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画报】我和我的画

我热爱版画,同时又喜欢水彩画,虽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种,但是它们之中潜含着许多相同的地方。鲁迅说俄罗斯有一个中国没有的画种,名称“哥拉费卡”,汉意就是“小型画种”或称“小型艺术”,具体说来就是指版画和水彩。这一点恰好符合了人的一种心理,它们的思维方式都是轻快而清新的小型画。我随着世界的共同潮流放弃了版画,之后很自然的拾起了水彩。搞版画是沉浸在刀法木味的造型语言中,画水彩又自然而然的陶醉在水、色、纸的相互渗化之中,其中有享受、有光彩亮丽,也有太多的苦辣酸难。

《追歌》1981年作

《望儿行》1989年作

我学习版画的时候正是全世界版画创作鼎盛时期,也包括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全世界各国就像打了招呼那样,都终止了版画创作,也包括我国。在这半个世纪中,世界各国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版画作品,我国也一样。这些精品,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它的出现是历史文明的进步;依我看它的消失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976年辽宁省为筹搞全国版画展作品,抽调了全省120名版画家集中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搞版画创作。那时候赤峰市叫昭盟,属辽宁省。盟文教处派我去参加。我很高兴,绝不辜负这次重托,虚心向辽宁省版画家学习,认真听取鲁美老师辅导,尽力搞好这次创作。为此,我经常干到半夜,第二天接着搞。如7月15日这天我很晚才回去睡觉,到半夜四点我直觉我的床往墙上撞。一定是地震,而且是远处,不管它,接着睡。第二天早晨才知道夜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这个创作班历时58天,我画了大量变体稿、底稿,经过无数次修改,完成后,都拿到和鲁美相邻的省体育馆大厅预展评选,我的画叫《踏遍草原》,反映乌兰牧骑巡回演出的题材。这幅画被挂到一个窗户台下面,由十六个单位投票,贴一个小红纸就算投一票,最后我这幅画被贴上了十四个小红纸,算是最高票数,得到十四票的只有两个人,轰动了全版画创作班,没想到最高票数中的一幅竟落到昭盟一个作者手中。回到赤峰,盟文教处表扬了我,说我在先进的辽宁省为落后的昭盟争了光。

《呼市旧城之晨》1962年作

《呼市街景》水印1962年作

《呼市新华大街》1961 年作

“那儿不能再刻了,再刻就漏了”这幅木刻并不好,只因这幅作品里有一句话,看了这幅画就会想起这份教导。
我正在刻黑版的山墙,陈德祥老师在我身后跟我说“那儿不能再刻了,再刻就漏了”我马上停下来。可不是吗,感谢老师的教导,刻一处的时候要看着整体。后来我也用同理的话指导我的学生。几十年过后,我看到了陈老师,我重复了当年陈老师说的话“那儿不能再刻了,再刻就漏了”,半天陈老师才明白过来,说“咳!你还记着呢!”当然了,老师的一句话够我用一辈子,怎能不永生铭记!

《山村农家》1984 年作

这三个书的封面设计与制作,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我们二中几位老师自己编书,由我制作的封面设计。那时候我们这些老师造反派不能干,保守派也不敢当,还不能回家当逍遥派。干点什么呢?出书吧,就这样搞起了“出版社”,由语文教研组长盛小臣当编辑,史地教研组长张世显老师刻钢板,李佳霖老师负责印刷,我负责封面设计和印制,由李廷志老师装订。这三个封面就是那时的产物。
套色木刻《盛会归来》45*65cm是1974年由我构思构图,由王艺军画底稿,由我刻印而成的,入选在东北三省第二届版画联展上,在哈尔滨展出,我和俞文新去参观了这个展览、该画在1974年11月号的《辽宁文艺》封底上发表。这幅画表现了一位美丽的女骑手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马比赛中获奖归来的喜悦。

《盛会归来》1974 年作

END

社   长   白凤斌

总编辑   李凯峰

图   文 段永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