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转发!军队热射病现场救治的六个步骤!
近年来各大单位在组织训练过程中都出现因热射病而产生的险情,甚至出现了亡人的惨痛教训。
哪么什么是热射病?当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训练一定时间后,如果身体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者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极限时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统称为中暑。根据中暑的最新分级建议,分为轻度(先兆中暑)、中度(热衰竭)和重度(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非常高,每年都有官兵因热射病产生危情,热射病又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其中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 ℃ 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部队工作的特殊性,军人训练常需要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中进行超体能负荷的训练工作,外在热射病危险因素难以避免。今年以来已经发生数起热射病亡人现象。
通常在发生官兵中暑或热射病情况下现场条件有限,但现场至少要实施以下六个救治步骤:
一、立即脱离热环境
热射病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参训者立即停止训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建议室温调至16-20℃。
建议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核心温度,如果现场不具备测量核心温度(直肠温度)的条件,也可测量体表温度以做参考。
注意,如果腋温或耳温不高,不能排除热射病,应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或持续监测体温。
三、积极有效降温
由于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首要治疗措施。如果初始降温延迟30分钟,即便后期降温达到目标,损害也不会停止。
建议降温目标为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当核心温度降至38.5℃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 37.0-38.5℃,以免体温过低。若体温再次升高,应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目前在现场可供选择的降温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①蒸发降温:如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同时用风扇吹,抑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全身,并持续扇风。
②冷水浸泡: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油布、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2-20℃)中,这可能是现场最高效的降温方式。
③冰敷降温:头戴冰帽或头枕冰枕;或将纱布包裹好的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注意保护阴囊)、腋下等血管较丰富、散热较快的部位进行降温。
④体内降温:包括冰盐水灌胃或直肠灌洗,如无冰盐水可用室温盐水替代。
四、快速液体复苏
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如有条件也可建立骨髓腔液路,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建议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毫升/公斤体重或总量1500-2000毫升(如已启动冷盐水降温,其量应纳入总量管理),之后根据患者反应(如血压、脉搏和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维持非肾衰竭患者尿量为100-200毫升/小时,同时避免液体过负荷。
应避免早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导致血钠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加重神经损伤。
五、气道保护与氧疗
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如已发生呕吐,应尽快清理口腔分泌物。
对于大多数需要气道保护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留置气管插管。若现场无插管条件,应先用手法维持气道开放或置入口咽/ 鼻咽通气道,尽快呼叫救援团队。
如条件允许,现场救治过程中应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首选鼻导管吸氧方式,目标是维持SpO2≥90%。若鼻导管吸氧未能达标,应给予面罩吸氧。
六、控制抽搐
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现场控制抽搐、躁动非常关键,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
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用地西泮10-20毫克,静脉注射,在2-3分钟内推完,如静脉注射困难也可立即肌内注射。首次用药后如抽搐不能控制,则在2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10毫克,24小时总量不超过50毫克。
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8毫克/公斤体重,肌内注射。
现场处理后应尽快送至就近的有经验的医院进行后续处理,送往医院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效持续的降温。
最后,我们建议部队指战员除了做好防暑降温,错时训练外,还可在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开展耐热训练。
1.1 热习服的实施
热习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暑措施,这个过程需要10~14天。寒区、温区部队进驻热区,或热区部队每年夏初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前,应组织部队进行热习服训练。
1.1 适应温度训练时的环境温度应由低到高,训练初期应避开极端高温天气,初始温度以气温30 ℃为宜,逐渐过渡到每天较热时间内进行训练,以气温在31~37℃为宜。
1.2 适应强度在生理耐受限度以内,只有足够的训练强度,才能获得高水平的热习服,达到完成高强度训练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运动量应由小到大,训练强度逐步增加。可采用行军、负重行军、球类或其他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耐力的训练或运动交替进行;以热气候条件下越野和长跑训练效果较好,越野与行军联合训练效果更好。
1.3 适宜的训练周期热习服训练初期每次训练时间最好为1.5~2.0小时(不少于50分钟) 。监测训练强度生理极限的方法:当训练停止时每个参训者自测脉搏,军医发口令计时半分钟,了解生理耐受程度。每次训练1~2 次,训练周期1~2 周,总训练次数不少于6~12次,否则不能达到良好的热习服。
1.4 反复巩固提高在获得热习服后,应继续训练,每周仍需有不少于2~3 次的巩固性训练,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热习服水平。如中断训练或离开热环境,会产生脱习服。
1.5 终止训练当参训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步态呈醉酒状;监测训练强度超过人体耐受上限(心率>170次/min,体温超过39 ℃) 时应停止训练,待恢复正常后再参加训练。
8.1.6 脱习服脱习服的速度因习服程度和个体健康状况而异。其中心血管比体温的习服能力消退更明显更迅速。停止热习服训练后1~2 周即可出现脱习服。脱习服后,重新训练获得热习服的时间可缩短。
2 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脱水缺盐、过度训练、睡眠不足、营养缺陷和热量不足等可延缓热习服的形成,在训练中应防止这些情况发生。
2.1 合理的饮食、水盐补充
夏日不宜高脂、荤腥、辛辣饮食,高温气候宜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次饮水,不宜一次大量暴饮,以免增加心脏和胃肠道负担及反射性引起更多出汗和经肾排出更多水盐。补水的同时也要重视盐类的补充,一般每日所需可在饮食中补给,每餐有汤,汤菜可稍咸。长时间野外行军时可携带口服补液盐,兑水饮用。
2.2 保证必要的睡眠与休息
2.3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
对于近期患过中暑、感冒、发热、腹痛腹泻、负荷过重、夜间执勤睡眠过少、新战士等,应列为重点观察对象,适当予以照顾。
小编真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