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国02 | 源于会津的自然之美

源于会津的自然之美

——匠之美2:漆匠仪同哲夫

1.

漆,曾叫作“ 绚丽”,同时也是这一词的来源。谁都会那样理解:漆器是高雅的,其深度的美能够给人以无尽的魅力。

在英语中,与瓷器的China相对应,漆被叫作Japan(或是Japanese lacquer),因此漆器被叫作Japan ware,成了代表日本的工艺品。

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树液,是一种以漆酚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树脂涂料。漆液含有漆酶的成分,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是活性状态,一旦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反应后,会由液体变成固体,与水分蒸发的情况完全不同,这种状态叫“干涸”。如果没有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漆就不容易干,所以操作起来很困难。

漆树,漆树科属的落叶乔木,成年树一般高约10米,多生长于山野的背风向阳处,秋天树叶变成红色,非常美。然而,树液中漆树醇、漆酚会因人而异诱发炎症,需要注意。

△漆树上的伤口渗出来的树液,收集起来即漆树液。如果漆树皮被切割了一整圈,它终会枯死的。漆是漆树的生命。(进行作业的是徒弟村上。)©《工匠之国》

与日本种类相同的漆树在朝鲜半岛、中国等地区也有分布,其亚种是分布在东南亚的印度漆、柬埔寨漆等。日本的漆树液呈黄色,而南方地区的漆树液颜色则较深,印度等地出产的漆树液则呈黑色。

在朝鲜半岛、印度等东亚地区能够广泛见到漆工艺,其历史最为悠久的是中国。中国的史书记载,舜曾经利用漆制作食器,禹用漆制作祭器。在殷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遗址中,亦曾发现过漆器的残片。

顺便说一下,在日本的史书中也有如下记载:景行天皇在位期间,日本武尊(景行之子)在宇陀(奈良县东北部)的阿贵山狩猎时,射中了一头大猪。它都受伤了,却仍在继续跑。于是,皇子折断漆木枝,将流出的树液涂在箭头上再次射出,大猪终于被射死倒下了。不过,这个时候,他通过端详自己手上的黑色,终于有所发现。

不可思议的是皇子开始收集漆树的树液,将其涂在木制品上,呈现出美丽的色泽。在那里,皇子将这个产漆的地方命名为漆河原(今宇陀市大宇陀区嬉河原),在漆树自然生长的曾尔乡设立漆部造,世代制造漆器。

传说归传说,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日本在绳文时代就从中国引进了漆器制作的技术,这是由来已久的定论。然而,平成十二年(2000)在北海道南茅部町的垣岛B遗址中发现了约9000年前的绳文时代的漆制品(一些手镯、发结的工具和肩章等),已经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漆制品。

进一步采用DNA分析的结果证明,所使用的漆为日本产,不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恐怕漆器从中国传来之前,是阿伊努人以他们民族的智慧,在北海道独自发展起来的吧。但是,这些文物在出土两年后因火灾而被烧毁了。这是无法挽回的事情,实在是很可惜。

这样的话,日本在非常早的时期就开始大量制作漆器,大宝元年(701)制定的《大宝律令》规定种植漆树的要给予奖励。漆树曾经是蜡烛的原料,这样的背景是产生漆器所必需的。

从漆树上采集树液叫“割漆”。多选择树龄在10年以上的,时在树液分泌兴盛的初夏,可以减少对树皮的伤害。于是,就在漆树被割伤并已痊愈的地方开始收集树液,就在划出V字形伤口处,用容器采集树液。这样的作业进行到秋天,不能把树木整一圈的树皮切割,否则,树木会枯死。

割伤全部树干而进行一年的采集,是“割杀”的做法。割伤一部分树干,等树皮再生后,再割另一部分,“边养边割”,是另一种做法。两种方法中前者是主流。一棵树一年采集树液少于200克,漆和金具有同等价值,这与时代有关。

一方面,日本国产漆的产出每年都在减少,从明治二十年(1887)起已经开始进口中国的漆,如今日本国产漆的产量只能满足所有消费量的1%,有七至八成的漆是来自中国,还有的是从中国台湾以及泰国等地进口。

另一方面,日本国产漆的优质是压倒性的,伴随着产量的减少导致国产漆的高价。现在,如果离开了中国产的漆,日本的漆器生产就不可能完成。中国漆曾经一度停止对日输出,日本的漆器职人便陷入困境。这时,在腰果等坚果壳与油中发现了与漆酚相似的成分,可作为替代品使用,而且也不会发生漆的过敏症,至今仍在被使用。

2.

漆器的工序有30多道。采集漆树液是职人的工作(如前所述,如今多是从中国进口漆液,所以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制作胎底是木工师傅的工作,在素胎上髹漆的是髹漆工。最后,才进入“加饰”的工序。

材料是木材时,胎底便是“木地”。雕工很重要,但雕刻前的木纹也是很重要的。有“一寸一年”的说法,是因为若干燥不够的话,就难以用刀刻画。虽然想用人工干燥一口气弄干,但是,自然干燥的不容易产生差异,而人工干燥的差异很明显。

漆器上使用的“加饰”技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莳绘、沉金(即戗金)、螺钿等。莳绘,是用漆描出纹样,在漆未干时撒上金粉与银粉,接着进行研磨使纹样凸显的技法;沉金,是用刀在漆的表面刻出线条,在线条的凹处填入金箔或银箔做出图案的技法;螺钿,是用鲍鱼或夜光贝的贝壳研磨、裁切成薄片,将其嵌在漆的表面形成图案的技法。莳绘的起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日本人的先祖在认识髹漆的同时,也在考虑其更加美丽的装饰效果。在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执政的时期,漆器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制作了许多绚烂豪华的抢手的莳绘作品,用纲吉的院号“常宪院时代物”称之。

△铺底作业。偷工减料便成不了事。珍惜劳动、追求完美是“职人”的原点。(左页下为弟子堀田先生。)©《工匠之国》

近年来,松田权六被叫作“漆神”,也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并获得文化勋章,精美的莳绘就出自这样的名人之手。顺便说一下,松田在战前的钢笔厂商并木制作所[今百乐(Pilot)公司]配套制作的叫作“登喜路并木”的莳绘钢笔。德国皇帝在签署诏书时选用的就是这种笔,漆工艺的技术已为先进国家所认同。最近丝网印刷的流行,对莳绘的市场打压得很厉害,莳绘师也只是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有选择地制作。

没有比生漆更能适应木材的涂料了,其不仅能够在表面固化,还能够深入到木材的内部产生作用。时间长了木材会收缩,若使用化学漆涂装,收缩时不会同步,因而会产生剥落;而用生漆则不会受伸缩的影响,不会产生剥落。但确实有很大的裂纹,那是因为树木碎了,所以漆也一起碎,可小的裂缝却很少。这就是前述的同步伸缩的结果。

漆能够防止腐败,也有防虫的效果。过去的寺院都是用朱漆髹涂,其目的并不是外表的华丽。即便被雨淋湿了,也是湿在漆的表面,水不渗入其内即不会腐烂。另外,令人吃惊的是一些试图自己立身成佛的修验者,就像木乃伊的防腐那样,据说在圆寂前要喝有防腐作用的漆,用来防腐。

漆在高温、潮湿,以及酸性、碱性的环境中,或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老化。在极度干燥状态下长期暴露的话,容易开裂、剥落。

关于此,在《家作职人》(家作の職人)中,作为髹漆职人的大河原光之助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日光的东照宫不仅是一件单纯的雕刻、建筑优秀作品,也是一个髹漆的作品,表现了当时职人细腻的情怀。

东照宫依北侧之山随形而建,南面能够为太阳照耀。如前所述,漆能够减弱紫外线。其周围杉木林立,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实际上,在日光的金谷酒店背面的泣虫山上能看到下面的东照宫,杉木林立之间透出铜屋顶的青色,对于紫外线的防护如同铁壁般。林立的杉木能够遮挡风雨,即使屋顶被雨淋湿,也不能速干,而是慢慢阴干的。

此外,漆还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即我们所说的“麦漆”。小麦粉与漆加水调合即成,加水是为了加速干燥,只有漆才会慢慢地干,要干透就要两周左右。用来制作佛像的干漆法就是利用了漆的这个性质,将麻布用漆涂裹,从而制作出轻而牢固的佛像。

木作器具的黏合自不待言,就连损坏的陶瓷器的黏合也要使用漆。黏合后,等其髹涂的黑漆干透,再进一步涂上红漆,撒上金粉,这样的手法叫“金继”,是有名的茶碗等物破损后的修补方法,修补后的器物十分耐看。

江户时期就有“烧继屋”的买卖。用一根巨大的扁担,其两头各挂一个有缺口的盘子或开裂的茶碗,都是用漆修补过的。故有川柳云:“受伤了,要到'外科’和烧继屋。”

江户时代,漆器开始用作荞麦屋的装有蒸笼和蒲烧的套盒,能够在不断加热和多次水洗的苛刻条件下使用,很耐用。关于漆器的牢固,流传着如下一段话:

明治六年(1873),为参加维也纳万国博览会,日本参展的多为国宝级的展品。返回时是明治七年(1874)二月,承运的法国籍邮船尼尔号驰至伊豆近海时,船体因长期破损而导致沉没惨剧,船上货物全部沉海。

从沉没以来,经过18个月的浸泡,海中的货物基本上解体了,施以莳绘的漆器浮上海面。此时的漆器,色彩未变,亦没有任何损伤,令人感叹不已。

只要是最好的漆器,爱惜使用且认真打理可以用好几年。所以需要注意,不要随意扔放。

3.

仪同哲夫是会津涂的髹涂师。

从北边的津轻涂到南部冲绳的琉球漆器,日本全国都在制作漆器,京漆器与轮岛涂等的漆器至今仍然兴隆,这些值得夸耀的地方还有多处。其中,我被会津的这块土地深深地吸引住。

在大七酿酒的所在地二本松流传着二本松少年队的悲剧,而会津白虎队的悲剧则更有名。会津,在被明治维新时期叛军的污名附上之前,已经是非常繁荣的城下町。大约在明治维新以前的东北地区,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边远农村”的形象。

我虽然认为日本社会比较平等,但也承认存在地方性的差异。

多数的传统工艺,是由各地的大名、诸侯支持的产业振兴而发展起来的,会津也不例外,而历史上治理这块土地的蒲生氏乡和保科正之等的君主也起了很大作用。

△进行最后加工“涂层”的仪同先生。作业的场地是构造厚重的仓库, 在严密管理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 就连浮游的尘埃都被控制到最少, 这样才符合在“ 洁净室” 中进行作业的要求。©《工匠之国》

会津因戊辰战争而背上了贼军的污名,就连进入明治时代后的资本整合,也被推迟了很久。在此期间,会津漆器努力支撑着地方的经济。

会津之秋,当地漫山遍野的漆树变成了红色,如同梦幻般绚丽。会津涂的朱红色如同从那里汲取的,简直就如白虎队的悲剧故事一般,深深的哀愁感人至深。

职人的坚守绝对是必要的。在金融机关等处常见的“客户至上”的告示,职人对之视若无睹。讨好消费者的方式是落后的。

如果妥协,就不能做出好的物品。无论是材料,还是功夫,如果怀有“就这样吧”的心态,那一切就结束了。

但是,如果没有需求的话,职人会灭绝,这是事实,也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妥协”,只能通过“下功夫”来解决问题。

选自《工匠之国》,楚尘文化出品

题图来自网络

《工匠之国:日本制造如何走向卓越》

[日]北康利 著 徐艺乙 译

定价:48 .00元

本书从职人的历史发展、培养制度、文化信仰、技术传承等方面的深刻讲述,到12位现代“匠人”与12种古老而不朽的手工艺的详尽介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严格与欢乐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职人世界。

编辑 | MN

(0)

相关推荐

  • 连香奈儿也爱不释手的风景,不止是“好看”而已

    让一扇屏风成为风景. ▼ 要让家中酝酿东方的韵味,一扇古雅的屏风必不可少.香奈儿爱恋着她的"中国缪斯"科罗曼德漆画屏风,从此康朋街31号萦绕着中国山水龙凤的惊心动魄:日本屏风更是成 ...

  • 中国漆艺第一人:创办新院系,58岁被判脑死亡,活过来继续牛逼

    艺术家唐明修, 中国漆画界当之无愧的大师, 当代漆艺教育和创造绕不开的人物. 四年前一场事故让他完全失忆, 58岁时人生清零,重新开始. 他出生于福建福州, 这里从明清开始就是中国漆艺的重镇, 26岁 ...

  • 乾隆工皎皎玉兰,在花卉自然形态中升华

    乾隆工黄杨高嵌玉兰 报本堂明清木雕博物馆第[492]期 报本堂藏 本期发布:清乾隆工玉兰木雕.这幅玉兰图,在花卉自然形态中升华,比自然形态更加生动,纹样工整,繁中化简.黄杨木,色如金,尽显玉兰华贵端庄 ...

  • 比自然更美

    于非闇(1889-1959),原名于照,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满族,生于北京.他晚年作品在技法上更加多样,成为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于非闇对当代工笔花鸟画产生极深远的影响,是现代仿宋花鸟画成就最高 ...

  • 法国司米的浑然天成,完美缔造悬崖之上的自然之美!

    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向往着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可以让自己卸下所有的疲惫,带来自然淳朴的生活享受.而法国司米自然系产品释放的独特魅力,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亲近的渴望,打破界限,感受自然与厨房 ...

  • 白毫银针为什么被称之为“自然之美”

    白毫银针的口感可用清鲜淳爽.香活甘甜八个字来概括.白毫银针的清,来自青山.清水.清风的抚慰,它们让它的茶汤清冽.清爽.清透,沁心. 白毫银针,是春白茶的信使.当第 一批白毫银针开始采摘时,意味着春白茶 ...

  • 自然之美:蝴蝶色彩

    蝴蝶,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1200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 ...

  • 杨万里很经典的一首诗,短短4句,写尽自然之美,经久不衰

    纵观古典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从大漠孤烟到杏花春雨,从明月清风到名山大川.我们吟诵着千古诗篇,也体味着人间百态.我们在一字一词里追寻自然之美,也在一字一词里窥探大千世界.人与自然的完美融 ...

  • 泼墨山水画,水墨相容的自然之美

    泼墨山水画,水墨相容的自然之美

  • 川西,霸占中国一半自然之美!

    四川有大美,众人皆知. 但,如果非要说四川哪里风景最美? 那必定是川西. 因为, 川西藏着中国 最美丽.最神秘的风景. 在川西, 有一方"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它叫稻城亚丁 ...

  • 九寨之美为“自然的美,美的自然”二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