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规定必须多方合力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等。

我们不难理解,教育部此举对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彰显了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与责任担当。那么,如何让这一规定真正得到有效落地,充分发挥其育人导向功能?笔者认为,必须多方合力。具体而言:

第一,舆论宣传。中小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育引导好他们健康成长不单是学校与家庭的事情,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担负的责任。由此,各级主流媒体、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舆论宣传、会议传达、工作布置等途径认真学习教育部此项规定,广泛宣传发动,切实营造一种学规定,知规定,用规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为此项工作长期有效扎实开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二,学校监管。在执行教育部此项规定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无可替代的监管与落实责任。既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或课堂,同时对部分有特殊情况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学生还要做好其手机的保管与使用,另外还要做好未带手机进入校园的学生临时有通话联系需求应该如何解决等工作。学校只有将此规定以内与以外的工作想得周全,落到细处,才有可能使得这项规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三,家长配合。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现实中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的明明不合理,最终也会堂而皇之的迁就与满足。殊不知,其表面看来是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在纵容与惯坏。其实,一切教育问题的源头都在家庭。既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带手机入校园,家长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规定,自觉担当起检查与督促孩子是否携带手机进校园的第一关口,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只有家长支持配合,这项工作才可能有力推进。

第四,学生自律。孩子就是孩子,需要教育引导。但既然教育部通知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必须自我知晓且自觉遵守此项规定,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加以落实,而不是想方设法我行我素,投机取巧。同时学校与家庭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孩子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督促孩子尽快从他律向自律转变,最终引导孩子养成自觉遵守,促使此项规定真正得到落实。

第五,评价跟进。凡事有评价就有优劣,有跟进就有改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检查督促此项规定的执行与落实情况。通过明察暗访、过程监管与终端考核等形式,分成若干工作组,全面检查区域范围内所有学校对此项规定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告知,其结果与学校评先创优等工作挂钩,旨在引导学校必须对此项工作加以重视,真正将教育部这项利民之举抓在手里,落到实处,产生效能。

其实,教育部此项规定顺乎民意,用心良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想使得这项利好政策尽快有效落到实处,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多管齐下,方可见效。任何单方努力与施行均难落地生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