齐家文化玉璧鉴定要点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年代距今约4200-3500年。齐家文化玉器按器形可大致分为玉璧、玉环、多璜连璧(环)、玉璜、玉琮、牙璋、玉刀、玉钺、玉铲、玉斧、玉凿、玉锛、玉管、玉琮芯、玉璧芯、玉坯料等。

赛克勒美术馆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齐家文化玉器的器形绝大多数为圆曲—直方的几何造型,端刃形器颇为流行,但缺少肖生造型的器物。器表大多光素无纹,罕见使用纹饰,惟见个别作品装饰弦纹,此风或为陕晋西传而来。齐家文化玉器风格简约古朴,与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玉器风格相类但亦存一定差异。玉璧,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最常见的器类,主要作为祭祀之礼器,以沟通天地、联系人神。本文拟以工艺特征为线索解析齐家文化玉璧鉴定要点。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民和喇家出土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

民和喇家出土

天水师赵村出土

齐家文化玉璧外轮廓之圆形均为片切割削方为圆、去角成弧再经打磨细修而成,故其外形多不甚周正,略呈不规则圆形、方圆形。玉璧外缘上常能见到细密若牛毛般作交织状分布的横向打磨痕,以及片切割形成的直面。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

隆德出土

片切割痕

片切割痕和打磨痕

打磨痕

玉璧内孔多为起稿旋刻之法取芯而成,亦见管钻法取芯,无论旋刻还是管钻取芯,都会用到潮湿的解玉砂作为磨料。内孔多为正圆形,孔道往往上大下小,略作“喇叭孔”,孔壁上有粗细不匀、间隔不等、略有起伏、犬牙交错的螺旋纹,旋痕均抖动若水波纹状,富有灵动感,此为游离的解玉砂与孔壁摩擦产生。孔道上部口沿附近偶见旋刻取芯误刻之划痕,底部口沿处多有圆润熟旧的茬口或疤痕。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孔壁波浪螺旋痕

孔壁波浪螺旋痕

孔壁波浪螺旋痕

孔壁波浪螺旋痕

齐家文化亦有部分玉璧,将内孔打磨的圆润光滑不见棱角,孔壁上多有交织细密的纵向条痕,古玩行将这种光滑的内缘比喻作“泥鳅背”是比较恰当的。这种“泥鳅背”现象主要出现于齐家玉璜的内缘,石峁、陶寺文化玉璧内孔壁亦作此态,齐家文化内孔呈“泥鳅背”的玉璧,与石峁、陶寺文化玉器具有渊源。

孔壁“泥鳅背”

现代中低仿制作品主要采用高速旋转的合金工具钻磨成孔,孔壁多有规则、细密、犀利、生硬的螺旋痕,口沿常出现白色浅裂隙和拉锁式锋锐茬口。

齐家文化玉璧通常薄厚不均,表面多有台阶状痕迹,即高低两个台面,以及斜坡面,器表不见绝对的平直面,平置无法与水平面完全吻合,此皆为片切割误差使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片切割开料速度缓慢,水、砂可以与玉璧表面充分接触,是以切割过程中就可同时完成对切割面的抛光工艺,达到一种细磨砂状的哑光。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片切割痕

弗利尔美术馆藏

上面主要对齐家文化玉璧的工艺和器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但我们鉴定之时务必还要结合其包浆、沁色、玉料(齐家文化玉璧主要取材甘肃闪石玉、“老坑青海玉”,以及当地蛇纹石玉、石英岩玉,而中低仿品多用俄罗斯玉、现代青海玉制作)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皮壳包浆,幽光内敛

皮壳包浆,幽光内敛

包浆莹润,赛克勒美术馆藏

浆膜厚重,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质熟糯,留皮沁红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玉质熟透,绺裂沁红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玉质老化,绺裂沁红

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玉质熟旧受红沁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碱皮附着,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碱皮附着,丁哲师生古玉研究会藏

甘肃闪石玉,武威皇娘娘台出土

“老坑”青海玉,民和喇家出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