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人动不动就会二手尴尬?

昨天

你也是一个随时社死的尴尬症患者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高低杠,编辑:Svet,排版:艺融,36氪经授权发布。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怎么就成了一项当代必备技能?

如果你前阵子参加过“离职之后要不要主动退群”的互联网大讨论、或者关注过正在播出的著名尬场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那最近应该已经接受了不少“尴尬名场面”的洗礼。

©️ Hollie Chastain

作为一种人们在社交中的不舒服的状态,“尴尬”当然不是什么很新的情绪。但是,高频度的尴尬,确实是我们生活的新常态。我们不仅在社交中无休止地经历着尬聊、尬笑和尬吹,哪怕是简简单单看个电影,也时不时会感到“尴尬症犯了”,甚至动不动试图“用脚趾抠出一座布达拉宫”。就连emoji里最最常用的笑哭、捂脸表情,以及最近一年被大家屡屡提起的“社会性死亡”(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性复活、社会性诈尸,社会性死去活来等一系列衍生词),乃至各种各样的教人聊天/破冰/防冷场教程,本质上也是为了提前防止尴尬。

所以,当代人到底做了什么,让我们为什么如此频繁地陷入、又如此认真地想要摆脱尴尬?

我尬故我在

回想一下自己的尴尬经历,你可能会发现,尴尬其实是一种很难定义的状态。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感受,我们很难描绘出一个典型的、令人感到尴尬的场景。

首先,尴尬似乎不完全是羞耻。一个人的羞耻,大抵来源于自己所做的某件事和社会推崇的道德原则相互抵触。例如在朋友面前出丑、被人公开举报性骚扰等等。然而,那些能够引发我们日常尴尬的,却并不总是违背道德的事。相反,诸如“在亲戚面前表演乖孩子”,在同事和客户面前脸上笑嘻嘻,心里xxx等等,都是社会主流道德所鼓励乃至奖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却依然让我们陷入尴尬中,让人时刻都想逃离——尽管周围的气氛看上去其乐融融,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 Macros Guinoza

其次,尴尬跟愤怒或鄙视之间也略有距离。当我们愤怒或鄙视某种行为的时候,背后是对它在道德上的不认可,以及试图亲自阻止这件事的冲动。但面对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时就并非如此,你甚至会产生一种“哎呀好怪,等等,再看一遍”的奇妙感受。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尴尬是一种“感觉到某个场景超过了日常范畴”之后的焦虑,“日常”在这里意味着道德、体面、礼仪、观念等等社会规范,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又是一种很容易犯错的社会动物,生活的一大日常就是“如何处理规范,以及对规范的冒犯”。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独立空间或者舒适区域(不论是物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被冒犯,自然就会出现排异反应。

©️ Marcos Guinoza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存在即尴尬”“他人即地狱”,人类从有文明开始就有尴尬伴随。当代社会空前讲究尊重他人,那些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场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约会、上下级对话),其中一方浑然不觉而另外一方另有想法,就特别容易引发尴尬。就好像一个性别歧视的笑话在过去也许能获得满堂彩,但现在说出来可能根本没有人搭理一样。

©️ Macros Guinoza

总之,尴尬是一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体验。我们既不明确对方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是否和大部分人一样,因而也就无法决定,自己到底应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采取什么态度。

这种感觉,果然是想想就令人尴尬。

©️ Isabel Reitemeyer

社交令人社死

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引发尴尬的行为大多发生在社会交往规范的裂隙之处。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打碎了足以统驭整个社会的主流规范,更让知识与道德在代际和人际之间的传承变得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有限的阅历和理性,给自己建立一套规范。

©️ Hollie Chastain

但另一方面,在一切都被社会化的当下,我们又从未像今天一样依赖社交,哪怕是最社恐的人,想获得最微小的资源,几乎也是要参与社会分工和交换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认同的那一套规范来行事,却没有办法、也不期待能和他人之间达成共识。

而当社会交往渗透进我们生活中哪怕最私密的层次的时候,我们自己给自己所建立的这些规范,又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被冒犯、被挑战的境遇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其他人的“例外状态”,用自己的想法侵入别人的安全区,给予彼此无穷无尽又无法逃脱的尴尬。

©️ Marcos Guinoza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现代的职场。在这里,每个人都无比希望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却又对整个体系的和谐运转有着宗教般的信仰。所以人人都会用到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术,比如哈哈感恩拜托好哒狗头波浪线,以及各种加油打气表情包来掩藏自己的情绪;而对方明知你的真实想法,也会用同样的东西来予以回应。这种“我是演的,你知道我是演的,我也知道你知道我是演的”的当代套娃,让尴尬成为了职场社交中的心照不宣。

©️ Hollie Chastain

另一个现象是,在线上社交时代,哪怕我们在独处时,也必须将自己置于某种社交关系(至少是想象中的社交关系)当中,才能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这种社交对生活和心智的全面侵入,反过来又让尴尬变得无处不在。

©️ Marcos Guinoza

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雷剧最能引发我们的二手尴尬。本来,观看影视作品仅仅是人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当下,它们的功能变成了提供代入和移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演员的表现让人感到出戏,ta破坏的就不只是一个被欣赏和消费的“作品”,还包括了观众想活在剧中的美梦,尴尬感扑面而来便毫不奇怪了——换句话说,特别容易被别人的演技尬到,也许只是因为你特别有同情心而已。

©️ Isabel Reitemeyer

当代人是耻感最高的人类吗?可能是的,随便一点点事情,都能让人尬到久久难忘。社死之所以被人们害怕,正是因为它越来越多被当成一种武器,轻则翻车群嘲,严重的还可以是cancel culture,于是普通人也不得不被迫掌握各种防杠、挽尊和自嘲的技巧。

©️ Macros Guinoza

不过,在普遍尴尬的另一面,既然尴尬源于规范的碎片化,那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规范都被赋予了百分之百的合法性,“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是完全可行且合理的。

比如,身体解放的观念被普及之后,身体羞辱就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击必杀了。当社会公认的身体规范已经得到彻底的反思和解构,那依据这套规范对他人的身体进行评判,就不再能够得到所谓的主流背书,而成为了个人的口味与偏好,它曾经一呼百应的威力自然也会随着时间消逝。

©️ Macros Guinoza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对抗社会观念的勇气,当另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社交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规范不甚相容,乃至于大相径庭,那种急于评判却又不好评判的冲动,只能令我们尴尬。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后退一步,去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规范,即便这份理解最后也很难转化成欣赏和好感,但也能丰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作为观察者,我们或许应当以一种真正的多元主义的态度,去面对这个最容易但也最难尴尬的时代——尽己所能去保持最后的体面和礼貌,这也许就是我们最后的回答。

来聊

你都有哪些二手尴尬的经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