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展|温州老城故事(十)船屋里的人们
船屋里的人们
二十多年前,温州老城西郭,浦桥河入江口处,不知从何时起,停栖着十多艘不明来历的渔船。
这些渔船,表面看,随波起伏,经风沐雨,不时还冒着袅袅炊烟,仿佛远航归来的船队。可时间一久,人们发现它们自停留之日起,便没有驶离过原地。
那么它们是怎样一拨渔船?从哪里来?为何滞留于此?船上人在做什么?靠什么谋生?为此,好奇的我,揣着各种疑惑,特意去一探究竟。
从西郭江边路起步,绕过一家粉尘很重的电木加工厂,进入一条偏僻泥泞的小道,再沿小道踮踵前行,便来到泊船之地。
近了才知晓,原来渔船早已不能行驶,船上动力设置都已废弃,只有船体木构架还保留着;船身搁浅在滩涂上,潮涨时宛若漂浮于水面,潮落时则裸露在泥滩中;船舱已改做住房,基本上一家人合住一只船,也有兄弟或老乡居住一起。
经了解,船上人大都来自瓯江上游青田县北山境内。他们中多数是世代渔民,因为上游水道被拦截,失去了打鱼空间;也有的是普通山民,想离开山区到外面闯荡一番;有几人还是回乡复退军人,不甘固守一隅。历史上青田人有到温州讨生活的习惯,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中大多数人就已驾船来到温州,在沿江一带漂泊流离,寻找生计与发展机会。
九十年代初,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在浦桥河畔办起木材交易市场,集中了大批原散落在西郭一带的木材经营户进场经营,市场得以迅速发展。这给飘流江边的渔家们。提供了大好生机,便纷纷把船停靠在浦桥河边,闯入市场,当上了专业货物搬运工。
由于占得先机,他们凭借自身的勤劳、诚实与聪明,很快在市场里站住了脚。当时温州外来打工者还不多,他们的到来,无疑受到市场经营者和顾客的欢迎。这更使他们在市场边的河滩上长期"定居"下来。
白天他们到市场打工,只要有活干,不论重活、脏活、险活都干。时常还要跟随客户,去各处建筑工地接揽生活,承包业务,跑来跑去,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晚上一家人回到船上,草草吃过晚饭,还要继续做"私活",即从别人那里转接过来、能够在自己屋里做的各种手工活,一直到深更半夜才躺下歇息。
那个时期,整个社会好像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特别是在温州,"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张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如何从商,如何做生意,如何发家致富。他们也不例外,也在没日没夜地拼着命干活挣钱。
但是住宿船舱,所谓"船屋",看似'浪漫',实际十分艰苦。不仅空间狭小、出入不便、卫生条件差、空气污染严重,而且船屋老旧不堪,只能起到一般的遮风避雨作用,若遇大风大雨大潮,或者到台风季节,还会有生命危险。为此他们的愿望,还是能够上岸居住。
后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奋力拼搏,我听说至木材市场搬迁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已在地面上购置房子,过上正常居民生活;他们的孩子(包括儿孙辈),也进入附近幼儿园和学校念书,成为新一代温州人。
一群远山渔民,为挣脱贫穷,背井离乡,吃苦耐劳,适逢时代机遇,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变。
现今,不少人对那段时期的底层民众生活不了解,或者已没有记忆。由此,我将当时拍摄的真实影像展示出来,以供人们观看与回顾。
1.浦桥河,老城西郭古塘河,源自西山汇昌湖,由南向北注入瓯江,因流经浦桥,故名。
2.浦桥,又名永泰桥,建于明代,西郭现存唯一古桥梁。
3.浦桥河蚱蜢舟。
4.浦桥河百年河埠头。
5.浦桥河陡门,又称广化外闸。
6.浦桥河入江口。图中建筑为莲花埭莲花亭。
7.浦桥河畔,木材市场南大门。
8.来历不明的十多艘渔船。
9.停栖在浦桥河入江口处。
10.涨潮时宛若漂浮在水面。
11.落潮后裸露在滩涂上。
12.蚱蜢舟体积小,需要把船体垫起来。
13.通往船屋的路(1)
14.通往船屋的路(2)
15.通往船屋的路(3)
16.通往船屋的路(4)
17.隔壁加工厂排风扇正对着船屋,空气被严重污染。
18.船屋内景(1)
19.船屋内景(2)
20.船屋内景(3)
21.船屋内景(4)
22.船屋内景(5)
23.船屋内景(6)
24.船屋内景(7)
25.船屋加工场。
26.大清早,男人们要外出打工。
27.傍晚,女人们要先行回家操持家务。
28.单身同乡合伙开饭。
29.打扮得光亮些,退役军人刘长友的妻子说,今天她要带孩子出门走亲戚。
30.徐景庚夫妇的女儿,明日要出国,前往意大利,于是为他们拍合家照留念。
31.帅哥小张也来凑热闹。
32.两位孩童一直追逐着,让他们上镜头,也许将来还能找到他们。
33.小姐姐独自站立家门口,想啥呢?
34.即便住在船屋里,也要晾晒酱油肉,生活趣味油然而生。
35.有人将船屋直接停靠在木材市场旁,搭上桥板,这样出工更便捷。
36.小伙子名字叫刘敏召,刚成家不久,便只身来到温州打工。“敏召”用温州话念就是“明天”的意思,我跟他说“敏召(明天)会更好”,他听懂了,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完)
温州市乡土人文摄影协会
Wenzhou Local Humanity Photographic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