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龙:采风沩山 缅怀伟人
采风沩山 缅怀伟人
刘宇龙
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邵东作协一行30余人到长沙铜官窑、宁乡县沩山密印寺进行“缅怀伟人足迹,纪念伟人诞辰”采风活动。
26日早上8点坐车出发时还是天气寒冷、天色朦胧,在车上作协唐主席提议: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大家一起用歌声和诗词来纪念吧。
车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会儿《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红色歌曲在车上唱响。有会员深情朗诵了《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在凝重欢快的气氛中,车子行至湘潭临近韶山的高速路段时,突然太阳发出万丈金光,把大地照耀得金碧辉煌,所有人顿时感觉阳光格外明媚,温暖如春。
27日大巴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临近11时,抵达了沩山千年古刹密印寺。千年古刹在阳光直射之下,更显深远和神奇。这里是毛泽东1917年暑假游学的重要一站。
沩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公元807年,晚唐灵祐禅师建“密印禅寺”于山中毗庐峰下,创宗立派,遂使密印禅寺成为禅宗五派之首沩仰宗祖庭。
我们来到了当年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处。与主持共餐的房间墙壁上,还悬挂着毛泽东在此留下的诗词《归国谣》:“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有人认为,《归国谣》是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时所作,它是一首写实之作,描绘了沩山风景。沩山是一个盆地,四面青山环抱。清溪流入沩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滩,长满了青草,可谓之“青滩”。当年毛泽东留宿处围墙之外原有许多民房,自然有“鸡声、马嘶、人语”。这首诗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青年毛泽东愉快心情是如何引发的呢?查询各种资料再加网上求证,当年与毛泽东同行的萧子升在英文版回忆录中说:“沩山之所以出名,固然是由于它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是由于一座巨大庙宇,这座古庙建筑于山坡上,自唐代起即甚为出名。主持方丈又是一位大学者,方丈独到的见解应对毛泽东有所启发。”
虽然,毛泽东本人也好,萧子升也好,在日后的回忆中,都没有谈及此次与方丈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这次游学结束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谈及此次游学时说,他的收获之一,即确信“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专家如此评价,这也可视作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源头之一。
青年毛泽东沩山之行,在96年前那次游学整个行程中,可谓特殊的一站。在其他地方,青年毛泽东更多的是走访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而在这里却是与一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得道高僧交流,而且收获如此丰硕,叫他如何“能不忆沩山”?
沩山同样没有忘记毛泽东,毛泽东沩山之行的遗存与这方美丽风景、宗教文化等,都激发起游客的无穷兴趣。
96年过去了,今天的沩山,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密印寺依然可见当年毛泽东参观过的白果含檀、千年银杏、油盐石、来木井等景观,寺庙虽然经过数次翻修,但比起当年则更显气派。
在沩山山顶,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千手观音立像,观音菩萨手执拂尘和净水瓶,过去是贫苦人们心中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解救亿万人民出水火,以“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唤起工农千百万,推翻了压在广大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和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及反动的统治阶级,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是在中国五千来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所有菩萨都做不到的。
我们行走在层峦叠嶂,山路回环的沩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的意境。
在回家的路上,有会员分享了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的“八大奇异天象”,让会员们再次领略了伟人感天动地的天降奇迹和情怀。
(作者系邵东社保站副站长,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