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人大高材生投身乡村诗歌教育,还创办了公益机构
4月12日晚9时,康瑜回到百色的宾馆,结束了过去一周在大山里几乎每天14个小时以上的访校工作。当天去的广西百色露美小学,是她在广西督导“四季诗歌课程”落地情况的第5所学校。
2015年,放弃保研机会的康瑜前往云南支教,两年间,康瑜教会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诗歌“找到自己”。支教结束后,康瑜以公益创业者的身份回到云南,创办了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下称“是光”)。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是光”已经服务了包含云南、贵州、广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09所乡村中小学,给53600多名学生带去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诗歌课。来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作的诗歌,在打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让康瑜和“是光”为更多人所知。
不到一年时间,已有近千名志愿者加入“是光”公益团队,在《我是演说家》的演讲节目中,康瑜说,“我从来都不是唐·吉诃德,现在的'是光’,是很多人一起举着火把!”
金羊网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韩羽柔
一堂神奇的『诗歌课』
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的康瑜,已经拿到了保研的资格,如无意外,她将有更高的学历,进入高薪、体面的企业或机构工作。
然而,大学四年做公益的经历,让她突然萌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读研固然可以使自己更出色,但投身公益,则可以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这是一个“如何过好自己一生”的重大抉择。最终,康瑜放弃了人大的保研机会,放弃了港大的录取通知书,加入“美丽中国”项目,到云南省昌宁县漭水初级中学去支教两年。
从北京到彩云之南,康瑜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支教所在学校的恶劣条件,没有吓倒她,留给她最深印象的是——对比城市里的学生,这里的孩子不仅缺乏倾诉的途径,也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绪。
在一次书法课堂上,屋外下起了雨,教室里的孩子们被窗外雨声所吸引,纷纷望向窗外。康瑜鼓励每个人现场写一首小诗。
“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后的太阳只照射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我会感到温暖;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世界上有个角落能在我伤心时都空着,安慰我;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妈妈的爱只属于我一个人,让我享受爱的味道。”
一位名叫小玲花的女孩创作的这首诗瞬间击中康瑜的心灵柔软处。小玲花的妈妈在她5岁那年去世了,坐在教室角落的她,一边写这首诗一边掉下眼泪。
一首首直击内心的诗,让康瑜震惊了。“他们在不那么如意的生活状态之下,还能够在诗里面表达出真诚和善良,我觉得非常难得。”康瑜说。
自那节神奇的诗歌课之后,每逢下雨天,康瑜就会暂停讲课,和学生们一起听雨、写诗,这也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
支教第二年,她便开启了固定的“四季诗歌”课程,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分设“春光课”、“夏影课”、“秋日课”和“冬阳课”四期,每期课程共三个课时,并且每天还有5-10分钟的晨读。
诗歌仿佛为漭水初级中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创作了越来越多充满灵气又毫无杂质的诗歌。
康瑜的付出也慢慢有了成效,逃学的学生少了,砸玻璃的现象也少了,普通班学生的成绩甚至第一次超过了尖子班,校长感慨:“这是一个奇迹”。
结束两年支教生活时,康瑜的学生用诗歌向她告别:“老师,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那我可以变成海浪去拥抱你,可是你是天上的星星,我们抱不到你。”
孩子们就是大山里的光
2017年,两年支教生涯结束之后,康瑜计划出国深造,就在教师节那一天,她收到了队友给自己带来的一箱学生们写的纸条,其中有一张这样写道:“康老师,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我这样,在诗歌里找到自己。”
康瑜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学生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她又一次放弃了深造的机会,背上包,回到了云南的大山里。这一次,她带回去一个更系统、更专业的诗歌课程。康瑜组建起团队,建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取名为“是光”,希望能够通过诗歌,让孩子们发现他们就是大山里面的光。
2018年7月3日,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在云南昆明注册,定位为服务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的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诗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达。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是光”已经服务了包含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09所中小学,53600余名学生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是光”团队还在逐渐扩大,从课程研发到项目运营等,尽管只有3名全职人员,但核心志愿者已有49名,志愿者人数已近1000名。
如今的康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公益机构的创业者,本科学到的经济学思维也在指引着“是光”的成长。
“既然是创业,那就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康瑜称,目前“是光”最大的困惑,就是为有诗歌课程需求的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诗歌包”或“诗歌盒子”。对他们而言,怎样的接收方式是最好的?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康瑜和她的团队跑遍一个又一个偏远地区的学校,反复去验证他们研发的课程产品。
在广西田阳县宝美小学的操场上,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不远处是当地的农舍和错落的山峰,恬静安谧。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着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歌课,思绪飘出教室,漫天飞舞。
“天上有麻雀、燕子……”李婷老师举例子说。
“还有天使……”学生大声地说。
这是康瑜4月12日凌晨分享到朋友圈里的一幕,她感慨道:“他们是自由的,我不觉得诗歌给他们更多,只是透过诗歌,我们看到了更多。”
为了跟进诗歌课程和获取反馈,连续5天时间里,康瑜都在广西的一个个乡村学校“访校”,几乎每一天都从早上7时忙到晚上12时。她的访校日程表,如今已经排到了6月。
“我只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学校的老师需要的是什么?”康瑜希望知道,他们开发的“四季诗歌课程”迭代产品,哪一部分需要投入最多的精力。
公益之路源自奶奶的影响
事实上,康瑜的公益情怀,来自于已经去世八年的奶奶。小时候,她很长一段时间和奶奶一起度过,深受奶奶影响。
奶奶曾对她说:“我们生而为人,不是猪马牛羊,也不是地上的蚂蚁,我们本身就有很大的能量,不仅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这一句话,成为康瑜的人生信仰。
“有人说我放弃了很多去做公益,我认为不是。这只是一个选择,我同样有所获得,只是得到的跟别人不一样而已。”康瑜说。
如今,在“是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光诗歌”上,几乎每天都会刊载不同地区学生们创作的诗歌,其中,80%的诗歌作者都是那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
“越是这样,越要把这些孩子特别闪光的地方展示出来,并且给他们途径和机会去展示,别人看到之后就会给他们关注和关爱。”康瑜说。
康瑜说,诗歌不仅可以解决乡村学生的陪伴和自由表达问题,还可以让大家看到孩子们独特的一面。
“用诗歌的方式,成本也是最低的,他们随便拿一张纸就可以写,可以去分享和交流,进行互动。乡村学校的孩子,平常很少去倾诉或者被倾听,诗歌可以让他们学会独处,学会与自己对话。”
今年1月,康瑜登上了《我是演说家》的舞台,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也分享了她和支教学校的孩子们用诗歌互相传递爱和力量的故事。
“天上的人儿在点火,地上的人儿在许愿。”一首首来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作的诗歌,在打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让康瑜和“是光”为更多人所知。
“是光诗歌”的粉丝数量从原来的5000多迅速涨到8000多,参与的志愿者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支教时的学生在杂志上看到了康瑜,感到既诧异又骄傲,他们告诉康瑜,希望自己考上大学之后有自由和能力,做与她一样的事情。
在越来越多的人被孩子们创作的诗歌感动时,康瑜却在思考,这样一份感动和关注应该如何持续下去?
康瑜说,诗歌是感性的,但一个公益机构的运转必须是理性的,不能只带来一两次的感动,需要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支撑着“是光”走下去。
在其中的一期演讲中,康瑜说,“我从来都不是唐·吉诃德,现在的'是光’,是很多人一起举着火把……”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