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自由的尽头是孤独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广泛在朋友圈里流传。然而,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充满争议。而科学的尽头却一定是哲学!
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必须要对哲学有所涉猎。
因为哲学是因好奇而发,以思考为工具去追求真知的。它能给人开阔的眼光、聪明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研究显示,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平均智商始终位居前列。乔布斯、比尔盖茨等都是哲学爱好者。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夜晚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可他却预言第二天会下雨。就在他仰望星空之时,没有留意脚下的坑,不小心掉了进去,差点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依然只顾着说:'明天会下雨。'
柏拉图赋予泰勒斯这个故事非常严肃的意义,他认为关键在于“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是人?和其他生物相比,人应该干什么?应该忍受什么?他们坚持不懈地研究这些问题。”
你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桌,然而事实是,哲学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人物产生类似的思考。而哲学家只是将这些思考的火花,进一步燃烧下去。
在追崇自然科学的今天,有许多人不免质疑: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读哲学,我们还要不要仰望星空?
的确,哲学不能直接拿来用于生产活动,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哲学,反而物质生活越是发达,我们越要学会反思,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
哲学是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格式塔。
哲学为人类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哲学向人类提供简洁而有效的世界图像和认识基础。
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
造物给了吴冠中91年的时光徜徉人世
附赠了苦难与侥幸 ,才华与声名
却终于不肯让他太圆满
留白了知音与同道
“我这一辈子啊 太孤独”
江苏 宜兴
鱼米之乡的水田和桑园
是他一生追寻美学的起点
拾一枚石子丢入静谧的池塘
看水波在湖面荡漾
也在他的心底荡漾
终于荡漾出了一个让父母意外的吴冠中
“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一名教员
我却拜倒在'美’的石榴裙下”
终于 17岁那年
父亲的规劝和母亲的悲伤
都未能挽回他追寻心灵自由的倔强
如扑火的萤 乘风的浪
一头扎进美学怀抱的吴冠中
沉醉不知归路
塞尚 梵高 毕加索
柯罗 高更 马蒂斯
西学东渐的浪潮席卷了古老的东方土地
让生逢其世的吴冠中在传统美学之外
又窥得美的另一种姿态
有没有一种方法
让东方与西方的美结合
生出新的美
横亘在中西方美学之间的这一难题
考验的不止是智慧 还有勇气
吴冠中决定试试——
在很多人上下求索而不得其门之后
这一试就试出个别有洞天
——
揣摩 酝酿 轮廓 勾勒
从初时两种艺术表现的势同水火
到渐渐将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
这中间
吴冠中并没有体会到一蹴而就的喜悦
探寻美学的新可能
首先要企及的
是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让心灵自由
从斧凿 生涩
到顺畅 写意
打破牢笼的吴冠中
以水墨的魂和油画的骨
缝合了中西方美学的裂缝
从未有人大胆如斯
因为从未有人获得他的自由
这自由让吴冠中收获了独属于他的画风
也收获了批判与不屑
这种不屑
随着吴冠中被中央美院除名达到了巅峰
“四平八稳不是艺术 要懂得放肆”
“艺途无捷径 正道是创新”
许多年后
吴冠中在他的文章中回忆起当年种种
仍心绪不平
他因自由而放肆 因放肆而敢于创新
这创新 终于将他带上了一条孤独前行的路
这孤独并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
也不含“朝闻道 夕可死”的慷慨
这孤独 是一种距离
“你走得越远 (和别人)相隔就越远”的距离
他远到了喊出“笔墨等于零”
他远到了喊出“艺术家不该被圈养”
他远到了喊出“画卖不出去了——好!”
他远到了喊出“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
他走得这样远
他不得孤独 谁得孤独
孤独在许多时候 并不值得歌颂
至少吴冠中从不渴求这样的孤独
但因了对“固步自封”和“理所当然”的反叛
他却不得不孤独着
他大可不必发出那种令人不悦的声音
做一个好好先生
但恰如一尾游进了江海的鱼
便再也不会眷恋从前的溪
自由如吴冠中者
深知哪里才是更辽阔的天地
孤独于他们而言 并不是自我放逐
只是比别人动身的早了一步
——
也许 这世界每向前迈一步
都离不开勇于孤独的人
孤独是孤独者远去的通行证
喧嚣是喧嚣者不前的墓志铭
孤独与喧嚣之间
只隔了一个自由 心灵的自由
也许 吴冠中孤独地太久了
已不再奢望还有什么人肯陪他一道前行
所以他才会说
不必悼念我 去看我的画吧
我的一生 都在画里
把一生留在画里的吴冠中
离开我们已十年有余
2010年6月25日
大师远去 匠心绝响
缅怀大师最好的方式
也许便是去看他的画
看水墨与油彩纵横之间
那一抹孤独 如何自由
感谢支持我们,请分享到自己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