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雜談

2007-07-27 | 开个帖子收集一下古怪的姓氏

以前在初中的时候,曾经留意过搜集一些姓氏,大约只找到了一千个左右。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中国血缘脉络的缩影。我的郭姓,来源于居住的地方,看来我的先祖居住在外城。家里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据老家的老人们讲,我们这支郭姓,就是从当时山西那八次有名的大迁徙中来到山东的,而且记载的是兄弟二人,即郭大公和郭二公。现在社会对那次迁徙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那棵著名的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所有迁徙的人的老家好像都是在那里。这几次人口迁徙,和“湖广添四川”“闯关东,下南洋”一样,影响了数代中国人。国人安土重迁,这几次大的迁徙,给中国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前段时间,CCTV10《走进科学》栏目,做了一期中国姓氏的研究,其中列举了不少有趣的姓氏,如“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姓,“左右”“阴阳”“上下”等对称姓氏,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姓氏都已经找到。包括十二个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有这样的姓氏存在!历来“中原出大姓”。河南省的姓氏研究做的最多,古怪的姓氏也最多!有机构给出了河南十大怪姓歹,岁,伽,怯,耍,湾,揣,漫,遵,豁。真的是都没有听说过。

查阅了一下资料,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

找到了那个中国最长的姓氏--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这个姓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都不认识,第一个应该读CUAN吧,是不是一个灶具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具体来源和含义,还有待查找。

姓氏排行榜三大姓追源

第一大姓:李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予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第二大姓:王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大姓:张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张角、张鲁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数第三姓:山(上部)丘(下部)(音“亚”)
    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倒数第二姓:死
   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一姓:难(读去声)
   分布于河南省,是由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下面是找到的一些比较古怪的姓氏,以后慢慢搜集,看看能找到多少,呵呵。

女、血、熏、爰、知、痣、耗、矍、厥、卷、旋、犹、猪、两、倔、铃、合、粮、莨、梧、婷、想、捷、姐、旧、酒、救、咎、臼、就、巨、举、电、籴、呆、歹、厌、泫、刍、除、初、宠、重、茶、苍、采、菜、波、禀、璧、本、奔、辈、暴、抱、报、拜、摆、百、跋、乃、傻、尸、母、佡(nǎo)、冮(音刚)、祃(音骂)、禹、羡、遆(音帝)、郐(音快)、骂、一、老、修、首、绪、亡、都、爽、敌、血。

刘付、苏李、郭川这三个复姓不多见!

下面这篇有关湖北怪姓的文章也不错,先收录了,以后慢慢再找。

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都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古怪的姓氏,比如“东西南北”、“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还有“狼、鸡、猴、狗、蛇、妻、妾、骂、邪、嫖”等姓,这也构成了姓氏文化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湖北也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姓氏。这些姓氏从何而来?对“主人”有何影响?

        湖北稀罕姓氏的趣味故事
        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都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古怪的姓氏,比如“东西南北”、“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还有“狼、鸡、猴、狗、蛇、妻、妾、骂、邪、嫖”等姓,这也构成了姓氏文化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湖北也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姓氏。这些姓氏从何而来?对“主人”有何影响?

        这些姓氏自古有之
        您可知道,已有近2万中国姓氏彻底消亡?
        今年2月,中科院研究项目——《中国姓氏统计》确认了这一事实。由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历时两年完成的这项调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其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调查显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24000多个姓,如今只能找到约4100个。
        袁义达说,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绝大多数属常用字,这些常用字当然也包括“东西南北”、“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姓。在记者查访过程中,发现湖北不少稀奇姓氏古来就有。
        “武汉还有姓门的吗”?
        50多岁的门慧军已经退休,家住武昌中北路6803厂职工宿舍。从小,大人们都“大门”、“大门”地叫着他,引来不少人侧目。老门籍贯在河北省,从小在武汉长大。除了自己一家人,他还不知道武汉有没有其他姓门的人。
        关于门姓的起源,他曾特意寻访过,也听说了多种传说。一种传说,这个姓是分拆后得来的,以前姓闫,后来兄弟两个分家时,将闫字一分为二,一家姓门,一家姓三。还有一种传说,门家祖先以前姓蔺,后来因为祖上有人得罪了皇帝,“蔺”这个姓氏被皇帝“去头挖心”,剩下的就是个“门”字。当然,这些说法都难以证实。
        “你姓答,没搞错吧?”
        “你姓答,没搞错吧?”每次刷卡购物,答朝晖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答朝晖37岁,家住汉口常青花园,现为某银行部门经理。说起自己的姓,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竟有很多人极度怀疑。“我说,我真的姓答,可无论怎么解释,他们嘴上信了,可仍投来疑问的目光。”
        答朝晖是回族人。他告诉记者,在回族,这种姓并不少见,还有更怪异的姓。正是因为姓答,他自小就对自己的姓氏来源产生了兴趣。可问长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长久以来,我还以为姓答的就我们这一家。直到我遇到了一名钟祥人。”他说。
        一次,他到医院看病,遇到一名姓答的患者。一问,这名患者是钟祥人。他还告诉答朝晖,答姓也是个“大姓”呢,在钟祥,还有一个村子,村民们大都姓答。找到了“本家人”,答朝晖的兴趣更大了。经过多年查找,他终于弄明白了答姓的由来。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元世祖时(1293年),向元朝皇帝“献大珠”,皇帝大悦,“命姓答氏”。及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迁居钟祥县,其后,答氏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湖北荆州、襄樊、仙桃等地。
        “老小姐”的尴尬
        “老小姐”、“老经理”、“老姑娘”……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在叫一位老人。实际上,被喊的人并不老,只有32岁,她就是老艳。
        老艳说,这个姓给她带来了不少尴尬。以前在单位上班,大家见面都好称呼,唯独她不好称呼。老小姐?不好听。老姑娘?也不好听。干脆叫小老吧,听着总觉得别扭。后来,她在汉口顺道街做起了生意,当上了经理。“老经理”的称呼又来了。刚开始,她觉得自己的姓很特别,名字很好记,就印了大量的名片发给客户。还别说,这个奇怪的名字确实给她带来了不少回头客。可渐渐地麻烦就来了,不少人慕名打来电话,总不好开口。“没见过我的人,总以为我很老,害得我经常在电话里给人家解释。”后来,老艳决定将名片上的姓改成母亲的姓,叫夏艳。这才算消除了尴尬。
        那还有没有姓老的人呢?老艳说,除了她一家,她还没遇见过姓老的人。但听老人讲,在祖籍河北,有个村子的大部分村民都姓老。“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姓老的人恐怕不多了。”老艳笑着说。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关于老姓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是老姓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萨克达”的满语就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该市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村民大多姓老。
        “总比叫'小蜜’好吧”
        “'必’老师早!”“我姓宓(音'mì’),不姓必,记住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武昌中山路小学当老师的宓晓君,都要向学生如此这般纠正。其实最初念错音的不仅仅是学生,许多同事和熟人也常常叫她“'必’老师”或“小'必’”,因为这个姓氏实在太少见了。
        但她现在不再纠正这一错误了——“总比被人叫作'小蜜’好吧?”原来,生活中,不少人叫对了她的姓,听起来却像叫“小蜜”一样,反倒“感觉不舒服”。
        宓晓君说,她听上辈人讲,他们这个姓氏的人都是从江浙一带迁入的。据文史资料记载,宓姓出自上古的伏羲氏,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伏羲,古代的时候作宓羲。
        “我姓丑,没有开玩笑”
        2005年,丑艳纯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毕业上班,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她这个独特的姓氏让人很容易记住她,但也会带来尴尬。有一次,丑艳纯见一个客户。客户问她贵姓,她说姓丑。客户有些生气地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场合,请不要开玩笑!”丑艳纯哭笑不得,再三解释客户才相信。
        据丑艳纯介绍,她曾翻过家谱,也问过老人,得知她的祖宗原来姓黄。大约在北宋年间,浙江杭州一个姓苏的富家小姐喜欢上了一个姓黄的穷秀才,遭到了家庭的极力反对。为寻求自己的幸福,两人私奔了,逃到湖南安家。双方家庭认为二人有损门风,便不让他们的后代姓本姓。自古有“黄丑不分家”一说,于是黄秀才和苏小姐给后人改姓丑。不过,也有资料证实,丑姓由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钮姓演变而来。
        “别”把我喊成“白”
        别剑,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一学生,25岁。他的老家在十堰房县。
        由于这个姓氏的特殊,别剑生活中常会遇到些有趣的事。通常第一次接触的人听到他的姓氏时,都会诧异地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其实他是正宗的汉族人。在别剑的家乡,因为“别”和“白”的方言发音差不多,有些时候别剑报出自己的名字时,大家都会误听成姓白。
        印象最深的是,大二暑假时,别剑到一家中介找兼职,正碰上一位家长打电话来找家教老师。工作人员一边接电话一边问别剑:“你姓什么?”别剑特意放慢声调:“姓别。”只见工作人员满脸困惑,别剑赶紧又补了句“特别的'别’”。工作人员于是向电话那边重复了句“姓别。”别剑一时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在问自己的“性别”,心里不禁埋怨:“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于是郁闷地答了句:“男!”结果引得哄堂大笑。
        “这个姓氏的稀少,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特别是向别人做介绍的时候,都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别剑说起自己的姓氏,脸上总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别姓的起源,大多都认同“姓启别子,望出长安”,也就是说姓氏起源于别成子,京兆人(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近郊)。现在离西安69公里的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还居住着1000多别氏人家。
        “我姓摆,摇摆的摆”
        “我丈夫姓摆,他在武汉有个哥哥,我女儿叫摆肖娜娜。除了这三人外,武汉还有姓摆的人吗?”汉口肖女士给楚天金报打来电话,好奇地向记者询问。
        据肖女士介绍,其丈夫摆运峰今年已经34岁了,是回族人,祖籍河南南阳,当地有许多姓摆的人。他在武汉出生长大,在汉口做生意有10年了。这么多年来,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人,但从未遇到过同姓的。每逢向陌生人介绍时,他总是说:“我姓摆,摇摆的摆!”别人总是夸张地瞪大眼睛:“还有这个姓?”
        摆先生还将自己和妻子姓名结合在一起,给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取了个更加特别的名字——摆肖娜娜。每逢去医院、幼儿园,大家都觉得好奇,总要仔细询问好半天。久而久之,她成了大家都认识的“小明星”。
        据考证,回族中的摆姓,最早于唐天宝元年进入内陆。元代时,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摆姓在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全武汉姓油的都是一家
        洪山区关山三路、今年66岁的油丽君婆婆告诉记者,她是跟随其父亲从山东荷泽到的武汉,“那时我才几岁”。
        油家人丁兴旺,油丽君兄妹7个都在武汉上班,但由于年岁大了,加上或多或少患有疾病,彼此来往也比较少。据记者了解,在武汉市,连油丽君婆婆在内,只有17个人姓油,而他们实际上是一家人。
        据考证,我国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但油姓目前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两省。
        新姓氏正逐步生成
        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新的姓氏也在逐步生成。这些新的姓氏,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稀有姓氏的消失。
        “我们发现有人姓'一’”
        袁义达说,新的姓氏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姓名合二为一,形成孩子新的姓,这种情况往往是双姓,两个字可以是父母姓的组合,也有的是名的组合。例如父亲姓李,母亲姓王,给孩子取的姓就是“李王”。这样新的姓就产生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父母给孩子取的新的姓,和父母的姓名毫无关系。袁义达说:“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人姓'一’,这个姓并非传统存在,其实是父母通过考虑,给孩子挑的一个新姓。”
        “春秋战国”的生活
        2000年初,汉口刘先生刚结婚,就开始考虑给未来的孩子取名的问题。夫妻俩的意见很一致,孩子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让他“姓自己”。2000年7月份,妻子怀孕了。刘先生马上找来《百家姓》,没几天,他就将《百家姓》扔到一边:“孩子不跟父母姓,怎么能跟别人姓呢?”酷爱中国历史的他灵机一动,想到用中国历史名词来纪念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和妻子一商量,决定如果生男孩,就叫“春秋战国”,女孩叫“丝竹”。2001年5月21日,“春秋战国”呱呱坠地。
        这么标新立异的名字自然引起许多关注。去年,刘先生带着小春秋出去旅游。在机场过安检时,工作人员看见“春秋战国”的名字,追了好远,要一睹小春秋的真面目,并不停追问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这个问题刘先生见得多了,已总结出标准答案,他脱口说出:“我是学历史的。”
        记者见到刘先生。他说,希望儿子春秋能通过自己的名字喜欢上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现在小春秋常问自己名字的来由,他总是讲一些历史故事来解释。虽然还不能完全听懂,但春秋已慢慢有了对历史的兴趣,现在已能熟练背诵诸葛亮的《隆中对》全文。
        刘先生说,如果春秋懂事后想改名,将尊重他的意见,但从目前看来,春秋对自己的名字很满意。
        父好书法儿姓“上书”
武汉一所高校的朱老师非常喜欢书法,也非常希望孩子将来能写一手好字。“如果给孩子找几个好写的字当姓名,那他以后就不会专心练字了。我为何不找几个难写的字呢?”但找哪几个字好呢?他一直举棋不定。
        儿子即将诞生的那段时间,朱老师正在写一篇有关立法建议的论文。一天夜里,朱老师突然想起,在古人看来,“立法建议”不就是“上书”吗?他改变决定,给孩子取复姓为“上书”,同时也纪念自己这篇论文。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非常理解。不过,儿子出生后,她希望孩子将来在个性与共性之间达到平衡,于是取名“上书衡”。
        如今,上书衡已经6岁了,活泼可爱。朱老师说,等将来有了孙子,不管上书衡取什么名字,他都不会反对。
        湖北真有叫“酱豆腐”的?
        记者在寻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特别奇怪的姓名,如姓“毒”的,还有姓“酱”名“豆腐”的人。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外地数家媒体报道称,湖北省随州市有两个同名同姓者——都叫“酱豆腐”,一个1983年出生,一个1985年出生,两人出自同一个村。此外,还有个叫“毒草永财”的。
        这引起了楚天金报记者的强烈兴趣,遂前往随州寻访。但记者在当地公安机关查询后发现,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湖北全省也没有“酱”、“毒”等姓(外省有姓“酱”的)。事实上,这些奇怪姓名的出现,只是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在进行户口登记时出现的差错。如,户口登记地址为“随州唐县镇大桥办事处”的“毒草永财”,实属打字录入时出现的误差。
        湖北人姓氏的“前世今生”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寻根认祖的情结,远远超过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伟大民族必定有着伟大的文化,而姓正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湖北人对自己的“姓”有着特殊的感情,姓不只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更是对先祖移民拓垦的崇敬与怀念。
        “姓”、“氏”古时有界限
        姓氏学是一门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无论身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许多人的心中始终具有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有学者指出,正是人类这种寻根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湖北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新家说,“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念gui)、姒(念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如周朝的祖先是'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等氏。也就是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在古代有一条规定,氏同姓不同,男女双方可通婚姻,但姓同氏不同,则不能结姻缘。到了秦汉年间,'姓’与'氏’才合而为一。”
        湖北省哪些姓氏最多?黄新家表示,“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中华民族早期姓氏不多,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50个。我国姓氏研究著名专家袁义达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国姓氏中李、王、张、刘、陈五大姓合起来人口计3.5亿。湖北的情况与之没有差别。”
        许多奇姓源自湖北
        随州市厉山镇,是上古五帝炎帝的故里。
        4月5日,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炎帝又号神农氏,其母姓姜,姜姓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因此而来。而崔、雷、易、章、吕、许、文、申等姓氏,也是炎帝后裔衍生出来的一些姓氏。
        武汉东湖之滨塑有祝融神像,祝融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后代,也是楚国姓氏始祖。由其产生有八大姓氏:己、董、彭、妘、曹、芈、秃、勘,这就是民间所传颂的“祝融八姓”。
        黄新家会长告诉记者,还有许多源于湖北的姓氏:楚王熊渠将其弟熊红封在鄂州,其后代以鄂为姓。还有邴姓、能姓、麻姓等等皆源自于湖北。很多姓背后,都有真实的历史故事。
        例如,春秋时,楚国有位公族大夫,名滑,是楚武王的儿子,以博闻强识出名。据传有一次王宫失火,宗正(官名)所管理的典籍几乎都抢出来了,唯独记载楚国始祖的一简被烧。楚武王大怒,要将宗正处死,滑就对楚武王说:“典籍是天火烧掉的,这是上天向你表示,楚国要从你这里开始写出新的篇章。”楚王大喜,将卓邑(地名)封给滑,所以人称卓滑。其后代就以“卓”为姓。
        再如,春秋名相管仲在齐桓公时任相国,辅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因秉公处事得罪桓公之子商人,商人后来弑主夺位,是为懿公。懿公登位后,挟恨报复,管仲的后人避难到楚国,其七世孙管修后任楚国阴邑(地名)大夫,他的子孙就以“阴”为姓。
九成家谱都有“江西印痕”
        在湖北、湖南两省民间,有一个说法:江西迁湖广。他们又将江西人称为“老表”。历史上有这么回事吗,在这中间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黄新家表示,江西迁湖广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性迁徙,这种迁徙自古以来就在进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先民为了生存而迁入荒山丛林中开垦定居的艰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加剧,即使不发生战乱,大批农民也在不断由中原迁往周边,由平原迁往山区。而在战乱以后,某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真空,或者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或者原来封禁的地区对民众开放,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这类移民往往有集中的迁出地和迁入地,因此不啻一次姓氏大迁移。
        他说,“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湖南、湖北)。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洪武元年(1368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连年战祸,使“湖广行省”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江西填湖广”由此开始。
        “在本人收藏的近2000余册家谱中,接近90%的家谱都有关于江西入鄂的记录,从元至正五年至明洪武、嘉靖年间,整个大迁移有百余年时间。”黄新家说,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从流域上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汉川人为了不忘祖籍,甚至还将境内的湖、垸,取名为'江西湖’、'江西垸’。”
        “湖北人至今仍把上厕所叫'解手’,来源明初。”黄新家说,“朱元璋强令江西大批百姓到湖广安家落户,但中国人有很强的乡土观念,都不愿离乡背井。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迫老百姓搬迁。为了防止移民中途反抗,就把他们的手统统捆起来,用鞭子赶着走。但是人有三急。在捆送途中,移民要大小便,只好叫押送的人松开绳子,解放手足。久而久之,'解大手’、'解小手’就成了拉屎拉尿的代名词。”
但到了清初,四川受战乱影响,人口稀少,清政府采取鼓励迁入的政策,大批移民从湖广等地涌入四川,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流。今天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人是当初移民的后代,他们的姓氏大多可以追溯到湖北、湖南,或进一步追溯到江西。
        湖北籍著名现代诗人闻一多,也有江西渊源。据《闻氏宗谱》,闻氏是宋代爱国名臣文天祥的后代。1277年文天祥进兵江西抗元,不幸兵败,后在广东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从容就义。文天祥被捕后,其家属中有改姓文为闻的,或隐居于江西,或迁移至湖北,在浠水定居。到闻一多时,已达二十世。对此,闻一多先生后来曾经做过一番考证。如今,浠水县巴河镇姓闻的仍然很多。
        地方志中的“血脉”之秘
        在红安、襄樊、孝感、江夏、保康等地,记者根据当地地方志,了解到了当地部分姓氏的来龙去脉。
        1563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红安建县时,全县只有不到8万人,李姓最多。沙河王胜,曾为元代官“百户”,其孙也被封为“提领王”,死后被追封为“恒阳王”,子孙因而以“王”爵为姓,如今散住红安县城关、高桥等地的王姓来源于此。而县城的秦姓,很多是宋代学士秦少游后代。元朝末年,秦少游的孙子秦执中,跟着父亲“武状元”秦通,侨居麻城,后迁居红安九官店,其后代分为六脉,历史上称为“六户秦”。
        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占全国总数0.86%的罗姓,发源地就在襄樊市南漳县。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到了周朝,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宜城市),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氏的子孙最初迁居枝江,后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并以国名“罗”为姓氏。
        不过,有一些姓“罗”的却是另有渊源。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称为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江夏原名“沙羡县”。东晋年间,河南汝南县人为了避难,移民人数突然增多,朝廷便将“沙羡县”改为“汝南郡”,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县。元朝末年,明洪武初年、人口稀少,江西人迁到这里定居,在当时的全县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江西人同时传入了牛角竹木工艺,这些产品至今仍畅销省内外。
        在江夏,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虽非第一大姓,但黄姓却来源于这里。据考证,公元前2257年,颛顼帝之八世孙云公,世居江夏,其封地为黄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仕楚封为春申君。当时,许多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复聚江夏,于是江夏便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黄歇即成为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后来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徒,江夏黄氏也开始了主宗分流,众多黄姓族人向东南迁徒拓展,直至踏出国门,旅居海外(参见2004年8月28日本版《“江夏黄”,血缘亲情流淌两千年》)。楚天金报记者最近在福建沿海就曾发现,当地一些黄姓人家门楣,还贴有“江夏流芳”字样,以表明其渊源。
        保康建县前,属房县边远地区,山大林密,地广人稀,历为农民逃荒、避难之地,他们挽草为记,搭棚而居,任意开垦,并抗捐抗税,反对官府,揭竿起义,县令鞭长莫及。明成化十二年(1477年)五月,朝廷才在这里编制户口。建县后,四川、陕西、山东和省内武昌、黄陂、孝感等地人氏,又陆续迁入。清未、民国时期,县内各地建有会馆和同乡会。城关有河南会馆、武昌会馆,马桥镇有陕西会馆、河南会馆,马良镇有武昌会馆、黄州会馆。保康群众多为“五方杂寓”,土著很少,保康“十大姓”也与全国基本吻合。
        孝感市历史悠久,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朝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之地,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在孝感,当地的李、刘、张、陈、杨、王、胡7个大姓,占全市人口的34%。从其人口统计来看,孝感的700多个姓氏中,也不乏一些稀有姓氏,如“公”、“友”、“局”、“科”等。
        中国最多的重名是“王涛”
        眼下,老百姓取什么姓名一般没有限制,但这看似普通的姓名,却演绎了诸多的恩怨是非。
        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表示,中国人重名重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他介绍,国人平时常用的姓氏有2000多个,而常用的名则只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能够与姓氏搭配的关系,常用的也就2000个左右,中国有十几亿人口,重复的姓名就很多。他从各地户籍的粗略统计来看,中国最多的重复名应该是王涛。
        而在武汉,有数据显示,同名同姓者前十位依次为:张敏2582人,王芳2528人,张伟2298人,李伟2247人,李俊2238人,张勇2112人,张静1984人,王敏1974人,李军1970人,李静1952人。
        王大良查阅了中国的相关立法,发现关于姓名和姓名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宪法》、《民法通则》和《户籍登记条例》,但都属于非常原则性的规定,关于姓名的设定、更改和使用,目前尚缺乏实质性和程序性的具体规则。他认为:“重名重姓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困扰,比如因姓名相同被错误通缉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医疗教育、就业和旅行等方面,由于同名同姓给人们带来生活上不便的例子也很多,已经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此外,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取姓名时,经常使用生僻字、启用不规范字,甚至自造汉字的现象频繁发生,给户籍管理、人事、银行、保险、交通等计算机终端处理带来很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马峰甚至认为,有关部门可制定《自然人姓名法》,或者在民法典的姓名权部分直接规定相关规则,规范姓名的确定、更改以及使用。这不仅有利于避免不断出现重名带来的烦恼,而且有利于人口管理和国际沟通,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亚洲姓氏的异同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到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但各国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人选取姓氏随意性强,日本目前姓氏有10万多个,几乎是世界各国姓氏的总和,其来源80%以上出于地名。
        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受我国影响明显,公元10世纪前除了王族外百姓没有姓氏,高丽统一朝鲜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直到今天,韩国与朝鲜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仍与我国姓氏相同。
        蒙古人的姓氏与我国蒙古族基本一致,蒙古大多不使用姓氏,必须使用时也多与父名连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蒙古人的父名具有姓氏功能。
http://perfectchelsea.blog.sohu.com/5701777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