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权力安全,不在这件事上下功夫,安全无从谈起!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4卷,汉纪十六

汉宣帝 地节二年(癸丑,公元前68年) 

【原文】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太长,略,主要为魏相谈及霍氏家族势力庞大所存在的隐患)”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译文】

汉宣帝想报答大将军霍光拥立自己作皇帝地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魏相通过昌成君许广汉向汉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说道:“(太长,略,主要为魏相谈及霍氏家族势力庞大所存在的隐患)”依照惯例,凡上书朝廷,都是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则不予上奏。魏相又通过许广汉向汉宣帝建议,取消奏章副本,防止阻塞言路而蒙蔽皇上。汉宣帝认为很对,下诏命魏相担任给事中,全部采纳了魏相的意见。

【解析】

霍光死后,汉宣帝依然对霍光家族十分优待。

一方面,是表示对霍光的感激。

另一方面,霍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太大,这个时候汉宣帝想要收权,极有可能会引起霍氏家族的反弹。

霍光在世的时候,或许因为他受汉武帝恩惠不会叛汉,但是他死后,他的子孙就说不准了。

所以,从权力安全角度,以及从实际利益角度,把霍氏家族手中权力逐渐收回都是必然,区别在于怎么收的问题。

上面这段材料可以看做是汉宣帝正式对霍氏家族收权的开始。

只不过汉宣帝的第一个收的是之前文章中反复提到的信息权。

魏相的两次上奏,都有一个共同点,是通过许广汉向汉宣帝上书。

许广汉是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皇后的父亲,是外戚。

第一封奏疏是说霍氏势大存在风险,这个没什么说头。

第二封奏疏就是对霍氏中霍山领的尚书事务进行权力调整。

通过他来上书,说明这个奏章压根就不想霍氏的人知道。

同时魏相这个走许广汉路子的这个动作,也反应了汉宣帝的三个问题。

其一,上报制度存在疏漏。

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领尚书的霍山可以打开副本,然后根据内容再来决定是否要上奏。

那么作为这个信息分发中枢的霍山,是不是真的就事论事,还是说把自身家族势力的利益也带入其中?

如果是后者,是不是就是对汉宣帝权力的威胁和挑战?

其二,信息渠道的单一。

魏相通过走许广汉的路子密奏给汉宣帝。

好歹有许广汉,如果没有这个外戚,恐怕这个奏章汉宣帝也看不到。

一方面,如果依靠许广汉这个单一的渠道,依然会造成“其一”的局面。

另一方面,万一哪天这个渠道断了,汉宣帝的就更被动了。

其三,真伪判断。

信息传递过来,不代表都是真的,其中水分也是真假难辨。

单一的奏报上来,汉宣帝怎么去判断真伪性?

如果故意给假消息,诱导汉宣帝做利于他人的决策,那么算不算一种窃权和被利用?

所以,这涉及了三个问题:信息能不能知道,知道的信息够不够,知道信息真不真。

再来看魏相给出的解决方案。

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

原来是一个奏章一正一副,副的给领尚书事,现在变为,副本不要了,直接正本给皇帝。

这一下,让原本信息分发中枢的领尚书成了信息盲区,而信息直接汇聚到汉宣帝的手中。

按照之前的我们谈信息权提出的几点作用,决策基础、控制反馈、快速反应。

这些东西汇聚起来又引出另一个东西,即主动权。

因为有信息权抓在手里,相比于啥都不知道的人,做事的主动权会大大增加。

要是没有信息权在手,什么都不知道、后知后觉,不被人拿捏得死死的才怪。

而魏相这个办法的好处不单单是为汉宣帝收了信息权。

最关键的在于,他在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职权分开,极具迷惑性。

原有的副本权力在领尚书事即霍山的手中。

魏相的办法,没有动霍山的职位,但是却把副本之权给取消了。

职位还在,就给人一种感觉是权力还在,依然身居高位的错觉。

这就不会刺激到霍氏家族,只是让他们觉得或许就是工作内容调动而已。

但是实际上,一个职位有没有油水、有没有权力、权力大不大、说话是否算数,并不是看你这个职位高不高、秀不秀,而是看你这个职位能够运用的权力有多少。

东汉末年汉献帝是皇帝、天子,职位够高吧,但是什么权力都没有,那他顶什么用呢?

所以,把领尚书事霍山的这个副本之权拿走后,对于整个霍氏家族的权力而言是削弱的。

我们常说的权力敏感,并不是指的是谁触碰到了你的职位稳定,而是在于你手中的权力、话语权等等,是否有损伤威胁。

这个才是权力敏感的核心。

【启发】

今天的内容讲了信息权,也讲了一点权力敏感。

抛开权力敏感这个问题不论,单纯地说信息权,更多运用的场景或者说阶层,是职场中管理层以上。

绝大多数情况,作为管理者、老板或者大BOSS,每天事情很多,他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

要是下面不给他汇报,他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

魏相的办法有历史局限性,因为他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针对霍氏的收权。

而这种所有奏章都汇聚到汉宣帝那里的模式,对于抓权有帮助,但是绝对会累死人。

如果遇到一个工作狂式的领导或许没什么,但是遇到个能力平平的反而要出大问题。

所以原有的一正一副的奏章模式才是高效解决事情的模式。

这种模式也运用到了现在,部门能够处理的小事就内部解决,事情有点大的就汇报请示。

这样既能够提高效率,也能让大领导集中精力去抓大方向、定战略。

但是,话是这样说,作为管理者还是要打造多个非正式的信息渠道来收集信息。

同样,作为员工要善于发现领导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并尝试加以运用。

如何运用,这个不需要我多说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