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瑜伽练习者内心需要有“一杆平衡的称”
瑜伽的练习和学习需要培养自己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特别是瑜伽理疗的课程,需要老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不是大量的医学知识和生理解剖的知识。我们瑜伽练习者内心需要有:“一杆平衡的称”。
1
瑜伽并非医学,
不要偏离我们的方向
很多人在练习瑜伽的时候,总希望找到一些所谓的规律。
比如:
骨盆前倾的人需要练习什么?
骨盆后倾的人需要练习什么?
为了知道什么是骨盆的前倾和后倾,还需要去学习如何判断骨盆的前倾和后倾?
为了学习如何判断,就去学习复杂的人体结构解剖的知识,然后就慢慢走入了“医学学习”的过程中了,医学不是瑜伽,而瑜伽并非都是医学,医学解决不了的反而瑜伽可以缓解。
所以,当你的瑜伽之旅误入到医学之旅的时候,其实这已经偏离瑜伽的精髓:培养自我的觉知力。
瑜伽练习是可以不断的培养我们“觉察力“的过程,觉察力是买不来的,需要培养我们自己心中的“一杆秤”。
这杆秤包括:
“中线”
“根基”
“稳定”
“空间”
“平衡”
“舒适安稳”
这些都会以一种“感觉”而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也就是存在于我们的无形的意识层面,如果我们的身体的挤压疼痛疾病不断,那么存在于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就是一种“恐惧,痛苦,悲伤,嫉妒,残忍等”感受。
瑜伽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其初期身心远离“这杆秤”,丢失了“中线”,丢失了“根基”,丢失了“空间”,丢失了“平衡”所导致的。
瑜伽练习就是“帮助我们每一个远离”中线”的人回到中线,离“中线”过于近的让他远离一些,离“中线”远的让它近一些,总让我们的身心保持在中线附近,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几乎完美,太过于近会造成”挤压现象”,太过于远会造成”超伸现象”,而”挤压和超伸”就是造成我们最终疾病的罪魁祸首。
瑜伽练习并非吃药打针的医学,而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去智慧的让挤压和超伸相互融合彼此消失,但是也不可过度,“挤压”和“超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挤压”被不断的被释放压力建立空间之后,如果过度了,那么就会转变为另一种”超伸”;而”超伸”一但被过度的赋予力量收缩,那么就会转化为“挤压”,你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我们控制“挤压同超伸的合力为零”才是瑜伽的根本,所以需要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是随时在变化中的,既不挤压也不超伸当然就是“合力为零”的“中线”状态了。
2
培养加深内心深处那个无形的“中线”,
我们就有了练习的方向
我们运用瑜伽的这些特性,通过正确有效的练习去消除挤压的同时自然也会消除超伸,那么我们的身心也就会靠近中线一些,你也可以把抽象的“中线”理解为“平衡状态”,只要我们心中有这个平衡有空间的中线的“秤”,就可以抵抗各种疾病。
所以,你可以认为瑜伽的体式,三角式,战士第一式,战士第二式,战士第三式,轮式,倒立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心中有一个中线的概念,那么你的瑜伽练习就不会过于纠结无助了。
例如:
我们普通人在幻椅式中由于脚踝外侧向内的力量过大造成膝关节内侧靠的太近而疼痛,那么我们就需要让脚踝的内侧足弓上提更多一些去平衡脚踝外侧向内的力量,那么我们的脚踝关节就比较正位稳定了;
但是在双角式中,由于双脚是远离中线的一种形态,所以多数人的脚踝外侧需要用更多的向内的力量来帮助脚踝关节的稳定。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瑜伽体式练习不吭以数字化,不可以找到一些细小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你找到了,一定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与其这样不如强化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杆秤,那条中线”,有了它们就找到了标准,那么练习就有了方向了。
所以,我觉得瑜伽是培养加深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无形的“中线”的,有了中线就有了练习的方向,就不会迷失。
我们不是医生,医生需要学习千万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防治方法和产生的机理,太过于细化了,一个事物细化之后就很难适应于大众。
对于瑜伽来说,瑜伽只是培养“中线”这个概念在身心里面,任何疼痛疾病都需要去靠近这条”中线”,过于靠近中线的还需要通过练习远离一些,所以,瑜伽需要看人下菜,见人下药,灵活应用。
当你不断的通过瑜伽正确有效的练习培养出自己的“中线”的时候,具备了心中的那杆秤,你就具备了瑜伽理疗老师的能力。我们是用“中线看病”,用“心中的秤下药的”,那么说到此时,我们并没有用大量的医学知识和生理结构解剖去指导瑜伽如何练习,而是用培养出来的“中线和那杆秤”来保持身心和谐统一的。
下面是关于膝关节小腿脚踝的视频课程,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平衡的概念,可以点进去观看。
瑜伽练习者就是平衡的智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