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娘村,每一个养大离开的孩子妈妈都很想念

作品选自《路过:吴芳纪实摄影作品集》

良良因为眼睛看不见缺乏安全感,因此她总是喜欢钻进妈妈怀里。

初夏的合肥,太阳渐渐显现出它的威力,从市区向北20公里再转向一段坑洼的沙土路就到了吕面坊村。尽管是上午9时,村里依然显得有些安静。

由于合肥城区的扩大,吕面坊村面临着拆迁,未来家和孩子们何去何从,大家有点担心。

三十头镇的吕面坊村很小也很偏僻, 28户人家的小村,几乎可以被人们忽略。但吕面坊村却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吕面坊村28户人家中却有近20户寄养了福利院的残障儿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合肥市福利院就在三十头镇选择吕面坊村作为首批试点,将孩子寄养在农户家里,每个月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其他的实物资助,进行残障儿童的家庭寄养。吕面坊村也因此成为当地的乳娘村。

“妈妈,我要喝水!” 63岁的杜经玉老人蹲在门口洗衣服,她的几个孩子坐在一旁看着她。闻听13岁的琪琪叫喊,杜经玉立即起身甩掉手上的肥皂沫,到屋内倒水,自己试了一下水温递给琪琪。15岁的嘉嘉、13岁的琪琪和8岁的良良是现在寄养在杜经玉老人这里的三个残障孩子。三个人中,嘉嘉的身体看起来健全一些,却因为智力障碍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琪琪因为小儿麻痹症双腿有些残疾,行动不便。良良则是视力障碍,对外界声音特别敏感,胆子也特别小。从早晨六点多起床,杜经玉一直忙到现在从没有停息过,衣服洗好后就应该开始为孩子们忙午饭了。

杜经玉家现在有3个寄养孩子,近30年她收养20多个孩子。

15岁的嘉嘉跟妈妈生活了9年,她每天都很开心,在这里她很幸福。

杜经玉抽空照顾一下自己的孙子,这么多年来,她的精力几乎都泡在寄养孩子的身上。

看着亚亚的照片,杜经玉又落泪了,她说孩子在北京治疗,自己却不能在身边。

家里的老式相框里放着很多孩子们的照片,常常勾起她的回忆,但现在却没有孩子们的消息。

“琪琪才来的时候只有两三个月大,特别可爱,和我在一起整整五年。”说起琪琪,杜经玉的眼睛开始湿润起来。杜经玉说,五岁时因为做手术,琪琪被福利院接走了,后来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杜经玉时常因为想她而流泪。一次她赶集时竟然在集市上另外一个寄养家庭看到了琪琪,她呆住了,立即跑上前去抱着琪琪哭了起来。后来杜经玉和福利院以及琪琪的新妈妈做工作,最后将琪琪带了回来,这一回来已经好几年了,现在杜经玉每次和人提起琪琪,她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在杜经玉这里,琪琪也倍感幸福。

良良在妈妈和姐姐身边撒娇,良良在她们身边感到踏实。

和所有正常孩子一样,琪琪也很喜欢看电视。

良良除了妈妈就喜欢姐姐嘉嘉了,常常他会跟姐姐在一起玩耍。

午后,良良睡觉前还在玩空饮料瓶。

杜经玉是吕面坊村第一批残障孩子的寄养户。吕面坊村最初的时候包括杜经玉家两三户,后来在她的影响下寄养孩子的人家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吕面坊村一个村就有22户,50多个孩子。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媳妇也成为残障孩子的妈妈。“一些孩子养大后回福利院、被别人领养或者独立后离开这里,这里又会来一批新的孩子。几十年,我这里来来回回有20多个孩子。”杜经玉说。

“孩子们走了一茬又一茬,每一次走都会伤心,常常孩子哭自己也哭,但最多的却是牵挂。”杜经玉说,这些孩子到她家的时候,最小的只有几天,最大的也不过五六岁;最短的在家里呆了一两年,最长有十年……“呆在一起那么久,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也忘记不掉。”

孩子中,最让杜经玉牵挂的是一个叫彬彬的女孩和亚亚的男孩。尽管彬彬离开她已经7年,甚至没有她任何消息,却依然是那么牵挂,在杜经玉老人的记忆中,彬彬虽然眼睛看不见,却是那么聪明,唱歌也特别好听。而现在杜经玉只能从客厅里悬挂的相框中寻找彬彬的影子,每当这时,她总会像母亲一样流泪。

孩子们很乖,尽管菜已经端到桌子上,却要等妈妈一起来吃饭。

看着孩子们大口吃饭,杜经玉总是很欣慰。

牵挂亚亚不仅仅是因为亚亚和她在一起8年时间,不仅仅是亚亚聪明调皮,而是因为亚亚最近被诊断出脑瘤在北京治疗,她作为母亲却不能守在孩子一边,只能暗暗流泪。

杜经玉家庭仅仅是吕面坊村寄养孩子中的一个。

邢新英,63岁,家里寄养着彤彤、桂桂和庆庆三个孩子,她家近30年里寄养的孩子有20多个。

邢新英为孩子擦鼻子,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她每天最主要的事情。

在乳娘村,每个家庭生活条件不一样,但孩子们一样幸福。

桂桂年龄大一些,现在可以帮邢新英搭把手做一点简单的事情,复杂的事情一点也不会做。

在寄养家庭和在福利院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

韩永华,69岁,家里寄养着瑶瑶、萍萍、文文三个脑瘫孩子。韩永华是吕面坊村第一个寄养户,近30年从家里走出去了20多个孩子。

两个孩子等待换衣服。

韩永华近30年,全部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几十年过去了,韩永华还保留着第一个孩子的照片,对这个孩子的记忆也最清晰。

老伴已经成为韩永华最好的帮手。

徐玉琴,48岁,家里寄养着齐齐、玉玉和英子三个孩子,15年时间收留的孩子有12个。

吕面坊村如果不是多了一些孩子,和普通的村庄并没有多大区别。

10岁的香香最喜欢玩手里的玩具。她的听力有问题。


谢翠红,35岁,家里寄养着奇奇、峰峰两个孩子。她是村里最年轻的寄养妈妈,自己孩子只有2岁时就接受寄养孩子。8年寄养的孩子多达10人。

12岁的峰峰对着镜子做出打拳的姿势,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语言能力差,无法上学。

奇奇和峰峰在等着母亲回来做菜,饭已经用电饭煲煲好,20岁的奇奇可以为妈妈做一点事情。

56岁的何金凤收养孩子也有20多年了,现在收养三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13岁。每天主要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老公在外打工养家。

史守红家和刘贤芳家是邻居,孩子们也常常在一起玩耍。

每天傍晚和早晨是何金凤最忙碌的时候,早晨起床和晚上洗澡,几乎是手忙脚乱。

何金凤抽空到门前的地里收割油菜,此时心里还牵挂着家里,好在孩子们都大了。

在三十头镇,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有很多,寄养家庭有百余个,寄养的孩子有200多人。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手记:因为有爱才幸福

与杜经玉老人打交道有7年时间,三次见面,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她变得有些苍老,不变的还是那份母爱。而三次见面,孩子们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在短短的一天采访中,我亲眼目睹了杜经玉三次落泪,一次是坐在孩子们的房间,说起琪琪的来来回回;一次是在客厅看着相框中仅存的彬彬照片;还有一次是在厨房说起亚亚的病情。一个年迈的老人,精心护理着几个脑瘫孩子,吃喝拉撒睡。近30年,20多个孩子从家里陆续离开,超越的不仅仅是亲情,付出的不仅仅是泪和汗水,更多的则是爱。而给她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相册中逐渐增多的相片,还有更多的牵挂。

59岁的史守红现在有四个寄养的孩子,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收养了8个孩子,她说忙的时候,需要全家上阵照顾孩子。

51岁的刘贤芳断断续续收养了4个孩子,现在身边只有两个孩子。

应该说,这些孩子从出生发病到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她们是不幸的。然而,她们又是幸福的,幸福是因为得到这些家庭的照顾,他们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我们在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该记住并感谢这些家庭。

收藏摄影师吴芳纪实摄影作品集《路过》

内容简介

《路过:吴芳纪实摄影作品》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230P,12开本,收纳233张图片,22个图片故事。

作者简介

吴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特约摄影师。作品多次被《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 《华盛顿邮报》、 《时代》等媒体选用。纪实作品曾经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14、15、18届安徽省摄影艺术展金奖,多次获安徽新闻奖摄影奖项和全国晚报新闻奖金奖,并获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铜奖,金镜头金奖和六次“华赛”奖。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摄影家”,2011年被腾讯网评为全国杰出人文关怀摄影师,2012年荣获金镜头2011年度全国杰出摄影记者,2014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摄影记者”。2016年“今镜头”中国十佳摄影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