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军:古诗词里品端午
古诗词里品端午
唐亚军
吃粽子、悬艾叶、挂菖蒲、赛龙舟、喝雄黄酒……又是一年端午到,它与春节、清明、中秋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历代文人雅士对端午都有所偏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素来不喜应酬的我,推却亲朋好友搓麻蹦迪的邀请,独坐家中,用一颗敏感的心追思屈子情怀,寻味端午文化记忆。随着一行行美丽诗文被打开,但觉端午的诗意沿着远古的河流漂泊而来……
大文豪欧阳修的《渔家傲》读来就颇有意思:“五月榴花娇艳红。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透过这首诗,我的脑海中瞬间出现了这样一副美妙的画面:“阳光灿烂的五月,鲜红的石榴花开得正欢;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传来黄鹂鸟儿悦耳的鸣唱声,打破了闺中的宁静,也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睡眼惺忪的美丽女子的美梦。”读罢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我们能想象到,那姿态万芳的未出阁的闺中女子享用粽子后,在家午睡,梦醒后想出外踏青寻找生命中的良人。那活色生香的文字,读来直让人大呼:“妙哉!”
诗人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读来让人心生感慨:“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诗词的大意是:“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在天青色的纱帐中,睡得格外香甜。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去。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典,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眼下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词人用以景衬情,极尽传神之妙的手法将对情人无边无尽的思念之情表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引出我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遐想,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然端午诗词中,最令人称颂的当推冠绝天下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诗词的意思是:“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哪怕已历经千百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虾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烈。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可惜世人皆不理解。南宾之地有留下来的古塔,据说是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而修建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没有必要计较寿命的长短。人的名声是不会消亡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气节与节操。”苏东坡的诗词既大气磅礴,又发人深省,此词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和志向,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而有意义,我们也终将守得云开见日明,摘取成功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