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做茶不好,为什么武夷岩茶还经常要雨天做呢?

你若晴天,

所有制茶人和爱茶人都乐开怀;

你若下雨,

宝宝不愿意啊。

茶友们晓得雨天不适合制茶,

制茶人也不愿意在雨天做茶,

可是有的时候却不得不这样做…

1.雨天,采茶工人要冒着雨在山势陡峭的地方采摘,大大地增加了采摘的难度,工人们要努力克服雨天带来的困难,还要保证采茶的效率,真的非常辛苦。

雨天,会使本就崎岖的山路更加湿滑难行,不仅增加了工人挑茶青的难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挑茶青的工人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行走,流下的汗水比雨水还要来得猛烈。

看着工人们那么辛苦,笔者更要好好珍惜每一泡来之不易的岩茶了。

雨天采制岩茶,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会对岩茶的品质有影响,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但又不止是这样……

大家不愿意在雨天制茶,原因之一是雨水青比正常青麻烦

雨水青,其实是个“拖延症患者”!

当茶青身上沾满了水,萎凋的时间就会被拖长(具体时间看茶青的心情,反正要很久...),倒腾的次数也要增加,倒青的师傅就要比做正常青的时候更加辛苦,单萎凋这道工序就比正常青麻烦得多。

在萎凋之后的其它工序,也会因为先前的时间被拖长,而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点,导致制茶的度变得难把握。因此在同样是拥有好品种,好师傅,好设备的条件下,雨天采制的毛茶品质总体上比晴天采制的毛茶要差。

2、雨天采制岩茶对品质会有影响

雨水青为什么很难制作出好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萎凋工序中茶青难以均匀萎凋。通常雨水青采用的萎凋方式是加温萎凋。

笔者先来解释一下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的概念哈!

晒青(日光萎凋)就是给茶青做“日光浴”,但是气温不能太高(不能超过34度),而且也不能在烈日下暴晒,一般晒青在早晚进行,早春的中午气温低也可以晒青。加温萎凋就是在室内利用萎凋槽或综合做青机,人工加热以达到萎凋的目的。

雨天采摘的茶青无法进行晒青(日光萎凋),只好进行加温萎凋。那么晒青(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对岩茶品质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纯干货!萎凋方法不同,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也不一样喔!

晒青(日光萎凋):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果胶损失得较多,但是糖损失得较少,而且氨基氮会大幅度上升。

加温萎凋: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损失得少,果胶却大幅增加,糖损失得很大,氨基氮增加幅度也不如日光萎凋的。

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在通常情况下是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

通常情况下,用晒青(日光萎凋)制成的毛茶,香气滋味比较清鲜醇和,但用加温萎凋制成的毛茶,其香气往往较低沉、滋味较浓涩。

3.大家肯定觉得奇怪了,既然雨水青做的岩茶品质没有晴天做的好,那可以先别采呀,等天晴嘛!然而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

制茶师傅说要是就下那么一两天的雨,山上的茶青还是等得起的,可是武夷山的雨天下得根本就停不下来啊。于是,有的时候他们担心茶青太老了,即便非常不愿意,也不得不在雨天采制岩茶了。可是茶青早采或晚采区别真那么大嘛?

如果采摘时间过早:茶叶中的咖啡碱、多酚类化合物、氮、粗蛋白等的含量较多,但是醚浸出物含量低,糖类、果胶等也较少。

如果采摘时间过迟:茶叶中的醚浸出物含量较高,但是其它内含物质含量则有所减少,鲜叶中老化的纤维素也会随着伸育过程而不必要的大幅度增加。

所以过早或过迟采摘对岩茶的品质都不是最好的。

况且鲜叶的采摘时间都是错开的,不同的品种采摘时间不同,不同的地势采摘时间不同,不同的天气(气温变化)采摘时间也不同……武夷山的茶人们在制茶季期间,只能每天到茶山上看茶青的长势如何,到了非采不可的时候,不管天气如何都得采了。

雨天怎样泡茶更好喝?

1、提前防潮

雨季到来之前,需将要喝的茶叶存入气密性好的容器中存储,如陶、土、紫砂罐等,这类容器相对能保持茶叶存储环境的干燥,能锁住茶叶的香气,在冲泡时让天气对茶叶香气的影响降低。

2、环境和茶具的选择

尽管品茶需要茶友、茶具、环境、水等其他因素,但是我觉得一个舒适又静谧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远离了城市喧嚣,在纷杂的世界里停下脚步感受片刻的宁静。或看一两页书,或想念一个人……喝茶一个人已是难得,两个人至多。

用气密性较好的茶具冲泡茶叶,能保持温度,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

3、选择有一定年份的茶叶

新茶尚在转化阶段,环境对它的影响很明显。

比如对“鲜”字要求很高的绿茶,环境对其的影响更为明显。

但是经过多年转化的老白茶或者普洱茶,口感韵味变化趋于稳定,香气在时间的历练中积淀起来,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茶叶本身的影响慢慢变得不太敏感。

4、保持水温滚烫

每隔两三泡试一试水温,如果茶杯不烫手,则需要加温。也可以先冲泡几泡,再用茶壶放在电陶炉上煮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茶香。

绵绵细雨也好,滂沱大雨也罢,只要“功课”做足了,也可以将一泡好茶信手拈来,听穿林打叶,静品生活。

5、投茶量

雨天湿度大,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普洱茶的涩度会重一点。冲泡时,我们可以比平时少2-3克的投茶量。茶汤淡醇,口感极佳。

6、心境

喝茶喝的是心境,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何事,品茶时都要放松心情,让自己沉浸到这片刻的宁静中去。不被外物打扰,用心感受茶叶带来的恬淡。

又下雨了,雨细细密密地下,淅淅沥沥越下越大。路边的水积高了些,雨水顺着屋檐滴落下来,泛起一圈圈涟漪……

多少磨练方成茶
武夷岩茶生长的环境,决定了它是极寒之物。然而《本草纲目补遗》书云:“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这就是工艺的作用了。武夷岩茶的工艺精细而复杂,在乌龙茶中,都是十分独特的。
现在岩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基本工序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火焙,其中以做青和火焙最为关键、独特,也最见师傅的功底。
做青是通过多次反复摇青和晾青来完成,在动静之中,茶叶内含物在不断转化、聚合和缩合,并重新分布,并形成了花香、果香。根据茶树品种、季节、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做青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通过制茶师傅多年的经验来判断了。
岩茶有“九焙胜黄金”之说,强调了其炭焙工艺的特殊性。通过多次烘焙,茶的内含物不断转化成有益物质,形成岩茶的品质和特色,武夷岩茶的碳焙,将茶的寒气逼出,使茶性温和,不致伤胃。烘焙不仅次数多,时间也长。烘焙时间都在30个小时以上,因为“岩茶既要吃到火、有香气,又要具观赏性,所以需要文火慢炖,如煲汤一般”。功夫到位了,即使烘焙四、五十小时之后,叶底仍是活的。
所以,每年虽然从4月份就开始做茶,但要等到7、8月份,你才能喝到当年的新茶。
武夷山的茶文化何其深厚,自古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不朽的诗词,我们都无须去深究即可信手拈来。论说文化,我们不仅要看历史遗韵,更要看当代继承。
丹山碧水之间
翻开萧天喜主编的《武夷茶经》,光是茶诗就有67页,215首,其中不乏苏轼、杨万里、乾隆皇帝等人的不吝赞美。当代文人雅士也多有歌颂,例如贾平凹在《武夷尝茶》中说:“一溪牵乱山,万绿沉竹筏;上岸拾云去,岩前煮新茶。”潘主兰则更推崇大红袍:“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
品出岩骨花香味
对于茶,大家都有各自的偏好。龙井、铁观音、正山小种、普洱茶,皆有其忠实拥趸,非铁观音不喝的,大有人在。自然也有不少茶友和著名学人南怀瑾有着相同的感慨,他们从绿茶喝到铁观音,再到岩茶,就在这里“驻足不前”了。
岩茶是很多茶鬼的归宿。
岩茶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四个字:岩骨花香,或曰“岩韵”。
岩茶未经窨花,其香却如花香,似果香,幽远典雅。你感觉到它细细的,却如细水长流,似无还有,挂在杯盖上、杯底上。不仅盖香,而且香溶于水,回味无穷。
而“岩骨”,却是我无法道明的了。茶友说,那是一种如鲠在喉的余味,使茶入喉之后,还有咀嚼的余地。根据对“岩骨”的辨别,他们能穿过工艺的屏障,喝出这泡茶所生长的山头,是正岩还是半岩、洲茶——听起来玄妙的“岩骨”,是言之有物的。
岩骨花香,自然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武夷山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茶树多散布在谷壑、岩凹、坑涧之中,不同的地方小气候不同,所以茶的品性也各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岩茶恰好生长在由火山砾石和页岩经风化冲蚀而形成的烂石砾壤之中。正是得此山川精华,才长出这珍木灵芽,味甘泽而气馥郁。
“武夷茶口感特别好,先有一点苦味,片刻就满口生津,两颊留甘,几小杯入口便能品出岩骨茶香味。”

专注心灵成长,并茂图文世界我在等你  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