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之传承方法刍议
名老中医是中医领域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代表着当今中医学术与临床的最高水平,既有前人的智慧,又有名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独特见解;既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传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先后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的通知》,通过配备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双向选择、经费资助等一系列措施,为老中医药专家选聘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作为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者,将博士后制度引入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进行传承与创新。本人有幸先后作为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名老中医丰富的临证经验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而如何提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承质量,我认为需重视以下几点:
1.熟读经典,演化经旨
说起中医的传承,我的老师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许多名医大家都是从中医经典中走出来的,他们通过反复研读甚至背诵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可以说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殊现象。由此可见,学好中医首先要练好熟读经典这一基本功,通过持之以恒地熟读甚至背诵医籍经典及后世医书,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必由之路。
中医经典包括历代医家遗存的对临床具重要指导价值,在中医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的著作典籍,以及与中医相关的天文、地理、文化、哲学、宗教等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或《温热论》等著作,之所以作为师承教育的必修课,是因其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巨大,是构建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础,涵盖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黄帝内经》以古人对自然、环境、人体的感悟,形成对人体、疾病最基本的认识,并上升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伤寒论》、《温病学》相关著作基本构筑了中医外感病辨证施治框架;《金匮要略》则提供内伤病基本辨证思路。因此学习“四大经典”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建立中医辨治框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以中医经典为根本,系统学习和钻研,才能真正体悟经典之魅力,进而逐渐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真正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切实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只有将经典烂熟于心,在临床实践中方可信手拈来。
我个人认为中医经典学习还应包括名老中医本人编撰的论文著作,作为一代中医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著作本身就应当被奉为经典,这些都是他们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文字载体,全面研读其论文著作能够掌握其学术思想的渊源,其对研究导师本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读经典,演化经旨是师承学习之基础。传承中细心观察导师对经典的感悟,独立临床时细心体会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价值,长此以往,方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按照中医学本身之规律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提高中医临证能力,掌握老师的学术特点,并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潜心伺诊,勤思悟道
中医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伺诊抄方自古就是师承的主要形式,现在自然也不例外。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反复的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都是他们临证多年智慧的结晶,若非侍诊左右、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潜移默化,则难以领悟老师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操作技能手法、处方用药特点。伺诊抄方,不仅仅是学习老师对方药的运用经验,掌握组方原则、药物用量、煎服特点等,还可以不断地接受老师辨证思路、诊疗风格、处方用药习惯等的熏陶,在这个耳濡目染的现场中,许多细节如对舌苔脉象的细微差别;神情、面色、声息、步态的形象感受;中医基础理论的活学活用、辨证中的权重主次、理法方药的灵活运用、剂量的分寸把握、毒副作用的防范措施;问诊的方法和内容;患者文化背景、生活条件、心理情绪的体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了我们。
3.专题访谈,深度定制
除了伺诊抄方,与老师日常的交流、专题访谈、聆听老师的讲座亦是跟师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学术专题访谈尤为重要。访谈以深度访谈为主,它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适合于了解复杂、抽象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只有通过自由交谈,对所关心的主题深入探讨,才能从中概括出所要了解的信息。比较常用的深层访谈技术主要有三种:阶梯前进、隐蔽问题寻探、以及象征性分析。通过深度访谈,可准确地把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理论渊源、思维模式。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关于访谈的内容要事先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列好提纲;将提前准备好的话题事先与老师沟通;可以先陈述自己的观点、读书心得,与老师交流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并请老师予以指点,找到差别之处;老师的观点要认真记录,借助现代科技予以录音或录像;访谈内容要及时整理总结,并交与老师批阅。如此反复地进行交流访谈,便可更加准确深入地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4.整理挖掘,推陈出新
医案是记录临床实践所形成的文字资料,包括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机、舌苔脉象、诊断、辨证依据、治则治法、方药、剂量服法等作简要的分析、记述。医案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了丰富的遣方用药经验,还体现了名老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诊疗策略,通过医案研究汲取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条捷径。跟师抄方后要及时、认真整理老师的医案,尤其一些典型的病案,更要认真总结,不明之处要及时向老师讨教,也可以请老师做些点评。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医案记载着医家的学术思想、诊治方法,它反映了各个医家的经验、用方用药等特色。然而要想从众多纷杂的医案中进一步提取和挖掘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组方特点和学术思想,推陈出新,发现他们组方用药的规律和特点,推动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还需借助现代的信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名老中医在从医过程中有大量的医案,蕴含着宝贵的临床经验,通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全面解析其中的规律,分析名老中医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提炼出临证经验中蕴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实现名医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即把蕴含在其中的大量隐性的信息转为显性的知识。目前应用较多的数据挖掘的方法有: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判断分析、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支持向量机、粗糙集、模糊集、贝叶斯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我们选用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新药设计课题组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软件,该软件采用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网络可视化展示”,可实现辅助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个体经验总结、新药处方发现等功能。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把部分隐性知识中的内在规律呈现出来,同时对于数据挖掘所得出的结论仍需要进行临床实践的验证,可通过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来完成。参照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验证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有效性与可重复性,为临床经验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5.勤于临症,持之以恒
中医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经验性很强。它的理论源自临床而又高于临床。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医药的传承与临床是分不开的,也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不断认知,不断领悟中医学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大家公认的学习中医的不二法则。通过一个阶段的跟师学习,基本掌握了老师的临证辨证思路、遣方用药规律,甚至包括老师的医患沟通技巧,而这个时候适时参加临床实践,通过模仿老师的辨治思路,在临证中进一步体会老师的临证特色,验证老师经验的临床疗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跟师”,通过继续深入学习及老师的授业解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着通过“再临床”,参悟老师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以期能尽量接近老师的辨治特色,顺利“出师”。其实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三年师承或是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就能达到目的,要求我们不断的“跟师—临床—再跟师—再临床”,这需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持之以恒,正如国医大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的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领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灵活而准确地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可以萌发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达到“承岐黄古道,创中医未来”的目的。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历代医家及不同学术流派通过不断深入地观察与反复临床实践所总结的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自古以来,师承教育就是中医教育之根砥,《黄帝内经》以师徒问答形式传递医理仁心,岐伯师承僦贷氏,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师承黄帝。历代中医大家亦多从师承而建树颇多:扁鹊师承长桑君,其学再传子仪;公乘阳庆传学淳于意;张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中医师徒之间的传授与学习,演绎了中医史上的无数佳话。正是因为有了历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才使得中医药学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研究与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发展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研读经典,通过跟师抄方、医案整理、学术访谈等工作,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归纳整理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再通过反复临床,进一步总结和验证,逐渐管窥老师的学术特点,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其学术精髓,并将其世代传承下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