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我们现在还常常听到说三思而后行,那么三思而后行你知道是出自于季文子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季文子名叫季孙行父,曾任鲁国的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宰相。其祖季友和他的二哥庆父、三哥叔牙是历史上有名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势力的老祖。“三桓”名声不好,可季文子的廉政清明以及他的“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却得到后世的中肯。

鲁宣公执政,季文子当了宰相。他除去了制造内乱的东门襄仲,驱逐了他的儿子公孙归父,使国内有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他推行“初税亩制”,开始按占有田亩多少征税,迈出了从奴隶赋税制向封建赋税制过渡的一步;他请求晋国出兵,并和晋在鞍邑大败了齐,收回了被齐侵夺的隆邑。他建立鞍邑之战胜利纪念馆,以此让公室不忘国耻,树立胜利的信念。

季文子长期执掌鲁国的朝政和财富,他却“不以妻妾之奉菲薄为忧,而以社稷颠覆为忧”。当时有人问他:“你身为正卿,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愿意穿绸衣,可是,我看到国内的百姓吃粗粮,穿破衣。我不能让全国的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的荣誉。没听说炫耀自己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孔子都说“季文子廉忠啊”。

季文子死后,没有葬在季氏私邑的费地,而是葬在离鄫国只有六里的文峰山。鄫国是夏朝少康帝给他小儿子姒曲烈的封国,十分弱小,因鄫、鲁很早联姻,关系密切,季文子一直担心鄫国的安全。鄫人为了怀念他,特别把埋葬季文子的神峰山改为文峰山,鄫城西边的小河叫季子河。但季文子死后不长时间,鄫国便被莒国所灭。

而季文子的“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难,遇事三思而后行”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

人物简介

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 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 主的称谓, 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 季孙氏。

其祖父是 鲁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 季友”,季友辅佐 鲁僖公执政多年,谥成,史称“成季”。成季有子无佚,无佚生行父。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 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 俭朴风气;开 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

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 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 卿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