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可以!
糖尿病的治疗有中医和西医的治疗。中医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看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理论吧。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Dan音单,指热症)。
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喝多少尿多少)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气阴两虚为其基本病机。基本就是肺、胃、肾的问题。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小便)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 (就是说,饮食入胃首先要经过胃的腐熟阶段,而腐熟水谷正是胃的功能)。人体所需的全部能量来源于胃的提炼和转化。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如果被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就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泛指饮食。精微,是指食物精纯微小的部分,也可指精气)。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养肌肉,形体就会日渐消瘦。
肾属于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开阖固摄失权(开与关失去控制),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病因病机
1. 禀赋不足: 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基本就是发育不良或者先天抵抗力弱,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得此病。
2.饮食失节:长期过度吃喝,尤其是是吃肥甘厚味辛辣香燥的食物。损伤了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内部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烧,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糖尿病。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糖尿病患者应该要了解以上这些中医辨证理论。且中医治疗是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妨试试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由于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从以上基本思想可以看出, 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
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是消除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根本思路。
总结: 中医的核心思想以治未病就是预防或最前期出现症状治疗为主。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自身功能,达到消除、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