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思维篇:高手的《治疗新律》!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为喘,为呕,为噫,为痞隔壅塞,为眩晕,为嘈杂、怔忪、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或胸肋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胸臆闷如有二气交纽,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项颈成块,似疬非疬,或寒于咽喉,状如梅核,或出于咯吐,形似桃胶,或四肢肿硬麻木,或肋梢痞积形成,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削无力,或吐冷延、绿水、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腹中作泻,或二便时夹如脓汁之物,其他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劳嚓,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弱,甚至无端见鬼,似崇非崇,无一不可患。治疗之法,热痰者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若肺虚生痰则保肺以滋其液,脾虚有痰则培土以化其延,肾虚有痰则补肾以引归其脏,而余今简约之为八律。
律一:宣散化痰法,用于外感风寒,咳痰诸症。
苏叶钱半、炒牛蒡二钱、象贝母三钱、介穗钱半、嫩前胡钱半、光杏仁三钱、南薄荷八分、苦桔梗八分,胖大海三钱、生姜两片。
律二: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热恋肺,口渴,咳嗽等症。
霜桑叶钱半、枇粑叶三钱、栝楼皮三钱、甘菊三钱、光杏仁三钱、净连翘三钱、嫩前胡钱半,川、象贝各两钱,地枯萝三钱、大荸荠两个。
律三:肃气化痰法,用于肺寒痰凝、气喘、痰饮轻症。
旋复花钱半、仙半夏钱半、炙款冬钱半、炙苏子三钱、陈广皮钱半、炙紫菀钱半、炙远志一钱、炒牛蒡二钱、鹅管石钱半。
律四:燥湿化痰法,用于湿聚痰凝、泛呕、咳嗽等。
制苍术一钱、半贝丸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化橘红八分、炒泽泻三钱、淡干姜五分、炒枳壳钱半、白蔻仁八分、炒薏米三钱。
律五:温化痰饮法,用于脾肾寒痰上逆,气急痰饮等重症。
炙麻黄五分、淡干姜八分、炙远志一钱、川桂枝五分、北五味五分、旋复花钱半、北细辛三分、仙半夏钱半、饿管石钱半。
律六:清降痰热法,用于热痰上逆,神迷气壅等症。
炙桑皮钱半、江枳实八分、冬瓜子三钱、天竺黄钱半、淡竹沥一两、川贝钱半、陈胆星钱半、栝楼仁三钱、甜杏仁三钱、石菖蒲八分。
律七:攻逐痰积法,用于痰饮盘踞、悬饮、支饮等症。
苦葶苈八分、炒枳实一钱、冬瓜子三钱、制芫花三分、炒车前三钱、白介子钱半、制甘遂三分、泽泻三钱、炒青皮一钱、控涏丹三分(另吞)。
律八:消磨痰核法,用于痰气凝结、缨瘤、结核等症。
淡海藻钱半、白介子钱半、半夏钱半、淡昆布钱半、大贝母三钱、新会皮钱半、山慈姑五分、炙僵蚕三钱、芋艿丸三钱、海蛰皮一两煎代水。
治痰之法,尽于八律,在此八律中再求其要,不外清、降、温、消四字,所以然者,因其不外寒、热、逆、结四字也,今人以二陈汤为化痰之总方,不知仅属温化之一种,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何以穷痰之变,实天下之愚蠢者也。
二、食之治疗律
饮食失节,脾胃不能消化,积滞于中,乃致胸膈痞闷,吐逆咽酸,意出败卵臭气,畏食头痛。辩其脉浮大,按之反涩,或滑数,或滑迟者,为宿食。脉紧者,寒食停滞胃中。脉沉紧而细者,冷食伤脾。脉模糊不清者,宿食黏滞,胃气不行。脉涩者,脾虚不能鼓舞精微,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治之之法,在上宜吐。在中宜消,在下宜攻。寒积用热,热积用寒。今约之为三。
律一:消食化积法,用于一切食滞,停留脘痞,恶食等症。
莱菔子三钱、炒枳壳钱半、大砂仁八分、焦山楂三钱、青皮钱半、白蔻仁八分、六神曲三钱、焦麦芽三钱、鸡内金三钱、五谷虫钱半。
律二:攻下食积法,用于食滞肠胃、腹痛、便秘等症。
炒枳实钱半、番泻叶三钱、建神曲三钱、元明粉三钱、莱菔子三钱、焦麦芽三钱、花槟榔钱半、焦山楂三钱,五谷虫钱半、巴豆霜三分。
律三:助脾消食法,脾胃薄弱,食积难化,不饥纳呆等症。
枳术丸三钱、半夏钱半、采云曲三钱、大腹皮三钱、新会皮钱半、炒麦芽三钱、砂仁八分、鸡内金三钱、焦谷芽三钱、香橼皮钱半。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因不外积滞,其法不出消降。唯病所有在肠在胃而上下之分,不化有因脾因胃,而直接间接之别,能以三律之加减,一切食积,可以消弥于无形也。
三、气之治疗律
人之禀气本一,因情志所感,触而为七,怒气所致,为呕血胸满协痛,煎厥薄厥等;喜气所至,狂笑不休,阳气不收等;悲气所至,为目昏鼻酸,血崩脉痿,少气不能报息等;恐气所至,为骨酸痿厥,破捆阳痿等;惊气所至,为潮涏目胀痴癫,僵仆,不省人事;劳气所至,嗌噫喘促,咳血腰痛,骨痿肺鸣,少精不月等;思气所至,为不食思卧,昏瞀中痞,三焦闭塞等。此内经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也。治之者,平其逆,散其结,降其浮,疏其郁,收其散,镇其乱,今则约之为三。
律一:疏利气滞法,用于恼怒忧郁,气分不畅,胸肋脘腹胀痛等症。
白夕利三钱、制香附钱半、玄胡索钱半、炒青皮钱半、高良姜一钱、川楝子钱半、江枳壳钱半、广郁金钱半、沉香曲钱半、金橘饼三钱。
律二:镇静气浮法,适用于惊恐浮荡,气不潜涵,怔忪神乱等症。
青龙齿钱半、生牡蛎六钱、旋复花钱半、酸枣仁三钱、益智仁三钱、代赭石钱半、株茯神三钱、柏子仁三钱、金器一具。
律三:升举气陷法,用于大气沉陷,清阳不升、萎顿困倦等症。
炒党参钱半、炒陈皮钱半、炙黄芪钱半、生白术钱半、清炙草五分、炒当归钱半、炙升麻五分、春砂仁八分、软柴胡三分。
气之为要,不外三途,曰郁、曰乱、曰陷,郁则滞,乱则浮,陷则消沉,故治疗捷径不外三法,曰疏、曰镇、曰升,疏则郁结解,镇则浮荡定,升则沉陷举,而气和利,四脉通畅也,其一切血病由气病而致者,尤宜注意,否则见血治血,非但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抑且何以断真根株,此读书之贵得其要也。
四、血之治疗律
血液系水谷精微所化,为人体内重要之品。起居不节,七情过度,以及劳倦、**、饮食等伤,皆足以动火损气,火动则血热妄行,气损则血无可附,于是妄行于上则见于七窍,为衄血、吐血;流注于下,则出于二阴,为尿血、便血;壅滞于经络,则发病为痈疽;郁结于阳脏,则留为症块,或乘风热为斑为疹,或滞阴寒为痈为痹。至于外见之症状,凡热积肺胃者,必胸满脉实;大怒气逆者,必面青脉玄。阳虚而血外走者,必虚冷恶寒;阴虚而火上亢者,必喘咳内热。劳心不能生血者,必烦心燥闷;劳力不能摄血者,必自汗倦怠;郁结伤脾者,则忧恙少食;劳伤肺气者,则久咳无痰;血气不统者,血必散漫;积瘀停蓄者,血必成块;郁结在上者,其血必躁;虚炎下逆者,其血必鲜;感寒气凝者,血必黑黯;肺脏生痈者,血必兼脓;先痰带血者,由于痰火积热;先血兼痰者,由于阴虚火猖;饮食饱闷而吐血者,必食伤胃脘而不运;饮酒过醉而吐者,乃酒伤阴道血妄行。大抵病于内者,瘀则易治,干则难医。行于外者,下流为顺;上溢为逆;治之之法,扼要如下,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由于肺者,宜清降,不宜升散;心者,宜养营,不宜耗散;脾者,宜温中,不宜酸寒;肝者,宜疏利甘缓,不宜秘滞;肾者,宜壮水之阳,不宜尅伐,今约之为六:
律一:清凉血液法,用于血分蓄热,一切妄行溢出等症。
鲜生地三钱、黑山枝钱半、粉丹皮钱半、地骨皮三钱、大白芍钱半、炒银花二钱、嫩白薇钱半、淡黄芩钱半、连翘壳二钱、鲜藕汁一杯。
律二:温和血液法,用于血液有寒,一切凝结涩滞等症。
肉桂心二分、炒当归钱半、玄胡索钱半、蕲艾绒钱半、酒白芍钱半、制香附钱半、炮姜炭八分、大川芎八分、台乌药八分、紫降香五分。
律三:通经去瘀法,用于下焦瘀血内停,月经闭塞等症。
全当归钱半、大川芎八分、杜红花八分、炒赤芍八分、鸡血藤钱半、生蒲黄钱半、紫丹参钱半、茺蔚子钱半、月季花三朵。
律四:攻破血积法,用于瘀血结聚,癥块、石瘕等症。
归尾二钱、京三棱钱半、大小蓟各钱半、杜红花八分、蓬莪术钱半、桃仁泥钱半、紫丹参钱半、制大黄钱半、五灵脂钱半、泽兰钱半。
律五:利气散瘀法,用于上焦气聚瘀停,咯血疼痛等症。
侧柏叶钱半、炒赤芍钱半、杏仁泥三钱、茜草根钱半、川郁金钱半、桃仁泥三钱、山茶花钱半、丝瓜络三钱。
律六:收敛血管法,用于血液妄行,吐血、崩漏、猝暴不止等症。
炙芪钱半、煅龙骨三钱、地榆炭钱半、炒党参钱半、煅牡蛎五钱、棕榈炭钱半、生于术钱半、乌贼骨三钱、蒲黄炭三钱、伏龙肝五钱。
六律之要,惟行止二字可以尽之。以血分之病,非流溢而妄行,即凝滞而不行,行者止之,不行者行之,再视其行与不行,轻重而消息之,血症之治,已掌总枢矣。特治血之要,始宜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盖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无异以妄为常,故云失血家宜下者,当施之于蓄妄之初,而失血家忌下者,宜戒之于妄亡之后,不可不知矣,不可单行单止,及纯用寒凉滞腻,凡血溢血泻及诸蓄而妄行症,当细审之
五、虚之治疗律
虚证之束,都由外伤酒色,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嗜欲无节所致,酒伤肺则湿热熏蒸,而肺阴消烁;色伤肾则精室空虚,而相火无制;思虑伤心,则血耗而火易上炎;劳倦伤脾,则热生而内戕真阴;忿怒伤肝,则肝内炽上升而灼血、吐血。其受病有在阴分者,有在阳分者,有发现于一证,或惫于暂时者,或先伤其气而及于精者,或先于精而及于气者,凡见颧赤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口多干渴者,肾阴不足,引水自救者也。音哑声不出者,肾气竭也。气喘促息者,阴虚肺槁,气无所归也。咽痛喉干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易生慎怒,筋结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养而致也。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曰败也。心下跳动,怔忡不息者,气不归精也。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水泛为痰,脾虚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真阴败竭也。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下冷者,命门火绝,火不归原也。小便黄色淋漓者,真阴亏竭也。皮肤寒冷而吐涎沫,卫虚也。咳嗽内热而吐腥涎者,劳虚也。起于损伤肝肾过伤者,多至亡血失精。起于郁结而内火燔灼者,多至血结干咳。起于药误而脾胃受伤者,多至饮食减少。喘嗽泄泻治之者,当分阴阳先后。先天之阳虚补命门,后天之阳虚温胃气,先天之阴虚滋肾水,后天之阴虚补心肝。血虚者补血,气虚者补气,津虚者补津,精虚者补精,更视其所虚之部位,而分别用药,今约之为八。
律一:补肺养阴法,用于热伤肺气肺津、肺痿干咳等症。
西洋参八分、白薇钱半、花粉三钱、北沙参钱半、甜杏仁三钱、霜桑叶钱半、麦冬钱半、川贝钱半、白茅一扎。
律二:补中益气法,脾胃气虚飧泄、食入难化等症。
炒党参钱半、炙草五分、茯苓三钱、生白术钱半、炒神曲三钱、芡实三钱、山药三钱、炒扁豆钱半,炒薏仁三钱。
律三:补卫固表法,适用于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恶寒等症。
绵芪皮三钱、人参须八分、桂枝五分、炒白术钱半、糯稻根三钱、炒白芍钱半、炮茯神三钱、浮小麦三钱、大红枣三枚。
律四:生津滋液法,肠胃干燥、消渴便结等症。
鲜生地、肥玉竹、花粉、鲜石斛各三钱,白芍钱半、骨皮钱半、肥知母三钱、嫩白薇钱半、鲜芦根一两。
律五:养营补血法,血液枯涸、一切贫血闭经等症。
制首乌三钱、杭菊钱半、阿胶钱半、归身钱半、穞豆衣钱半、桑寄生三钱、炒白芍钱半、潼沙苑三钱、炒枣仁三钱、龙眼肉六枚。
律六:滋阴填坎法,用于肾水亏耗,一切阴虚眼花耳聋等症。
京元参三钱、山萸肉三钱、炙龟板六钱、熟地三钱、熟女贞三钱、厚杜仲钱半、制首乌三钱、炙龟甲六钱、川断肉钱半、黑芝麻三钱。
律七:固摄精气法,适用于肾虚精竭、遗精滑脱等症。
大熟地三钱、金樱子钱半、没食子钱半、萸肉三钱、北五味五分、煅龙骨三钱、桑螵蛸钱半、乌贼骨三钱、煅牡蛎五钱、莲须八分。
律八:温补下元法,下焦虚寒,肾泄肢冷等症。
鹿茸片三分、菟丝饼三钱、甘枸杞三钱、原附块一钱、补骨脂三钱、萸肉三钱、熟地三钱、益智仁三钱、炙草八分、核桃肉二枚。
虚者不足,治法惟补。盖精血精液为人力所固有,借以营养脏腑形骸,一有亏耗,即呈衰弱之象,令恢复其固有补法,别无长策也。但有阴阳之分,即出温凉之义,其法僅一,其支则歧,正宜心细剔之。
六、风之治疗律
风由空气流动而生,性轻善走,无微不入,中人也易,发病也速,故为病之长。其初客于表,轻则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自汗,甚则头痛身热、痰壅气喘,声哑咽干。由表而里,则卫气不能捍外,入于肌肉,手指麻木,肌肉不仁,名曰中络。营血不能内固,入于经脉,身体重着,步履艰难,名曰中经。再由此而深入为中腑。痰涎上壅,阻塞灵窍,昏不知人,为中脏。神明散乱,乱不能言,口流涎沫。治之者,在表不外疏散,而在里则有养血祛风、消痰熄风、反正消风等法,今特约之为三。
律一:宣肺疏风法,适用于风邪感冒、畏风身热、咳嗽头痛。
芥穗钱半、桔梗八分、嫩前胡钱半、薄荷叶八分、蔓荆子钱半、光杏仁二钱、淡豆豉三钱、象贝三钱、葱白二个。
律二:调和营卫法,用于风伤肌表、中络中经等症。
川羌活八分、青防风一钱、西秦艽二钱、川桂枝八分、炒当归钱半、炒白芍钱半、红枣三枚、嫩桑枝一尺、生姜二片。
律三:追风透邪法,用于风邪深入,昏仆不醒等症。
炙麻黄三分、羌独活各八分、仙半夏钱半、川桂枝八分、炙僵蚕三钱、光杏仁三钱、青防风钱半、煨天麻钱半、石菖蒲八分、生姜二片。
风邪之症,曰深曰浅,二者而已。凡外来之邪必驱,而使之外出,故为法不离疏散,惟权衡轻重而已。其于中风症而主潜阳熄风者,乃属虚症,当于虚因求之。主消痰降火顺气通便者,乃属类风,当于各因之求之,如是眼界清而治疗自简矣。
七、寒之治疗律
寒者空气中温度降低也,伤于表则恶寒、身热、无汗、头项强痛。中于里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淅恶寒、卒然眩晕、身体无汗,或洞泄不噤,脉象迟紧,真病发之于骤,若非外感寒邪之循经渐入。且外感发热,而中寒不发热急宜施治,否则下步之浊阴上逆,循胸而上,则咽喉肿痹,舌胀睛突,循背而上,则颈筋粗大,头项若冰,瞬即浑身青紫而死矣,治此者,卒以伤寒论397法,113方为主,而无有能为之提纲挈领者,余今扼定表里二字,约之为五。
律一:疏解表寒法,用于外感寒邪、寒热无汗等症。
炙麻黄五分、川羌活八分、青防风钱半、紫苏钱半、川桂枝八分、带皮杏三钱、紫背萍八分、苏桔梗八分、葱白二个、生姜二片。
律二:温运中宫法,用于寒中太阴腹痛、泄泻等症。
原附片八分、大砂仁八分、台乌药八分、淡干姜八分、仙半夏钱半、云茯苓三钱、陈广皮钱半。
律三:温暖下焦法,适用于寒中少阴,四肢厥冷等症。
原附块八分、荜澄茄八分、破故纸钱半、肉桂心五分、胡芦巴八分、莬丝饼钱半、炮姜炭八分、蕲艾绒钱半、煨肉果钱半、葱白二个。
律四:温降厥阴法,用于寒中厥阴腹痛吐酸等症。
淡吴茱八分、小茴香五分、细青皮钱半、肉桂心五分、玄胡索钱半、炒当归钱半、炒川椒五分、川乌八分、生姜二片。
律五:温散表里法,用于寒邪两中表里,恶寒脉沉等症。
炙麻黄八分、清炙草五分、小茴香八分、熟地钱半、紫苏钱半、炒川椒五分、北细辛三分、青防风钱半、川桂五分、生姜二片。
寒客于表,乃太阳之分野,惟有发汗一途,其中于里,当分三阴论治,能明此理,不特寒中症无不治,及其人阳气素虚,不因寒邪而成之寒中症,亦可类推矣。
八、暑之治疗律
暑为夏气之气,人感之自口鼻而入于肺胃多见身热,汗出而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癍。如侵入心包,散于血脉而入脑,败四肢搐搦,不省人事。脉来虚大无力,或小弱者,中气本虚而伤暑,为不足之症。洪盛数疾者,感受时邪之热病,为有余之症。若内伤寒冷,及中寒脉沉紧之类,虽当暑期,却与暑症无预。今人分阴暑阳暑,以奔走烈日动而得之者为阳暑,乘凉水阁,静而得之为阴暑,不知阴暑症,即寒之发病也,于是暑病之治,有发汗、清利小便,以及养阴益气之法,今约之为二。
律一:宣热祛暑法,适用于暑邪初感体倦烦渴等症。
鲜藿香二钱、连翘三钱、鲜竹茹钱半、鲜佩兰二钱、瓜蒌皮三钱、赤茯苓三钱、六一散四钱、生薏仁三钱、白通草八分、鲜荷叶一方。
律二:清心消暑法,用于暑邪内犯、昏倒身热等症。
川黄连五分、连翘三钱、省头草钱半、淡黄芩钱半、飞滑石四钱、莲子心五瓣。
暑为热邪,治不离清,其不为热同法者,以暑中挟有氤氲之气,故每加入宣化之品,其以香薷而暑令之要药者,所以代冬月之麻黄,实非暑之正治,凡能辨别邪之性质,自然泾渭分明,丝丝入扣矣。
九、湿之治疗律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有从外感者,有从内生者,山岚瘴气,天雨湿蒸,远行涉水,久卧湿地,及著汗衣湿衫,致湿气侵入肌肤者,此外感也;膏粱之人,嗜食炙煿,或食生冷甜腻之物过渡,致脾阳不运而化湿者,此内生矣;外感为轻,内伤为重,然其自外感之湿,逐渐入脏腑,内生之湿逐渐传于经络。至其症状,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身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胕重,在经络则日晡发热,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肿满,按肉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遂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痜疝,在背为腰痛阴汗。入府则肠呜呕吐淋浊,大便泄泻后重,小便秘涩黄赤;入脏则昏迷不醒,直视无志。治之之法,用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在上者宜发汗,在里者宜渗湿。里虚者以实脾,挟风者宜解肌,阳虚者宜补火,阴虚者宜壮水,湿而兼有热者,宜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者,宜辛热之剂除之,今特约之为六。
律一:芳香化湿法,用于湿浊内停,脾胃不和等症。
藿香梗钱半、白蔻仁八分、云茯苓三钱、仙半夏钱半、春砂壳八分、炒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炒薏仁三钱、元神曲三钱、佛手柑一钱。
律二:温燥湿浊法,用于湿热盘踞,舌腻胸闷等症。
苍白术各钱半、老苏梗钱半、中川朴八分,白蔻仁、大砂仁、青皮、陈皮各八分,淡干姜五分、六神曲三钱。
律三:下引利湿法,用于湿停下焦,溲涩足肿等症。
茯苓皮四钱、车前子三钱、花槟榔钱半、大腹皮三钱、建泽泻三钱、陈木瓜钱半、五加皮三钱、汗防已钱半、炒薏仁三钱、冬瓜皮三钱。
律四:逐湿利水法,用于水湿蓄积,肿胀癃闭等症。
黑白丑各八分、江枳实八分、车前子三钱、甜葶苈八分、商陆根八分、大腹皮三钱、制甘遂五分、汉防已钱半、将军干四支。
律五:发汗祛湿法,用于湿流肌肤风水溢饮等症。
浮萍八分、煨蒿本八分、汉防已三钱、羌独活各八分、苍术皮八分、冬瓜皮三钱、青防风钱半、泽泻三钱、茯苓皮四钱、生姜二片。
湿性黏滞属阴,阴即宜燥以胜之。黏滞以芳香胜之,此为不易之理,惟所伤之量有多寡,遂分化燥利逐四境象,譬如纸上潮痕,当风即干,潮湿不堪,非烘不可,水停沟渠,引之则去,洪水泛滥,非浚不可,故能明此四者之变化,以治湿病,犹有如疱丁解牛矣。
十、燥之治疗律
燥为阴分枯耗之象,或由肺受火灼,津竭于上,不能灌溉润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或因大病而尅伐太过,或养身误饵金石,或房事服补阳燥剂,以及醇酒炙肉一切辛热之物,皆能偏助火邪,损害真阴,日渐煎熬,血液衰耗。在外则肌肤皲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竭,在下则肠胃枯棝,津液不润而便难,在肺经则干咳痰结,在内脏则悲愁欲哭,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治之维以滋润为主,而则条分五脏六腑,令及约之为三。
律一:润上清燥法,用于心肺受燥干咳、烦渴等症。
北沙参钱半、甜杏泥三钱、嫩白薇三钱、大麦冬二钱、川贝二钱、竹卷心钱半、北五味三分、花粉三钱、生梨皮三钱。
律二:润中清燥法,用于脾胃受燥消渴易饥等症。
鲜生地、肥知母、金银花、鲜石斛、花粉各三钱,生石膏、肥玉竹各三钱、活芦根一两、甘蔗汁一杯。
律三:润下清燥法,用于肝肾受燥,大肠受燥,足痿便结等症。
鲜生地、柏子仁、元参、松子仁、大麻仁各三钱,生鳖甲五钱,大白芍二钱、淡苁蓉二钱、藕汁一杯。
燥者濡之,以甘寒滋润为主。使源泉充沛,精血上荣,则气液宣通,内神自茂,外色自滋矣。惟燥有上下之殊,则药有轻重之辨,此为死法中之活变,各病皆然,否则难能搔着痒处,终不免隔靴之消耳。
十一、火之治疗律
火为热之体,热为火之用。人身之火,析火君相,君火属于心脏,相火寄去肝肾,潜藏则温养百骸,固人寿命,发动则煎熬阴液,伤 元气。气郁则火起于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思虑则火起于心,房劳则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牙痛龈宣,腮颊頣肿为胃火动。目黄口苦,坐卧不宁,为胆火动。舌苔喉痛,便秘不通,为大肠火动。癃闭淋漓,赤白带浊,为小肠火动。小腹作痛,小便不利,为膀胱火动。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为三焦火动。此六腑所动之火也。又有火郁中焦,恶寒战慄,六脉匿小者,此为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火舒焰,反见寒胜之化也。热结胃口,咳吐热痰,寸口滑实者,或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尺内洪滑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也,与火无预。治之者实火泻之,虚火补之,郁火发之,阳火直折,阴火温导,今约之为四。
律一:宁静君火法,用于心火亢盛,烦躁舌降等症。
犀角尖二分、细生地三钱、银花三钱、川雅莲五分、淡竹叶钱半、黑山栀钱半、连翘三钱、枯芩钱半、丹皮钱半、灯芯一扎。
律二:苦泄相火法,用于肝胆火旺,耳聋梦遗等症。
龙胆草八分、细生地三钱、川黄柏钱半,胡黄连八分、京赤芍钱半、粉丹皮钱半、黄芩钱半、木通钱半、芦荟一钱、夏枯花钱半。
律三:承制实火法,用于胃肠实火,腹痛壮热,便秘等。
生川军三钱、生草八分、肥知母三钱、江枳实钱半、全瓜蒌三钱、青盐三分、埤滑石三钱,玄明粉三钱、银花三钱。
律四:宣发郁火法,用于风火内结,牙痛头胀等症。
软柴胡五分、冬桑叶钱半、连翘三钱、炒薄荷八分、杭菊钱半、黑山栀钱半、苦桔梗八分、淡黄芩钱半、广郁金钱半、苦丁茶钱半。
律五:潜养虚火法,用于阴份不足,火泛上越等症。
鲜生地三钱、炙龟板五钱、黄芩炭钱半、白芍二钱、煅牡蛎三钱、黑山栀钱半、京玄参钱半、生石决明四钱、通草八分。
火性炎上,厥因为热,上热降之,热者凉之,故火之为病,虽有上下虚实,而火之治法,惟有清降二字,因火而热,因热而燥,火为先见之气,燥为残余之气,因述火燥二者而热证略矣。
十二、疫之治疗律
疫症之来,病气所传染,肠胃湿热郁蒸而发也,肠胃于水谷诸物,无所不容,再加秽浊之气从口鼻吸入,以达于膜原,于是中府蒸胜,百病俱发。但觉背微恶寒,头额晕胀,胸膈痞满,手指酸麻,即其征兆。至三四日之后,邪乖表虚而外发,则有昏热头汗,或咽肿发斑之患;邪乖里虚而内陷,或挟饮食则有痞满嘈杂,失血利吐蚘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则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阴亏,则有头面赤热,足膝逆冷,至夜发热之患。其病根多在胃中,故但有表里虚实之分,而不循经络之传次,邪既伏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一、二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热,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内伏,故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直也。治之者有清热荡涤,辟秽化浊等法,今约之为二。
律一:辟秽化浊法,用于一切寒疫及山岚雾瘴等症。
香白芷三分、中川朴八分、花槟榔钱半、川羌活八分、煨草果钱半、大腹皮三钱、广藿香钱半、炒黄芩钱半、炒枳壳钱半、细青皮钱半。
律二:清瘟荡涤法,用于一切温疫表里俱热等症。
生石膏四钱、川黄连四分、赤芍钱半、小生地三钱、黄芩钱半、金银花三钱、犀角二分,知母三钱、人中黄钱半、鲜竹叶钱半。
疫为急性传染病之一,治以迎而夺之为上,外解内夺随症施用,均宜敏捷,寒证主芳香泄化,热证主清热荡涤,尤为不二法门。
十三、蛊之治疗律
蛊之为病,多因饥饱失宜,中脘气虚,湿热失运所致,小儿最多,大人间有。其症心糟腹痛,呕吐涎沫,面色萎黄,眼眶鼻下有黑色,嗜食米纸、茶叶、泥炭之类,沉黙欲眠,微有寒热。虫在肝则令人恐怖,眼中赤壅;虫在心则心烦,发躁;虫在脾则劳热,四肢肿急;虫在肺则咳嗽气喘。治之以杀虫为主,而也有辛以伏之,酸以静之,苦以下之等,今约之为二。
律一:消积杀虫法,用于虫积中阻,腹痛疳膨等症。
炒白术、使君子、陈芜荑各钱半,六神曲三钱,白雷丸、炒枳壳、陈鹤蛊、五谷虫各钱半、三楂肉三钱。
律二:辛酸苦降法,用于一切虫积,蚘厥,吐蚘等症。
乌梅肉八分、干姜五分、黄连三分、北细辛二分、炒川椒三分、黄柏钱半、桂心二分、炒当归一钱、炒党参一钱、六神曲三钱。
蛊病用杀虫之剂,是为直接法,用辛酸苦之剂,是为间接疗法。而养胃理中之品,终不可少,以其肠胃湿热积滞所生也。
本律原抄于1961年3月,上海秦伯未先生的《治疗新律》
秦伯未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