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装!读不明白就别读了

Q:我有个读书的苦恼,如果遇到一本有口皆碑的好书,我坚持啃了很久都读不下去,应该怎么办?

冯唐:“ 那就不读了!换一本能看得下去的书。读书是一件既享受又私密的事儿,千万别被旁人左右。”

作为一名从书中获得很多精神财富的学者,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好一本书。
很多人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拓宽知识边界,但努力花了很多时间,看了不少书,却发现效果不佳,就算能记住一些零星的信息,也都是七零八落的,并不全面。
这一方面可能是书没有选对,选错了书;但主要问题在于读书的方法不对。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一些读书的方法,能让大家每读完一本书,都有所收获。

01

选书

一本好书首先是适合自己,或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
有些朋友喜欢参考别人的书单,拿过来直接就用,盯着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啃了半天,看得不明不白的,却不肯放弃。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阅读方法。
在我看来,一本书翻了二十八九页,还没感受到它的魅力,没关系,放下它,选本新的。即使它是一本必读榜单的世界名著。
一本没看过的书,你怎么判断是本好书呢?我自己给你的建议是:

1.看序

序里往往交代了写作目的,这个写作目的是不是你想读这本书的目的。

2.看看后记

后记往往是作者写完一本书,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中等偏上,就是一本好书。

3.看看目录

目录向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录如果非常明确地把要讲的事情写的不重不漏,合起来非常完整,构建了这个题目的全貌,这样往往是本好书。

02

如何读小说?

小说跟杂文、史书不一样,最美好的地方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进入小说的状态。只有白纸黑字,没有声光电。
如果你能读十页小说,并且真的读进去,你会进入白纸黑字给你描述的,小说家心理在那个时候的奇妙场景,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里。
你会听到风声,你会听到鸟叫,听到心碎的声音,读小说的时候,如何去看待这些人物,在小说的世界里,好坏是没有意义的。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怎么有这样的行为?怎么有这样的语言?这才是人类人性的秘密。
小说,说白了,是一个研究人性的学问。
我们众所周知的红楼梦,贾宝玉的确不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但是他在喜欢女生的前提下,还能钟情于林黛玉。到底为什么?他怎么做的?他的矛盾是什么?他的挣扎是什么?带着这些潜在小问号,带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物、对人性的问题,多去翻翻,多去看看。
我想你对世界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

03

如何读史书

史书,特别是中国史书,怎么来用?
我常常把中国史书当成管理教材来用。史书经常会描写一些大臣,武将甚至皇帝的困境。
我会先把他的困境读完,然后掩住书,我去想如果我是这个皇帝、大臣、大将,我会怎么办?我会说什么?我会做什么?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然后翻开史书,看看历史上真实发生了什么。
用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对人性的理解。如果我们一次一次、一件一件把史上的人、事都阁在自己脑子里,你会发现有些轮回变得有规律,有些轮回甚至你可以去预测。
也就是说读历史就像读今天,读今天就像读历史。这个就是历史对今天的作用。

03

如何读工具书

还有一类书,比大部头的历史,比大部头的小说还难读,这类书就是工具书。相较于其他书籍,我认为工具书,无关审美,无关格调,更偏向工具的属性。
工具书,从定义出发,它就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参考书。但更重要的是,把工具书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举个例子,我曾经因为咨询工作需要建数据模型,我有一本讲如何做数字财务模型的书。但是光看那本书,你很难看十页。但我选择的方式就是,我基本知道了大致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和一些主要的技巧之外。我把它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拿这个公司的财务预测做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让自己习惯、熟悉各种小技巧。也就是说把工具书的内容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际项目中去。
这就是掌握和使用工具书最好的方法之一。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想到就去做,努力就是成长!
最近我在准备一个关于读书的神秘事件,重读了很多经典书籍,感受颇多。读书,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事。你有什么阅读体验?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想和我聊聊,留言给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