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此人是谁?为何能得此赞誉?

(说历史的女人——第1652期)

编者按:1980年底、1981年元旦前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宴会。该宴会的欢迎对象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在安排席位的时候,邓小平这样说道:“陈香梅坐第一,参议员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参议员在美国有100来个,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陈香梅。”

那么陈香梅此人是谁?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

首先来说说陈香梅的家世背景,陈香梅的父亲叫陈应荣,这个人很了不起,在那个历史时期,他出国留洋,通过勤奋学习,先拿到了一流学府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后又拿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先后曾经做过教授、编辑,还是一名外交家。陈香梅的母亲比之其父,也可谓是毫不逊色,其母廖香词也是一位留学才女,曾先后留学英法和意大利,主修的专业是绘画和音乐。

除了父母,再说一位关键的重要人物,那就是廖凤书。如果不知道廖凤书,那么大家一定知道廖仲恺。对,他们是一对亲兄弟。而廖凤书的文化修养,尤其是国学造诣极其深厚,其余各方面能力也是非常强大,乃属民国名流级别的人物。廖凤书曾经担任过古巴公使、日本大使。

为何要说这位廖凤书呢,因为外祖父廖凤书对于陈香梅的成长影响最大。原因是陈香梅的母亲廖香词在其少年时便离开了人世,因其父陈应荣公务繁忙常年在外,没有办法照顾陈香梅,就把她留在了其外祖父廖凤书的家中。故此,小小的陈香梅的成长和教育等诸多重担都落在了这位杰出的外祖父之身上。

因外祖父廖凤书是一位博览群书之人,家中藏书颇丰。因此,幼年的陈香梅因遗传和环境的熏染,对书颇为喜欢,经常泡在外祖父的书房中“遨游书海”。这对于陈香梅日后成为一名作家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另外,外祖父廖凤书思想开明、性格乐观、以及他的外交才干,都成为陈香梅学习的影子。在陈香梅长大后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有所表现。

即便有着才华横溢的父母和外祖父,但是因陈香梅成长的历史环境,依然决定了她的成长之路注定无法平顺。因为战争爆发了,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改变了一切。七七事变爆发后,陈香梅和家人逃到了香港。但是逃亡之路并未就此终结,因为四年后日军又占领了香港(她的母亲,就在这里去世的)。日军占领香港后,陈香梅当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她再次和姐妹跟随着逃亡的百姓,先到澳门,再转至广州、桂林等地,最后逃到了昆明。

逃难之路,充满了艰险和磨难,陈香梅看到了人间最真实的疾苦。这对于之前一直生活在书香门第的陈香梅来说,是一种真实的刺激,让她见识了另一种人间真相,比音乐和绘画更能刺激你的眼睛和灵魂。

当陈香梅姐妹在逃难的时候,她们的父亲陈应荣也很牵挂,虽然自己无法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委托了一位好朋友帮忙照应。

陈应荣委托的这位好友,叫陈纳德,时任美国十四航空队的司令。陈纳德派遣两名副官,前往桂林迎接陈香梅等。很幸运,他们在桂林相见。两名副官按照陈纳德的要求,把陈香梅等接到了昆明,并给他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生活费。

虽是父亲所托,但是对于陈纳德的照顾,陈香梅等姐妹还是感激在心。然而,当时陈香梅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男人以后会成为她的终身伴侣,并且相守一生。

且说陈香梅等到了昆明后,她们的父亲积极想办法,终于疏通关系,要安排她们六人到美国去念书。但是当接到这个消息后,姐妹们都很高兴,纷纷准备行囊,开始前往美国,唯独陈香梅什么也没做,她拒绝了父亲的安排,决定留下来。

姐妹们都不理解,问她原因,她说道:

“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我要去工作,以尽我对祖国之责任。”

就这样,送走了五姐妹后,陈香梅一个人留在了祖国。

后来中央通讯社在昆明设立分社,陈香梅就在1944年加入该分社,成了一名女记者。不到二十岁的她,充满了工作的热情和爱国的责任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工作之初,她最重要的采访,便是采访陈纳德。

陈纳德虽然是美国人,但是当时陈纳德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位友人。二战中他曾召集了上百名年轻有为的飞行员,以及近二百名的飞机机械师、和文职人员,组成一个三百余人的美国空军志愿队,后来我们中国都习惯地称呼这个小队为飞虎队。

这个小队初到中国的目的是协助中国训练空军,但是中日宣战后,该志愿队被改编为十四航空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日本。在此期间,飞虎队击落日舰数百艘、击落日机快两千架。国人对于飞虎队是非常感激的,而飞虎队的司令陈纳德也自然被视为英雄般的人物。

陈香梅来采访的,正是这位飞虎英雄陈纳德。

采访很顺利,陈纳德专门给陈香梅留了时间供她采访。在这里有必要再深入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陈纳德和陈香梅之父陈应荣在美国的时候,早已相识,且关系甚好。所以,陈应荣才会请陈纳德帮忙接应逃亡的孩子们。

也正是因为这之前的诸多因素之铺垫,两人虽然有着极其严重的年龄差距,彼此还是产生了好感。一个是漂亮的妙龄女子,一个是仪表堂堂的飞虎将军。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他们互相告别,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是某种情愫却已埋下。

不过两人的感情真正取得开始和发展,要等到两年之后。当时陈香梅已经调离昆明分社,来到了上海分社。而陈纳德也恰好被派到上海组建一个民航公司,两人再次有了相见的机会,这似乎都如同命中注定一般。

但是针对他们两人之间的这种感情,陈香梅是心怀恐惧的,因为年龄之差太大了,陈纳德已五十有余,比她父亲陈应荣还年长一岁。此外,陈纳德还是美国人。年龄和国别之差,对于陈香梅来说,是一道坎,尤其是她担心自己的家人根本无法接受这样一种情感。

陈纳德明白陈香梅心中之困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知道,这些工作都需要他来做。当得知陈香梅的外婆喜欢打桥牌后,陈纳德便经常到家里陪老人打桥牌,陈纳德本人原本是一名桥牌高手,但是为了讨得老太太欢心,他经常故意输掉。结果时日一长,陈纳德博得了陈香梅外婆和外公的好感,当他们提出婚姻之事的时候,也就没有过多阻拦,最后同意了。

陈香梅和陈纳德结婚的时候,陈纳德已经五十四岁左右,而陈香梅才二十三岁。在多数人都不看好的这段婚姻,他们却创造了一段爱情和婚姻传奇,一段佳话。

他们在一起,共度了十年幸福的生活,育有两个孩子。

到1958年,陈纳德病逝后,陈香梅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两年后,移居华盛顿,开始了单打独斗的新征程。此外有一点,也要说明,在陈纳德去世后,因陈香梅还年轻貌美,才华横溢,追求者甚众,但是陈香梅全都拒绝了。她说,她一生只爱自己的丈夫陈纳德。

在华盛顿,陈香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开始进军政坛。不过陈香梅进入政坛的契机更像一个有趣的生活小插曲,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美国有两个政党在竞争总统之位,为了争取更多选票,他们开始积极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陈香梅作为一个社会公众人物,很快就成了两党争取的目标。但是陈香梅当时有一个生活困难点,那就是自己工作的学校把原本该给她的车位给了她的白人助手,陈香梅很生气,便说如果哪个党能把自己的车位要回来,那么她就加入并支持哪个党。

结果共和党工作力度又快又大,第一时间帮陈香梅要回了她的车位。于是,陈香梅就加入了共和党。自此,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她工作能力很强,在全美进行了巡回演讲,取得了很大成功。她写的《一千个春天》也成为非常火爆的畅销书。

因为陈香梅在美国的影响,在前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她受到了从肯尼迪至尼克松前后共8位总统的重用。也正因为她的努力,和她的影响力,她不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且还被选为美国7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陈香梅的重要性再次显现出来。当时中美关系因为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两国外交关系已经取得了突破。但是两国还有许多外交事宜需要进一步发展,可谓任重道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接到了廖承志的一封亲笔信函。廖承志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廖承志该亲笔信函为私人信函,请柴泽民转交给陈香梅。之所以以私人的方式转交,是因为他们特殊的关系。廖承志和陈香梅之母廖香词是堂姐弟关系。廖承志在信中代表邓小平对陈香梅发出了邀请,欢迎她回到自己的母国进行访问,等等之言。

恰在此时,美国的总统也换成了里根,里根总统非常重视中美关系,并且表态自己任期内会继续保持对华友好政策,并且请陈香梅把这个意思向北京方面表达。

就是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陈香梅作为里根总统的特使,带着一个访问团来到了北京。邓小平在廖承志的陪同下,接见了陈香梅等一行。在接见的时候,邓小平把陈香梅安排在第一贵宾席,虽然参议员史蒂文斯比陈香梅的级别要高,但是邓小平安排史蒂文斯坐在了第二席位。对此,邓小平解释说:“美国有一百个参议员,但全世界却只有一个陈香梅啊!”

该次会见取得了非常好的预期效果。陈香梅也不负邓小平“所托”,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友好关系上做了积极的工作。后来,又为两岸“架桥”,促进两岸交流、商业投资,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别人问及她为何不遗余力帮助中国时,她说道:

“只要中国人能够扬眉吐气,我心愿已足。”

陈香梅虽身在异国,却有着一颗比火更热更红的中国心,难怪邓小平会对她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和赞誉。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