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10年前,是他们修建了这条高原天路
感谢中铁四局宣传部,许国,江龙余
2016年6月23日傍晚,青藏铁路长江源头沱沱河大桥,一列火车疾驶而过。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曾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撞碎了这句鲁莽的断言。
十年后的今天,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行3000余天,促使西藏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10%以上增速。这条犹如吉祥“哈达”的雪域天路把西藏与祖国内陆紧紧相连,为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青藏铁路的开通,彻底打破了长期制约西藏的运输瓶颈,紧张单一的运力局面得到缓解,运输成本降低一半以上,进出藏货物量大幅度提升。数据显示,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的GDP由2006年的342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1026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西藏自治区铁路办主任付玉寿说:“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2005年4月,藏族群众祈盼已久铁路铺轨到当雄。
“出国容易进藏难”一度是西藏交通运输环境的真实写照。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显示:青藏铁路通车运营10年来,西藏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80亿元。
2001年6月29日,“天路”正式开工。包括中国中铁四局在内的14万名建设者和2000名医护人员开进青藏高原,奋战1800个日夜,在高原上挺起了这座脊梁。7月1日,青藏铁路将迎来开通十年,摄影师跟随中铁四局当年的建设者重返高原,寻着当年的足迹,重温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2002年9月,昆仑山口,一台挖掘机在高海拔上作业。
黄昏下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2004年9月,布曲河边,路基作业。
玉珠峰下,一条标语,几块展示牌,站立的人群,空寂无声,却有无声的力量,那些年这样的开工现场在青藏高原多处出现,建设者来到了高原。
大地上的江河,自西而东,奔腾不息。
循着这奔腾的源头,一路西进,青藏高原拔地而起,像一根巨大的顶梁柱,撑起了辽阔的亚洲大陆。
它是世界屋脊,它是这个蔚蓝星球的第三极,它也是生命的禁区,它神圣而神秘,让所有想靠近它的人,望而却步。藏路难,难于上青天。世界屋脊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常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使“天路”名符其实。当地有民谣,“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
建国前,青藏高原,只有高原之舟——牦牛,可以出入自如。
建国后,国家加快了在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通车。建成后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迅速成为连接青海、藏东北地区与内陆的大通道。上世纪末,国家又正式立项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世称“天路”。
2001年6月29日,“天路”正式开工。
青藏铁路二期,起于格尔木,终于拉萨。从格尔木往南30里,为青海入藏的关口——南山口。入关,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群山和群山顶上皑皑的白雪。它们像是宇宙之神的使者,在这亘古的荒原上,无声的矗立。
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使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这些大山大脉从地底訇然而起,从盘古女娲到夸父逐日,日出月落、斗转星移,经年的风雪在大地上横扫,才筑就了如今的冷峻、伟岸、神秘、巍峨。
2001年8月,十几位民工,腰系安全绳,在昆仑河谷进行桥墩基础施工。
2002年4月,工人踏雪倒运钢筋笼。
2001年9月,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之一的格尔木雪水河大桥深水墩基础作业。
雪中,在路基上作业的工人。
许多施工地段机械无法进入,施工材料运输只能靠人位肩扛。
2005年5月,工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下挖基坑。
2005年5月2日,民工在海拔4600米高原上,冒雪养路。
2005年6月,海拔5000多米的大桥工地天天飘雪,在零下20度的野外,工人们在烤火取暖。
昆仑山隧道,施工人员在紧张作业。
2005年10月,由于严寒缺氧,来自甘肃的马师傅冻裂的嘴唇一直未能愈合。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原缺氧、常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但筑路人一路开拔,没有停歇。铁路建到哪里,驻地就安扎在哪里。筑路人在荒凉的高原上忙碌着劳作、不停的迁徙,种下生机。
高原氧气稀薄,人和机械动力都不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呼吸苦难,但不要紧,高原上建起了高压氧仓。机械平均动力只能达到平原地区的60%,但不要紧,筑路人加班加点,人不下马、马不歇鞍,连轴转。高原压强过低,80度水就烧开,水夹生米饭也夹生。就着温白开,筑路人战天斗地,谈笑间,那些困那些难灰飞烟灭。
青藏铁路铺轨作业。
夕阳下,工人在铺轨。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总计960公里。
海拔4700米的雁石坪工地医院,高原氧舱里,工人在吸氧。
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675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长米。
2005年7月,可可西里的牧民向筑路工人献哈达。
“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那些年,那些风雪交加、一日四季的日子,在神圣的昆仑山下,筑路人的歌声、筑路人的信念、筑路人的旗帜,像遥远天际的星星一样,无声的注视大地、仰望蓝天、俯瞰人间。
筑路人日复一日,没有退缩。“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凭着这样的精神,在唐古拉山口,在昆仑山巅,在错那湖边。从三岔河大桥,到雪水河大桥,再到拉萨河特大桥。
2005年5月,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下,施工人员在架梁。
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100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120公里。
拉萨河大桥。
晨光中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列车从玉珠峰下驶过。
2006年7月1日,建设者欢庆青藏铁路通车。
钢铁巨龙,延伸,再延伸。
一条神奇的铁路,一道通向希望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