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票——旅客列车上的老物件 朱坤
茶水票——旅客列车上的老物件 朱坤
如今出门旅行,无论是高铁动车还是普铁列车,各个车厢都配备有电茶炉,它可以自动烧水续水,旅客饮水很是方便,还有更高需求的消费者,直接购买矿泉水和各种饮料,没有人感觉到饮水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1987年带有电茶炉的25A型客车车体推出以前,在旅客列车上饮水是一个困扰了铁路客运服务多年的难题。25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三代主型客车,它是一个大家族。从25A型开始,不断地优化改进,到了25G型客车,是满足更新换代的集中供电空调客车,后来用于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开行的直达特快列车车体,非常完美,全国铁路主要干线电气化实现,持续稳定不间断的向旅客供应开开水,已经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了。
(老照片 1949年2月上海老火车北站人满为患)
全国解放以前,铁路客车生产来自数十个国家,有上百种型号,其中有包车,公务车,头等客车,头等卧车,头等餐车,二等客车,二等卧车,二等餐车,三等餐车,三等客车,行李邮政 , 邮政守车,简易及代用客车、守车等等。据1950年2月全国铁路车辆普查资料统计,当时全国铁路共有各种型号客车车体4200多辆,
这些客车车体短,大部分是木质,构造速度低,车内设备简陋。大部分没有采暖装置,车窗较小,通风不良, 照明条件差,设备简陋,无专用烧水设备供旅客饮水。载人最多的三等客车,定员才仅有80人左右。由于条件限制,铁路部门只能在各次特别快车、寻常快车上挂有餐车,办理餐食和茶水供应。普客列车、直通快车及客货混合列车是没有餐车供应餐食和茶水的。
解放初期,这些车体经过整修以后,仍然在继续使用。为了解决旅客饮水的供需矛盾,在旅途中除了餐车供应少量的开水以外,只能在各个停车站设置茶炉烧水,由铁路专门的工作人员,把开水挑到火车上配备的保温桶,或者大茶壶里,给旅客供应。为了保证站车的开水和餐食的供应,铁路上还专门设立了旅行服务站(段)。1953年以后,还交由地方管理了一段时间,后来这样的方法存在着许多管理和经济核算问题,就又重新交回铁路,划归铁路客运段管理。
因为这样的服务有人工成本,所以就在供应开水时采用售卖茶水票的方法。当然这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旅客的开水供应,为了适应不同的旅客饮水需求,茶水分“全茶”(全程供应)、“段茶”(分区段供应)和“散茶”(零星供应)等几种形式。除了供应白开水,同时还提供不同品种和等级和价钱的茶叶,来满足旅客的需求。这些茶水票一次性使用,列车工作人员供完水收回后即废弃。
有意思的是,这些售卖的茶水票,有些印制的十分精美,票面上还印制了一些猜谜语等智力游戏,而且还印有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广告,就被有心人收集了起来,还汇编成了书籍。另外在1955年3月1日,我国发行了新版人民币。新版人民币1元相当于旧版人民币的一万元。所以售卖的茶水票就有两种不同的售价了,有旧版人民币3000元、2000元、1000元和100元的,也有新版人民币3角、2角、1角和1分钱的。
(21型客车)
为了改善旅客列车面貌,我国1953年开始生产21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一代主型旅客列车,这种车体一直到了才1961年停止生产。主要是硬座车、硬卧车和 餐车。车长22米,硬座车原设计 2+2座位布局,定员88名。1955年改为 2+3座位布局,定员增至108名。每列旅客列车还增设播音设备及茶炉间。
全国铁路开始陆续配属国内新造全钢结构21型客车以后,大概三节车厢就有一个茶炉,因为茶炉是烧煤的,还配备了专职的茶炉工,负责烧开水,开水供应的条件有了改善。到1958年9月,有条件的列车取消售卖开水,陆续免费供应,茶水票从此逐步到1966年,才完全走进了历史。
尽管年多造些配备茶炉的车厢技术并不难,但在安设茶炉之外,需要在车厢一端的茶炉室附近设置烧水用的储煤箱挡,需增大车厢内储水箱的容积,需要在始发站、到达站和途中大站的站台下增设上水、补水的管路等设施。那个年代,这是些都是不容易办到的事。
烧煤的茶炉烧一炉开水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那时候茶炉的储水设施有限,开水有限,列车员们只能采取限时限量供应等各种办法,特别是在长途旅客列车上,还是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经常旱灾。旅客们上火车的时候也要千方百计地多带一些水。许多大一些的车站,还是要经常组织铁路职工义务给过往的列车送开水。列车员也要精心尽责,只要一到上水站,要赶快下车同车站的上水工接上头,保证车厢加上水。
(25K型客车)
在1960年代早期,有的车次的餐车上,还在提供茶叶和茶杯,收费供应。文革时期,由于免费的大串联,各次旅客列车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开水供应就无法正常保证了,全由坐火车的人们各显神通,自行解决了。 如今,这些被有心人收集保存起来茶水票,留住了那个年代铁路客运服务的历史,它印证着中国铁路从一穷二白走向现代化的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