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埔去,全家都去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黄埔长洲岛创办举世知名的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到黄埔去”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中的流行语。
如今,到求贤若渴的制造业大区黄埔去,迎接你的,则是一整套全国首创的“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目标是“让天下英才第一站到黄埔,最后一站离不开黄埔”。
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以下简称“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丛立告诉本刊记者,未来不但要“上管老,下管小”,“还要把人才的双方父母照顾好”——黄埔区引进人才的父母及其配偶的父母,不仅可以以优惠价格申请区内人才公寓,今年起还可以享受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安排的VIP体检服务。
“在黄埔,人才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丛立说。
政策“金镶玉”
打造高端制造业高地,在与来自全国各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引进、留住、呵护好高层次人才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2017年以来,黄埔区相继推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四个“黄金10条”扶持政策以及人才和知识产权两个“美玉10条”政策,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金镶玉”政策体系,覆盖引资引才引智的各个层面。
王丛立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命名为“美玉”,是因为“黄金有价而美玉无价,产业有价而人才无价”。
人才“美玉10条”政策,涵盖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人才的头衔认定,并细化了人才的资助、津贴、奖励以及可享受的优惠和待遇。与此同时,引进人才的机构和单位也同样可以享受政策优惠和现金津贴。
“人才在黄埔创新、创业,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一起奋斗。黄埔区在人才政策设计的时候,也留意到了这一点,要把人才和他的团队都吸引过来。”王丛立说。
在此基础之上,2020年5月,黄埔区又发布了升级版的《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被称为“人才10条”2.0版本。
这其中,一大亮点是“人才认定不唯出身”。2.0版政策在增设的骨干人才认定条款中,“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而是采取市场化的评价方式,以企业支付薪金作为认定条件。
也就是说,在黄埔,有能力就是人才,是人才就能在 “人才10条”2.0版对号入座,找到对应的支持点。
除了引进人才以外,黄埔还注重“全周期”培养人才,引进、培养双管齐下,对人才“扶上马”,再“送一程”。
以技能人才为例,从到黄埔工作、参加技能培训、技能等级提升直至参加技能竞赛,每个阶段均有相应奖励,入选“黄埔工匠”则最高奖励30万元。
此前不少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一个弱点,在于重奖励轻兑现。黄埔看到了这一点,在政策兑现的便捷性上也下了功夫。
黄埔人才“美玉10条”1.0版本中对于人才的支持有人才津贴和住房补贴,其中人才津贴又细分为4个子项,每个子项均限制用途,须提供相应材料,手续比较繁琐。修订的2.0版中,将上述项目合并为万能津贴项目,采取“不限用途、无需票据、网上申请、直接发放”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方便人才。
自2017年 “人才10条”政策实施以来,黄埔在扶持人才和企业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4亿元,建立了总规模达39亿元的“黄埔人才基金”,受惠于此的人才总数超过4000人。
“服务无边界”
人才不但要引进,还要“呵护”。
2017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立人才教育工作集团。这个区属国有公益类企业,专攻人才工作和教育服务两大主业,其首创的“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广州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刘项阳将此更直白的总结为: “人才想到的,我们要帮他想到、完成;人才没有想到的,我们更应该帮他想到、完成。”
来自山西的赵晨龙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于2017年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一起落户黄埔,目前担任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同时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赵晨龙半开玩笑地告诉本刊记者,他的人生“已经离不开人才集团了”。
刚来到黄埔工作时,户口没有落地,人才集团帮助他申请了“广州人才绿卡”,住房是人才集团提供的距离单位很近的人才公寓。他的父母目前也住在人才公寓,孩子则在人才集团幼儿园上学,这些几乎解决了他所有的后顾之忧。
赵晨龙说,人才集团不但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和生活帮助,甚至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他填写人才政策和职称申报材料,他只需签名确认即可,“服务精细到就像我的经纪人和管家一样”。
人才集团组建了一批这样的“人才管家”队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人才密集区域建立人才服务站,并提供一对一服务。
人才管家承诺“24小时有呼必应”——其服务范围,不仅提供包括企业落地、政策解读、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标准服务”,还包括组织交流联谊等“延伸服务”,为人才提供个人所需的定制式服务。
“一句话,人才服务没有边界。”刘项阳说。
“院士天团”落户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院长赵宇亮告诉本刊记者,在黄埔,重视人才绝不止是人才集团的事,而是上至区委领导、下至政府各级工作人员的集体共识。
“在这里,政府各部门都是'抢活干’,而且部门间协调能力极强,没有各部门条块分割、相互推诿的情况。”赵宇亮说。
他回忆,有一次与广州市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一起吃早餐,席间提到可以把一个通常在北京召开的纳米技术学术会议放在黄埔区召开。餐后几分钟,在去广纳院上班的路上,区科技局的电话就打来了,主动要求对接相关事宜。
广纳院2019年落户黄埔,5G滤波器生产线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建成使用。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2020年末前来调研考察时,称之为“黄埔速度”,“超出预想”。
在赵宇亮院士的“呼朋引伴”之下,不但纳米学术会议在黄埔召开,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相关项目也落户于黄埔。
目前,除赵宇亮之外,黄埔已经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等一批“院士天团”项目前来落户,并集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112人。
国际人才自由港
中新广州知识城2020年底发布了未来15年规划,目标之一是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国际人才自由港,比现有的“人才特区”还要更上一层楼,需要在政府、人才机构等各方合作之下,探索实施创新性政策和机制,以增强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王丛立介绍,国际人才自由港的具体实施办法,黄埔区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这不是黄埔区一方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各层级、多部门共同努力”。
这其中的关键词,是“自由”。
在赵晨龙眼中,“自由”意味着人才“有做多项选择的可能”。
“在别处,创业者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往往需要权衡选择——选择了工作常常意味着牺牲了家庭生活,是一种'单项选择’;但在黄埔,可以专注工作的同时,还有人帮忙照顾家庭和其他个人事项,是一种'多项选择’。”
王丛立说,尽管“自由”的标准难以量化,但归根到底是人才本人的“自由感”——自由流动、自由安排生活与工作,这正是黄埔人才服务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