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推手论 姚宗勋
一、守中用中
前面章节中已经多次提到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没有真实的桩功基础,要练好推手是不可能的。大家还记得在站桩一章所强调的间架吗?无论采取哪一种姿势练习站桩,双手的变化范围在初级阶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那就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左手不到鼻右来、右手不往鼻左去,向外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实践证明,双手在这个范围内会感到舒适得力,便于攻防的转换,为随机势发力创造条件。以上所说的基本间架范围,乃是意拳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推手的目的在于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坏对方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所以说控制平衡就是平衡。也就是说要随时进行身体各部位间的调整。调整到什么样子呢?就是前面所讲的,两只手需要保持的间架范围。出了这个范围,就要想方设法调整回来。这就要看平日试力、走摩擦步等基本功训练的程度如何了。意拳训练有素的人,不管处于什么形势,都能时刻依靠全身的整体协调保持自己绐终处于合理的待发状态。现在来谈一谈“守中用中”的问题。推手时必顺保持自己的中线位置不受侵犯,这就是“守中”。与此同进还须用最大努力控制住对方的中线,以期随时准备摧垮对方的防线,这就是“用中”。那么什么是“中”之所在呢?人体鼻居头部的中央,鼻子就是人身“中”的标志。古书中称鼻子为“准”是很有道理的。大家不妨做一个实验:不论人采取什么形状的站立姿势,以他的鼻子向下的垂线做标志,就一定是他身体重心之所在。因此在推手中,无论如何要保住自己鼻子这一中线所在不受侵犯。无论对方样进攻,一定要把他的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旁数寸以外。与此相反,在推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总有一手直指对方的口鼻部位,意如牵牛,任我之所为。前人曾言:“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就是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任何实战拳法如拳击、柔道、摔跤都要在身体重心方面下一番功夫,而我国所特有的技击之学则有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这是勿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二、全身之法
意拳通过站桩培养全身的功夫。在推手训练中就要把全身的功夫使出来。推手不能只局限于
推“手”,而是要推“人”。正如我们给推手训练所下的定义那样:推手是站桩、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那么我们就不能不研究整体的协调配合,要在意念活动的支配下,做到“一动无不动”。意拳的前身形意“六合”之说,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手与足合、时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而从形意拳发展起来的意拳则突破了传统的六合说法。王芗斋先生指出:“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非形式相对之谓合”。他们说的全身之法相合,就是一意支配下的全身动用。下面举几个拳谚来说明全身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进头进手须进身,手足齐到法为真”,“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不到,打人如玩笑”,“取胜四梢均要整”等等。总之年讲的都是全身之法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至于具体的练功方法,就是前面章节所详细介绍的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等意拳练功步骤。基本功之所以称其为基本功,就是要能在实践中应用。意拳训练,每练习一项都要问一句“为何有此一动?”“假借之力能否成为现实”,任何多余的东西是不必去耽误时间的,非但无益而且害莫大焉。实际上推手就是检验自身基本功如何的一种手段。如果只练推手而不练功,是不会有很大进步的,到头来还要返回头去站桩、试力。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注意,免得走弯路,这是许多从事意拳训练者的经验之谈。
三、辩证原则
拳术是一门科学,是能够经受住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检验的。近几年来,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入、隔墙打人等等反科学的宣传,这是一股歪风邪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寿终正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拳术的发展,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充满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诸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涉及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意拳的许多原则原理,不是靠笔墨可以形容的。这里仅举单双轻重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所谓单、双重不是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王芗斋先生主张:“单重不偏,双重不滞”并不过分强调单、双轻重,孰是孰非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意拳推手中,没有固定的路线、固定的步法、固定的招法。或者是齐出独进,或者是单出双回,有可能是左实右虚,亦或是上重下轻。总的原则就是上面所说的要求“单重不偏,双重不滞”。在意拳推手乃至散手中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形不破体,意不有象,力不出尖”。所谓“形不破体”,就是在进退反侧的攻防练习中要自始至终保持好身的间架,保持平衡均整的预动状态,以利随机随势的发力,立收摧败之动。“意不有象”系指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图,有道是“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在又去又回、时刚时柔的矛盾状态中,让对手不可捉摸,陷于处处被动的局面。再有就是“力不出尖”,从狭义上说就是力不可专注于一个方向;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手足的前伸后撤不要失去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可攻、可退可守,处于舒适得力随心所欲的境地。在前面例举的若干对矛盾中,究竟强调哪一方面没有固定的规矩,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松紧问题,究竟是松好、还是紧好,松到什么程度、紧到什么地步,都离不开当时所遇的情况。如对方向我进攻,我一味地松,结果被对方冲垮了防线让对方进来了,这时的松就错了。而换一种情况,当对方向后拉我的时候,我一松叫他落了空,没拉动我反而失去了重心,这时的松就对了。紧也是一样。发力时就要调动全身一切能量,在一瞬间浑身一紧,这时就不是怕紧,而是唯恐紧得不够。还要利用假借刺激精神状态的激发,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就是这层意思。当然总的说起来,练拳以至应用都是松的时候多,紧的时候少。松是经常性的,紧只是一瞬间。
四、节、点、面、线法则
进行推手的训练和研究,离不开节、点、面、线诸项法则。
先说“节”的概念。以两支胳膊为例: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梢节。力的传递是由根节经中节最后达梢节的。在推手中,经常与对手接触的是中节,也就是前臂。按形意拳传统的老三拳来讲,手腕到肘关节这一段称为“钻拳”。就节段来讲,根节的力量大于中节,中节的力量又大于梢节。所以怎样加强梢节的意力是非常关键和切实的问题。只有梢节提到加强,配合根节的力量传导,才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节上得到力的表现。梢节的软弱无力等于自己的胳膊短了一节儿,无形中就等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在力的传递上,不仅要弄清自身力的传递顺序,而且要把身身的力量传递到对手的身上去,这样才能起到摧败之功,一般说来,自身力量的传递来自根节、形于梢节。而作用到对方身上时则是要通过他的梢节、中节到根节传到他的身体上去。所以说“节”的概念必须清楚,不但要懂得自己身上各“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要研究对方各“节”,为我所用。
双方在推手练习中,一般是以各自的前臂相交构成搭手的形式。而线相交必有一“点”,双方接触的部位,在推手中就称为“点”。这个“点”体现着双方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点”既是双方短兵相接的所在,就引出了关于“听力”和“指力”的概念。所谓“听力”就是要靠“点”上的灵敏触觉,去察觉对方力量的方向、大小和虚实,并相应做出必要的反应来控制住对方。所谓“指力”系指“点”上的指向之力,推手时无论何时地都要用“点”上的指向之。非手指之指。
推手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点”指身对方的中线。不管具体形式如何,或上或下、或里外、或高低要始终保持“点”上的力量,措向对方的中线,如果是双推手,有时是两个“点”,在不同的位置一齐指,但通常都是始终有一个“点”保持住指力,左右交替使用。这一指力和“点”的概念是推手中不容须臾忽视的法则。推手技艺的优劣,也全在于“点”上变化的多少和反应的灵敏程度。防守时,当对方指向我中线时,只消在“点”上稍加拨转,对方的企图就会落空,相反在主动进攻时,由于“点”上变化灵活、敏捷,将会使对手防不胜防,因此研究推手就要在“点”上多下一番功夫。
肢体两“节”间构成的角度,谓之“曲折”。如手腕和前臂构成的“曲折”,前臂与大臂在肘关节处构成的“曲折”等等。“曲折”的构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芗斋先生曾说:“赢人均在曲折之变化”关于“曲折”的论述,我们放在推手的技术部分再去具体研究。意拳总的对各关节曲折的要求是“似曲非直”,“形曲力直”也就是说周身大小关节基本上都成钝角。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撑抱力的增强,过小的角度会导致“瘪”的缺陷而丧失撑抱力为对手所控制。意拳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打,都不允许将手臂伸直。无论怎样都要保持“形曲力直”,形不曲则力不圆,满且少变化。在成了直面积时,前后、左右就没有了呼应、成了绝对的力量,极易为人所利用。形曲则前后、左右各方面都有力量,用到哪里都可以。形不曲则必“破体”力量也自然“出尖”。这种力没有用处,甚至不等用上就被人所瓦解。手臂过分伸直还容易造成损伤。拳击中打直拳往往会引起肘关节的损伤,就是这种原因。谈到“面”的问题,意拳站桩、试力以及应用都保持的斜面间架。外力作用到斜面上自然就减轻了他的强度,起作用的只是他的一部分分力。
最后谈一谈关于“线”的问题。如上所述意拳要求“形曲力直”也就是没有平面积的绝对力量。要使全身各部肌肉保持住“盘内滚珠”永远没有停顿的状态。所谓“力直”也可以说是“力圆”,并不是直线运动的含义,“力直”即四面八方都有力的意思。平日所说的直去实际上也是旋绕着去,也可以说旋绕一条有直线的力量,旋绕与直是矛盾的统一。在外形表现上不一定看得出来,但内里却含有旋转着的螺旋力,形成波浪式的前进。“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多为精神力量的集结,而不是在外形单纯的模仿。所发之力是拧着出去,拧着回来,而不是直线的运动。倘有直线也是非常短促的。推手中用的滚错、撑拧等力量都是旋绕曲线的运动。习拳应该学会打圈,要知道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齐动。全其意、全齐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所谓打圈,不只是指手臂的动作,要头、肩、肘、胯、膝、腰、足都有打圈的含义。打圈所画的圆环,可以是正圈、也可以是反圈,可正可斜,又可能是立圆、卧圆、斜圆、椭圆、横圆、竖圆等等。总之没有直线的运动,多少总要带一点环中味道。“出入螺旋式”、“腰似车轮腿似钻”均系此意。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要“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乃存于意念之中,外形不一定表现出来,如果只在外形露出来画圈就错了。
以上论述说明了“节”、“点”、“面”、“线”诸法则在推手中的运用。在实际中,
“节”、“点”、“面”、“线”等法则是一个不可截然分开的整体。
五、力学原理
意拳是以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研习意拳就离不开对人体力学的深入探索。众所周知,意拳练功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达上乘的拳家,都不会发放外气,也没有特异功能。所谓隔空打人的“空劲”在实战中是不存在的,“空劲”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所反对的。意拳鲜明的学术观点,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体力学原理的研究,在意拳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推手乃至散手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力学问题。力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的范围很广,这里所说的只是几个方面的实例。
(一)杠杆力原理的运用
杠杆原理是在推手过程中最常碰到的用力原理。在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是双方前臂的交叉接触,于是只要双方一搭手,马上就产生合适不合适,沾便宜还是吃亏的问题。比如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那么一接触双方的条件就是不平等的。甲显然是沾了便宜。而这种形式的不平等,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让我们换一种同样的例子来分析,如果是掰腕子比赛而不是推手,那么甲提出让乙抓住他的前臂进行比赛,就会立即遭到乙的反对,认为比赛的条件不公平。其实推手是一样的道理。那些在推手中喜欢用手推的人,实际上是吃了亏的。正确的推法应该尽量用自己前臂的后段(靠近肘关节),去搭对方前臂的前段(靠近腕关节)。同样杠杆原理的动用:如果在双方搭手以手,用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不可粘身),而乙方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用意拳术语来说称为出尖),那么甲方的形势又会比乙有利。这种情况等于掰腕子比赛、甲屈臂而乙直臂,谁有利谁吃亏不是明摆着吗?以上所说,是最简单的杠杆原理之运用。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搭手时就想方设法要利用这个原理而尽量避免为对方所利用。此外在推手过程中,无论是在上或者在下,如果想改变形式或进或退,都不能以手臂直推、直拉、直压、直抬。因为这样产生的力量是平面上的绝对力,不是平衡均整的拳术力量。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方向的杠杆运动,这也是把前臂看成是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大腿蹬地的反作用力作为力点,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通过实践,很快觉得推手时省力多了。推手就是要研究用力的方式和用力的方法,而这些都离不力学原理的范畴。学会了用力则事半功倍,否则将适得其反,不但使不出力气而且容易为人们利用。
我:
(二)斜面的利用
从站桩开始,两臂的间架始终没有出现过平的面积。不管两臂姿势千变万化都保持着一定的倾斜度,就是说两臂永远是一个斜面的间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适应实战的需要。在推手时也不应该出现平的支撑面。而肘始终要保持住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一抬平就没有力量了。如果非抬不可,就干脆抬得高一些,使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然不失力学的原则。作用在斜面上的压力只是它的分力,这无疑会相对减轻我们手臂上的负担,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自己的力量而居上风。总之,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充分考虑到斜面的利用。
(三)螺旋的利用
意拳的前身形意拳口诀中,有许多关于螺旋力运用的内容。如:“起是钻,落是翻;起手如钢挫,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等等。总之是功无直出直入。前臂乃至其他身体部位,都要有旋转用力的方式。不难理解,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多力气,同时也会增长了许多力气。王芗斋先生说:“螺旋力”是多面螺旋,全身各部位稍一动作,都有螺旋力。这种力的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形成钝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敛,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连腿下也应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身一定都成钝形三角,然后突然变幻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子就发出了螺旋的力量。
以上,芗斋先生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已经把螺旋力的产生和运用阐述得十分清楚了。顺便说一句,任何力的使用都不会是单纯的,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力量而以一种力量为主。比如我们在推手中,双方接触以后,我们用和对方接触的“点”做旋绕“点”的运动,这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上的“轮轴”运动。所谓“轮轴”就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象农村井台上的辘轳使用原理一样。
以上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学原理在推手练习中的运用。这方面的问题很复杂,这就要靠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总归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渐有所成就。人的身体从里到外是一架复杂完美的机器,人类发展到今天,人体构造的合理性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了。有些方面的科学道理,可能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和认识。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发挥出目前已经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人体的能力。拿人身各个关节来说,某一个关节的活动是有限制的,但总体上来看各关节之间的联系就弥补了它们的不足。于是人类才能完成极其复杂的运动。
换句话说,目前人类关节的构造足以应付人类所能于地面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是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看来也不会再有较大的“机构改革”。经常为人们所乐道的所谓“绝招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一个方向上山穷水尽,但稍加转换在其他的方向却是柳暗花明,就看你认识得到认识不到,再打个比方,人身的关节构造和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一分、二分、五分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铸四分、八分等等。拳术练习就是在我们身体现有的机能上,得以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幻想能够练出超自然的力量,而只能是脚踏实地的练习和进行科学指导下的总结,这是意拳始终不渝的科学观点。正象王芗斋先生所说“拳术就是要发挥自身的良能。”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意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原理,这对于练习推手会有很大的帮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功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就。所以推手练习绝不是单纯力的较量,而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