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经历悲惨命运,如今的她活成中国国宝,中国有她,何其有幸!

在当今中国,

有位白发苍苍的女人被称为,

“中国最后一位先生”。

她这一生经历过最悲惨的命运,

而如今,

她竟活成了中国国宝,

是我们最该珍惜的大师,

中国有她,何其有幸,

她就是,叶嘉莹

1924年7月2日,

她出生在北京一个显赫家族,

本姓叶赫那拉,

曾祖父曾做过正四品官,

伯父是中医,

父亲熟读古籍,精通英文,

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先后任职于航空署,中国航空公司,

母亲则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姨母与母亲

位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老家大门口

充满书香气的家族氛围,

影响了她的一生。

她3岁时,父母就教她背古诗,

6岁时,随姨母读《论语》,

还学英文,吟诗作对,

10岁时,她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然而身处乱世,她不可避免地,

也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中,

悲剧开始不断上演……

三岁时与小舅(左)及大弟(右)合影

七七事变爆发,

父亲随民航公司仓促南迁,

这一去就杳无音讯,

她和母亲则留在沦陷区北平。

从前养尊处优的大小姐,

不得不尝尽国破家亡的艰辛,

再没有锦衣玉食,

整年里只能吃酸臭的渣滓。

在时代的巨变中,

年仅15岁的她有感而发,

作了首小诗:《蝴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失去”父亲,这是她第一个沉痛打击,

但命运总是无情,

更沉痛的打击接踵而至,

成了她一生至哀至痛!

因为父亲杳无音信,

母亲忧思成疾,

她曾回忆说:

“我母亲本来身体还可以,

只是她腹中长了一个瘤,

去天津的医院开刀时血液感染,

在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

我的母亲去世了。”

她伤心欲绝,摸着母亲冰冷的棺椁,

满脸泪水地写下《哭母诗八首》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这一年,她不过17岁,

父亲下落不明,

母亲撒手人寰,

只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

身为长女,

她以稚嫩肩膀挑起家庭重担,

一边为一日三餐发愁,

一边穿着满是补丁的棉袍继续求学。

家,支离破碎,

人,孤苦无依,

这是她遭遇的第二个沉重打击,

但一切都才只是刚刚开始!

在伯父帮助下,

她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师从著名学者顾随

与老师顾随合影

1945年,她从大学毕业,

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

从此,她为祖国拿起教鞭,

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

生计有了着落,感情也提上日程,

她的一个中学老师,

十分热心她的感情问题,

把自己在海军学校教书的弟弟,

赵钟荪介绍给了她。

赵钟荪倾慕她的才华,

对她展开热烈追求,

只是她对于爱情一事,总是有些迟钝,

读大学时,她就很少和男生讲话,

有男孩子给她写信,她也从来不回。

可赵钟荪太热情了,她被他所感动,

1948年,他们喜结连理,

婚后她随丈夫去了台湾,

还生了下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然而幸福生活没过上多久,

她就遭遇了人生第三个沉重打击!

当年的结婚证

女儿才4个月大时,

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

丈夫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投入大狱,

渺无音讯,生死未卜,

她和女儿也被关进警察局,

后来警察放走了她们母女。

可因为身上带着白色恐怖的嫌疑,

她工作丢了,连住的地方也没了,

无家可归,只好抱着女儿流落街头。

一番辗转后,她好不容易,

才找到一个可以投奔的亲戚,

但亲戚家只有两间房间。

她只能带女儿在走廊上睡觉,

那时正值夏天,亲戚要睡午觉,

嫌她女儿哭声太吵,

她就抱着女儿出去,

在烈日下打转,

直到夜深人静大家都睡着了,

才小心翼翼回到走廊。

寄人篱下的滋味真是太难了,

每一个漆黑的夜,

都是她最最煎熬的时候,

孤寂和无助感深深笼罩着她,

她很想大声痛哭,

可又怕哭声打扰到别人,

硬是生生把眼泪憋回去……

后来,她终于在私立光华女中,

当上代课老师,学校提供宿舍,

母女俩的生活才算稳定下来。

3年后好消息来了,丈夫要出狱了,

历尽命运颠簸,

她似乎终于要迎来好日子了!

而那时教书十分出色的她,

也成了各大高校哄抢的对象,

她成了第一个,

在台湾电视上讲古诗的人,

她还培养了一大批,

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人才,

如今已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著名教授。

著名诗人席慕蓉也是她的学生,

席慕蓉曾回忆说:

“听老师讲课时,觉得老师是个发光体。”

席慕蓉

可正当她事业一片风光时,

她的人生又遭遇了第四次悲剧!

丈夫由于长期被关在狱中,

受尽凌辱性情大变,

他不再温文尔雅,变得异常暴躁,

轻则咆哮,重则家暴,

丈夫还整天闲待在家,成了无业游民,

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她纤弱的肩上。

而她以极大的包容心体谅丈夫,

在此期间,她为他又生了一个女儿,

本以为这能唤醒丈夫的爱意,

可没想到,丈夫见又是女儿,

一脸冷漠转头就走,从此再无音信。

病床上尚虚弱的她,

身心俱疲之下彻底病倒,

发高烧还染上严重的气喘病,

可如果她不赶紧去工作,

两个年幼的女儿怎么活下去?

为了生计,产后不久,

她硬是咬着牙回学校教书,

生活的磨难让她迅速变老变丑,

瘦到皮包骨头。

下班后,她又在家里忙前忙后,

洗衣做饭带孩子都是她一手包揽,

最痛苦时,

她甚至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

她不怕死,

可看到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

她就狠不下心离开。

她害怕自己死后,

两个女儿无依无靠,

想到这,她又咬咬牙继续支撑。

而在这段最煎熬的岁月里,

诗歌,成了她唯一的慰藉。

她从小就喜欢写诗,

而这段绝望的日子里,

她便用诗歌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王国维曾说: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如此不幸,又如此幸运的她,

被百般苦难,

孕育成了真正的大诗人!

到了1966年,

42岁的她终于迎来人生转折点。

她受邀到美国讲学,

那时她不会英语,但她不服输,

每天捧着字典学,越说越流利,

她是当时为数不多能用英语,

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

外国学生在她的带领下,

感受到了中国诗词的唯美意境!

1976年,她已52岁,

两个女儿相继结婚,劳苦半辈子,

本以为从此生活可以安稳,

但没想到,

上天又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一场车祸夺走了大女儿和女婿的生命……

坚强如她,这次再也撑不住了,

她痛哭,流泪,捶胸哀嚎,

她想不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上苍要一次次地折磨她?

悲痛欲绝的她,把自己关在家里,

拒绝接触外面的世界。

为了纪念心爱的女儿,

很久很久后,她才再次拿起笔,

写下了10首哭女诗: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其一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其二

她边写边哭,哭到眼泪都快干了……

而这时,

祖国传来的消息也让她感到心碎,

由于十年浩劫,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断层,

急需有人重拾复兴。

大痛大悲后,

从前将家庭视为生命的她,

突然大彻大悟,

从此她将痛苦深藏心中,

倔强地面对一切: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

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她做了一个决定,

“之前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

这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

我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

这个更广大的理想就是:

回到祖国大陆去教书!

她要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

这些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传给下一代!

说做就做,1977年,

她回到阔别已久,

还是一贫如洗的祖国,

开始在全国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1979年叶嘉莹与南开大学教师合影

当时国内老师们仍用旧方式讲解诗词,

枯燥无聊,让学生难以理解,

而她初次讲课,

在讲台上吟诵诗词,

并非单调地读,

而是用一种古声、古韵、古调,

抑扬顿挫唱吟出来,

很奇特、很个别,

学生们顿时惊为天人。

之后她的每堂课,

学生都挤得满满当当,

那时听她的课必须持听课证,

没想到疯狂的学生们,

不惜用萝卜刻假章做大量的假证,

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甚至下课铃响起后很久,

学生都还意犹未尽,

迟迟不肯离开课堂。

在中国,

十几年应试教育堆积出的死水,

被她的一阵清风,

吹起了不止一丁半点的漪沦!

那时,

她的美貌早已不在,皱纹满面,

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

苍老遮盖不住她由内而外的美丽。

学生们说:

“叶先生在讲台上那儿一站,

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

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就连温家宝总理也成了她的粉丝,

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

温家宝手书

果真,真正的美丽并非皮囊,

而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

它有着永不褪色的善良和温柔,

有着让任何人甘愿臣服的力量!

但后来,快餐文化洗礼全国,

大多数中国人开始看不懂诗词,

汇聚几千年文化精华的诗词,

竟有逐渐走向灭亡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问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

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叹了口气,回答说:

“你听了我的讲课,

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

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

智慧、品格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

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在人们日渐对诗词冷漠的年代,

她深知会被人批评陈旧无聊,

却毫不泄气,

继续走上讲台,站得笔直!

不得不提的是,

从教书开始,她就一直坚持站着讲课,

直到80多岁,她依然是站着讲课,

她说:

站着讲课是对诗词的一种尊重

而90岁时,她又不顾身体,

为孩子们亲自甄别、挑选,

将自己心目中,

最适合孩子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她的心血之作,

她希望能带给孩子们,

中国文化的感动和召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