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馔史趣】北宋汴梁繁盛的餐馆业
文/张廉明
店堂及其服务
汴梁的酒楼、食店,为了招揽顾客,满足饮食享受,店堂设置都十分讲究,“诸酒店必有厅院,廊房掩映,排列小阁子(单间),吊窗花竹,各垂帘幙”。(《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门首挂有贴金红纱栀子灯,院内花木繁茂,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梦粱录》卷十六《茶肆》)
不仅设置讲究,服务也很周到。顾客进店后,先打招呼,安排座次,然后摆上筷子及擦筷子纸,问客所需酒、菜,“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膔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堂倌)得之,近局(厨房)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此为'喊堂’)当局者谓之'铛头’(厨师),又曰着案(指红、白案者)。须臾,行菜者左手扠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梦华录》卷四《食店》)自顾客进店到送菜到桌,全部服务程序井然。
凡入酒店饮酒,不问何人,就是只有两人对坐饮酒,都给摆上注碗一副,盘盏两幅,果菜碟各五盘,水菜碗三五只。若一人独饮,也有果子菜蔬,所用器皿多用银盂或碧碗,很是讲究。如用汤面(即面条)者,还可要半个(半碗),用米饭者,亦有荷包白饭。所需一切,都精细制作,巧与安排。他们为了生计,是不容差错的。“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之逐之”。这就是从事餐馆业的劳动者在封建社会受凌辱的写照。
另外,大的酒楼还有“筵会假赁”的服务项目,方便不同的需要。“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担动使之类”,以及“厨司、托盘、下请书、安排座次、尊前执事……亦各有地分,承揽排备,……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梦华录》卷四《筵会假赁》)这些由酒楼承揽的家庭筵会,从厨司、堂倌到餐具家什设备都有出赁,成为经常的服务项目。这种服务都各分地段,不能互争生意,市场安排有序。
营业及其特色
北宋汴梁自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的夜市不禁,商店营业就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了。餐馆业的营业一般分为早市、夜市及正常的白日供应,各有分工。每日交五更,即入市开店营业,经卖粥饭、点心,“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有的小店“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此为“早市”。天晓后早市市合,各大酒楼、食店又复开张,开始了白日的正常饮食供应。到日暮,“夜市”开始。汴梁的“州桥夜市”是很热闹的去处,尤以饮食最盛。此等场所多为中下层人士喜好,也为“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之夜宵所需。夜市的经营一般是食摊及专营店,沽卖成品菜肴及馅制食品,如“当街水饭、爊肉、干脯、包子、腰肾、鸡碎、旋煎羊、白肠、煎夹子”等。“夜市直至三更尽”,“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卷三《马行街铺席》)从早至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城市餐馆都有开店营业,为汴梁的繁荣增添了光彩。不仅昼夜都有餐馆营业,而且经营品种花样繁多,五光十色,精美菜肴,小吃名点,应时食品,应有尽有。如菜肴有:各种鲜脯、姜豉、沙鱼两熟、紫苏鱼、假蛤喇、汤骨头乳炊羊、腌(炖)羊、闹厅羊、角炙腰子、荔枝腰子、鹅鸭排蒸、烧臆子、入炉细项莲花鸭签、酒炙肚胘、入炉羊、羊头签。夏月有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冬月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绘。品种之多,不一而足。在《梦华录》卷二的《州桥夜市》《东角楼街巷》和《饮食果子》等章节中,作了品种的详细开列。由于饮食最易变迁,这些菜肴的烹制,有些已难以考证,但从其名目中可以看出踪迹,当时已经应用了烧、烤、煎、炸、爊(熬)、蒸、煮、炖、卤、浇、麻、腊等烹调方法,原料有鱼、肉、禽、蛋、野味、蔬菜、果品等。在楼入座,先给客人摆上“看盘”,开始饮酒又换上酒菜。这时的饮食已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另外还有各种节日食品。汴人重节日,尚饮食,一年四季节日甚多,逢节必食,十分讲究。自正月元日有五辛盘、屠苏酒、索饼;十五上元节(元宵节)食焦堆,煮糯为丸的元子,寒食有子推蒸饼;四月八日有糕糜;端午节有粽子;夏至食汤面;七月七日乞巧果子;七月十五中元节,卖穄米饭;立秋日食煼栗,陆游曾记有:“故都(汴梁)李和(家居梁门里)煼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八月秋社作社饭(注),重阳节作狮蛮羔;十二月初八食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食灶糖、豆粥,范大成《祭灶》诗云:“猪头烂肉双鱼鲜,豆炒甘松粉饵团。”直到除夕合家聚餐。每逢节日,各餐馆、食摊都应时备有节日食出售。
汴京还有一种专门生产熟食的食店,如:“饼店”,饼店又分为胡饼店和油饼店。生产品种,胡饼店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油饼店有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经营饼店者“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每案用三五人擀剂、卓花、入炉,自五更桌案之声,远近相闻。”(以上俱见 《梦华录》卷四《饼店》)
货源及其供应
饮食业它需要选料加工,生产烹调,由生到熟的制作过程,必须有充足的货源,才能保证食品及菜肴的数量和花色品种,提供汴梁百万人口的食用。由于汴梁处于国都的地位,能集天下之丰足物产,供京师之用,下面试举几例:
粮食,主要是依汴河等水道运输,称为漕运。据《宋史》称:“太平兴国初(公元977年),两浙岁运米四百万石;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岁额六百万石。”这些粮食一部分入官库,一部分入米市,由米铺供应各酒楼、食店、饼店等,其数量之大,可见一斑。
鱼行,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循街出卖。每日早从各城门入市的生鱼有数千担之多。一部分为居民及官家购买,但餐馆业购买也不在少数。冬季河道冰封,还由远处用车运来的黄河鲤鱼,谓之“车鱼”(以上见《梦华录》卷四《鱼行》)。使鱼的供应终年不断。
肉行,坊巷桥市皆肉案,随应所取,很是方便。菜市,四季都有蔬菜供应,数量甚大,冬季注意储存。“立冬时,前五日进冬菜。京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驰,充塞道路。”(《梦华录》卷九《立冬》)为了冬季储存蔬菜,城市交通都受阻塞,可见其量之大。
此外,从全国各地运往京都的珍馐美味,如淮南、两浙的蟹,明州江瑶柱、青虾,松江鲈鱼,襄阳鳊鱼,福建子鱼,东南车鳌,江南笋,以及鹌鹑、鹿獐等野味品,市场上都有经售。至于全国名酒,如大名的香桂、法酒,南京的桂香、北库,西京的玉液,庐州的金城,洪州的双泉、金波,杭州的竹叶青、碧香、白酒,苏州的木兰堂,明州的金波,越州的蓬莱,湖州的碧兰堂,四川的忠臣堂、玉髓、锦江春、院花堂,以及京师著名酒楼的名酒,如:丰乐楼的眉寿,忻乐楼的仙醪,和乐楼的琼浆等,品种齐全,随时供应。(《曲清旧闻》卷七)
由于北宋经济的发展,物产富足,为城市消费提供了充足的货源,成为都市餐馆业繁荣的物质基础。
影响
在京畿地区出现的繁华,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不仅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就是在北宋历史时期,也何尝不是这样。据《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在上元节宴赏群臣时,曾大加吹嘘“上天之赐,致此繁盛”。宰相吕蒙正不同意他的看法,指出:“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这就是当时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扩大的表现。但尽管如此,汴梁的繁盛,餐馆业的兴隆,仍然以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才带来了城市工商业的日趋繁荣。
作为京都汴梁,是全国仿效的榜样,正如吴自牧所撰《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称:“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都城讲究饮食的习尚及其繁盛的餐馆业,促进了全国餐馆业和烹调技术的发展。这时也已经形成了地方风味的菜系,像以四川成都为主的川菜,以杭、扬两州为主的南方菜,汴京则统称北方菜,以及佛教徒食素的素菜等。汴京所开设的川饭店、南食店、素分茶等,就是专为江南、川蜀往来的官僚、士绅、客商以及斋客而设的。
由于讲究饮食,促进了烹调技术的研究和提高。当时不少名士像欧阳修、苏东坡、沈括等人,都很讲究饮食,也精于烹调。如苏东坡的《蒸豚诗》云:“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灯,软熟真堪玉著挑。”这四句诗形象地记述了蒸猪肉的制作过程及其色香味形。
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权苟安于临安小朝廷,出现了国都临安的畸形繁荣,但较之全国统一经济发达时北宋汴梁的繁华,有着根本的区别。随着政治中心的南迁,北方人大量南移,北方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流入南方,原来汴梁的许多酒楼、食店迁临安开业。据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称:“京城(临安)食店多是旧京师 (汴梁)人开设”。北方餐馆业在南方兴隆起来,这在我国历史上是饮食习俗和烹调技术的最大一次交流,是南方饮食习惯的大改变。正如昊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中所说的:“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影响之大,由此可知。在餐馆经营上也多仿学汴京,就连店堂设备、街头唱卖,都仿汴京声调,临安餐馆业的繁荣,是北宋汴京餐馆业的延续和发展。当时有“其民崇栋宇、丰庖厨”(《昊郡图经续记》)的说法。民间嫁娶丧葬,官贵宴客招宾,酒食游饮,节日尚食,皆离不开庖厨,进而使厨师的烹调技艺在民间广为传播,为我国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下了社会基础。
注:社饭—以猪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棊子片称,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
注:原文曾发表于《中国烹饪》杂志1980年第3期烹调史话栏目。
“知味寻源”公众号由中国商业出版社烹饪编辑部负责运营和管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