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布下鬼火阵,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让我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1942年11月中下旬,日军从四面包围了胶东半岛,对抗日军民发起了疯狂的“扫荡”,并在马石山一带大肆屠杀抗日军民,史称“马石山惨案”。
11月19日,八路军胶东军区第十六团三营营长谭道皆奉上级命令,率领两个连来到海阳县招虎山附近,负责掩护军区机关和部分群众转移。
谭道皆不负众望,带领三营指战员多次深入危险地带,成功接应到了错过突围时机的军区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等首长和一批群众,共计500余人,使他们暂时脱离了危险,集中在招虎山北面一个山谷里。
然而,由于接应群众花费了大量时间,日伪军已经切断了转移路线,把这支军民混合大队封锁在招虎山上。
想要突围出去难度极大,因为战斗部队只有谭道皆率领的两个连,绝大部分是手无寸铁的群众,不仅队伍庞大,还有骡马辎重,行动起来必然迟缓。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彭嘉庆却异常镇定,他命令全体人员都隐蔽好,等到天黑后再寻路突围。
夜幕降临时,彭嘉庆带着谭道皆和几名干部登上北面的一个山头,查看周围的地形和敌情。
他们惊讶地发现,山下的旷野里出现了一道道奇异的火舌。
原来,敌人沿着山下的包围圈设置了数不清的岗哨,每两个岗哨之间约相距100来米,呈梅花状分布,而且一层套着一层。
不难看到,敌人在每个岗哨上都派了2至3名士兵,岗哨前则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用来御寒。敌兵们一边烤火,一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加草,火势非常旺,构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火网。
远远望去,山下那数不清的篝火堆如群魔乱舞,似毒蛇吐信,又仿佛是一簇簇在夜空中肆意跳跃的“鬼火”……
一名干部失声惊呼:“鬼子真狠毒,为了干掉我们,竟布下了'鬼火阵’!”
眼看着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彭嘉庆的心情格外沉重,但他仍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管敌人设的是'鬼火阵’还是'妖火阵’,我们都必须在今天夜间突围出去!”
“是啊!”谭道皆也表示同意,“如果拖延到天亮,咱们这500多人都有可能被敌人一网打尽。”
可是怎么突?往哪突?由于人员庞杂、行动迟缓,势必无法绕道朝无火处转移,因为那样的话,行动路线将大大加长,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天亮前完成突围。
众人意识到眼前的处境无比险恶,心中都万分焦急。
彭嘉庆沉思片刻,忽然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们可以用八字方针突围!”
“哪八个字?”众人纷纷问道。
“化整为零,蛇形前进。”彭嘉庆缓缓说道。
谭道皆高兴地说:“这是目前情况下能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了,我支持彭主任的意见!”
接下来,彭嘉庆、谭道皆与众人共同商定了突围的具体方案,并要求全体人员在行进过程中必须严守纪律、保持肃静,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不能掉队,必须坚决突围。
彭嘉庆又让干部们找来10位熟悉地形的群众,让他们担任向导。
随后,这支500多人的军民混合大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开始分批向南面突围。每批大约55人(20名战士、30名群众、5名干部),在向导的带领下,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寻找敌人岗哨之间缝隙灵活穿插。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全体军民竟然在日伪军的眼皮子底下,秩序井然、寂静无声地顺利穿越了“鬼火阵”,成功转移到位于黄海边的鞠家庄一带。
多年后谭道皆曾分析,这次成功突围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是彭嘉庆主任提出的“化整为零、蛇形前进”的策略对头,发挥了小股队伍灵活机动的优势。
二是这次行动把握住了突围的最佳时机,即敌之兵力较为疏散,包围圈尚未完全收紧。
三是敌人的“鬼火”反而成为我军的“指路明灯”,因为火堆燃烧,敌哨兵既暴露了自己,视线也受到阻碍(看不清远处)。再加上柴火燃烧发出的噼里啪啦声,也阻碍了敌哨的听觉。
总之,敌人布下“鬼火阵”,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让我军得以成功突围。
本来已经打算迎接一场恶战、让全营做好充分准备的谭道皆,不禁深深感叹:“全营竟然一枪未发就实现了成功突围,实在太出乎意料了!”
放眼整个抗战期间,我军曾在日伪军的“扫荡”之下无数次突围,但招虎山这次突围无疑是最大胆、最惊险的突围行动之一。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得知招虎山突围的经历后,对彭嘉庆、谭道皆等人由衷赞叹道:“你们巧妙破解'鬼火阵’,创造了军史上一个突围的奇迹!”
谭道皆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颇为自豪地称,这次突围比起二战初期驻法英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还要完美。
因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驻法英军被德军歼灭了五分之一,该部的重型武器也被德军悉数缴获。
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招虎山突围过程中,我方仅有三营八连一名通讯员和一名副教导员不幸掉队失踪,其余人员都安然无恙,就连辎重军需也几乎没有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