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面前,情感为何总是胜出?

著名创伤学家Bessel Van Kolk说:
“创伤不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它活在每个人的现在。”
作者|店长王瑞
继续跟大家分享我在近期学习的创伤课上获得的感悟。
目前我的咨询培训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就是按部就班地把一个成熟的咨询师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一进行学习和练习。但我有一个预感,也许创伤治疗会成为我想要长期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因为创伤理论竟然可以把每一个经典的心理问题都诠释得严丝合缝的同时,还能带来灵光一现的顿悟感和通透感。
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理智面前,情感为何总是胜出?
答案原来如此简单——
创伤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右脑被激活了,于是创伤总是混杂着情绪存在的。而左脑是负责理智的,那创伤发生的时候它干嘛去了?
它被冻住了,表现在我们的身上,就是我们说不了话了。
很多人都很难轻易地把自己的创伤经历诉说给另一个人听,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逃避、不是压抑,而是因为左脑冻住了。
我们无法将自己的经历对外言语化,但创伤的经历却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里重演,我们的右脑长期处在激活状态,所以对任何可能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件格外敏感。
所以藏在心里的事情并没有消失,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对我们人格的影响,反而因为说不了话,情感的部分会更占上风。
-----
-----
一个想法、一段经历说不出来的时候,理智是不存在的。
所以确切地说,并不是情感战胜了理智,而是理智在一开始还没来得及上战场,就被软禁了。因此不管情感控制我们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也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它都变成了我们唯一依赖的靠山。
你情绪好的时候,就是你认为的幸福和安全感的样子;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什么幸福、什么安全感全没了!所以我们总能听到情侣之间说出非常极端的话——
“我现在好爱好爱你,爱死你了!”
但是下一秒,可能就会因为一件小事出现——
“你根本就不爱我,你从来没有爱过我!”
这不是不可理喻的性格在作祟,这是曾经的创伤体验在捣乱。
创伤的经历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它会干扰我们原始的安全感的建立,让我们变成被情感控制的作妖小怪兽。
大家想想看,如果对安全感的定义和理解就是有偏差的,我们怎么能获得理想的生活呢?只能像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一样,活在我们的想象中。
所以重新调整安全感的定义是一个好的开始,不再用自己的感情体验或者所谓的第六感去感知安全感是否存在,而是稍微怀疑一下自己的情感,把理智从软禁了太久太久的牢笼里释放出来。
比如我之前定义的安全感是:
凡事都要说出来,一丝一毫都不能保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其实这个定义本身就是情感操控下的产物,理智一点都没有参与,否则怎么会强迫别人一丝一毫都不能保留呢?
那么如果理智参与了,把它从软禁的牢笼里放出来了,这个定义可以怎么调整呢?
首先,像“一丝一毫”这种绝对性的词语是不能出现的,真正的安全感应该是一种平衡的、不绝对的、柔和的状态。所以,以目前我对自己的理解来看,安全感的定义可能会调整成:
有一些事情,如果想说出来,那么非常欢迎;但如果想要有所保留,也是没关系的,安全感不等于一丝不挂。
也许这个定义会随着人格的更新,还会有所调整,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尝试着给尘封已久的理智打开了门,给它走出来的过程一些耐心和时间。
最终,理智和情感不再是敌对的关系,它们可以一起为我们更好的生活状态保驾护航。
 这里是安慰记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