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点高中工作十几年,我终于知道了“高中学习好”的原因了
经过中考的激烈“厮杀”,能够考上高中的学生,都是初中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到了高中,家长却发现原来中考和高考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全省只有1.5%的学生能上985大学,只有4%左右的学生能上211大学,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上一本大学,只有40%左右的学生能上二本大学。
所以,那些带着很高期望的家长,往往在高一阶段就变得“佛系”了,因为孩子很多科目可能就不及格了,更要命的是这些从小很听话的孩子,到了高中变得叛逆了,不学习了,谈恋爱了,迷恋游戏了......
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在高中变得越来越优秀,成绩遥遥领先或者一路高歌猛进,家长非常欣慰,不要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班的学生,表现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有的学生“高中学习好”?是智商的原因?是方法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在重点高中工作十几年后,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一、高中学什么,老师都会帮助你
虽然老师的业务能力有差距,但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老师总感觉别人能教的东西,我也能教,你之所以教得好,是因为你的生源好,你带的是尖子班,给你一个普通班,你试试?
这种想法“没有道理也有道理”!老师之间的差距,这个不能否认,但是老师之间的差距,也不能决定学生之间的差距。对于高中的教学内容,多数老师都是能够胜任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源,优秀的老师也很难发挥出他的作用,在知识的讲解方面,老师不能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
二、高中怎么学,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
经验丰富的老师,都有很多学习方法,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也有很多的经验分享。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会被邀请去母校做经验分享,作为老师,我们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老师“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听着很热闹,很有收获”,但是回去之后却发现很难落实。
如果你想学,到处都能找到学习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对部分学生管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一点用都没有。
三、高中为什么学,这个只有你自己能帮助自己
那么,学生的真正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实就是这个“为什么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想不通,一味灌输知识和方法,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经常被人忽略。
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有一天无意中他在自己家地里发现了石油,这一下子让他成为了富翁。他立刻去买了一辆凯迪拉克旅游车,然后用两匹马拉着这辆豪车去兜风。一个机械师看到这一幕,以为车子坏了,帮他检修,发现这辆车的动力相当于100匹马的力量,一点问题都没有,老师却从来没想过或者不知道去点火发动机,这就是著名的“凯迪拉克效应”。
这看似很可笑,但是我们想一想,很多家长是不是在教育孩子时,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明明孩子有巨大的潜力,却被家长或者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内驱力,也就没有办法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了。
有个班级第一名的学生曾经告诉我:“老师,学习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你想学,只要你想学,你就会去琢磨学习方法,最终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着急的家长忽略,很多家长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学习,即便是考上高中,或者考上大学,发现孩子最终还是可能在高中或者大学堕落。
这就是忽略了学习的内驱力,那些真正在高中学习好的学生,都是有学习的内驱力的学生,如果没有内驱力,只是靠老师的“管”和家长的“逼”,这样的孩子在高中一定考不好。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呢?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学生的驱动,分成了三个部分,对我们很有启发。
1、认知驱动: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这类学生对于学习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能在学习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好奇感或者成就感。不过,这类的学生,需要一定的天赋,是比较少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报道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就是这种类型;而更多的学生,这种驱动往往体现的别的方面,比如为了打好游戏,或者打好篮球,孩子去查阅各种资料,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乐此不疲。
其实,很多孩子一开始就有这种认知驱动,只是随着功利性的教育,慢慢削弱了,比如我们一开始学习英语时,都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能会说几个单词或者几句英语而感到兴趣,但是当我们把对英语的兴趣转变成对英语成绩的兴趣时,这种驱动就明显减弱了。
2、自我-增强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在学生时代,这主要变现在对成绩和排名的追求,对成绩的追求是直接目标,由此带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增加是间接目标。
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比认知驱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虽然属于外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它的作用时间往往比认知的内驱力还要长久,因为认知驱动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当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这种驱动就会减弱,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则会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
3、附属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这个和“罗森塔尔效应”有些类似:一个校长挑选出两个老师,告诉他们这是根据近期教学成绩挑选出的最优秀的老师,然后挑选40个最聪明的孩子让他们去任教,结果一个学期,这个班的孩子成绩就成为最优秀的了。而校长之后透露出实情:这些老师和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
这说明得到长者或者权威们的赞许或者认可,是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或者完成工作的。作为学生,得到老师,名师、校长们的亲口称赞,都会产生很大的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会把得到长者或者权威的认可,转变成同伴们的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动力。
所以,要提高上面的驱动力,上一所生源好、学习氛围好、老师水平高的学校,更接近于成功,虽然这些学校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但是从概率上来说,选择成绩好的学校或者班级,孩子往往会更加努力,这种努力,不是来自外部的“压迫”,而是内在驱动。
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英文原文为: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sea.
中文译为: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