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述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01

昨天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的雨林谷里游走,突然想起来阿城和王小波。

两个人都做过知青,都有过在云南插队的经历。也都在自己笔下写过插队做知青的生活。

很大程度上,知青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地塑造了两个的心灵和气质。

王小波笔下的王二、陈清扬搞破鞋的故事,阿城的《棋王》王一生的故事,遍地风流。

用遍地风流这个词,来写这篇土地,很有意味,值得人一再琢磨。

从雨林谷出来,有一场演出,觉得是特别人间的一件事:

七位打扮成孔雀仙女的姑娘,载歌载舞,在湖里泛舟。依稀是内陆牛郎织女里七仙女在天上织锦,然后去人间玩耍的翻版。

然后是傣族王子打扮的王子出现,各种耀武扬威,但因为是正面形象,所以王子说了一句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话。否则,就变成了花花公子衙内恶少的形象。

然后是王子看到了孔雀公主洗澡,他让一只鹿,去把孔雀仙女的衣裳给偷来,自己拿着上场。两个人在一起,追逐、嬉戏、打闹、那啥,事情开始变得美好起来。

然后是迎娶的画面,再然后是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再然后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保佑这块地图上的人民福佑平安。

这个时候,从舞台后面,观众对面的山顶竹楼里,放飞出无数只孔雀。孔雀们叫着,飞到设置在水面上的舞台上,有人撒各种食物,吸引孔雀来吃。

人们都拿着手机在拍。

我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看完了这个演出,心里觉得很得劲儿,心下想,真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几十分钟的演出,几十个演员,故事完整,脉络清晰,挺美好的。

让人想起王小波在《绿毛水怪》里的句子: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02

写到这里,想起来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68岁,退休金1万多,名下两套房,存款100多万。

教授想跟50岁的保姆阿姨结婚,被拒绝。

教授不解,问原因。

保姆阿姨说划不来,现在工资7000,结婚就没工资了!房子又不给我,还要免费干活,傻了才结婚!

教授问怎样才能结婚?

保姆答,房本加她的名字。

教授陷入沉思……

前面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没有复旦教授和保姆那么复杂的想法。虽然这个爱情故事是人和孔雀之间的不伦之恋。

03

有人在微博上创了一个话题,叫“晦涩心情词典”,写各种难以名状、莫名其妙的情绪和心情。

我一条条看了,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我看到有人这样写到:

小小人生若总往远处看,实不免悲从中来。哪里能有多远,日头眼见着往西。我是不敢极目远眺的,看两眼就要滚出泪水,只紧着眼前的三两天,掏心掏肺地疼爱心上人罢。

我记得以前有人列出过一个词汇表,里面每个词都对应着那些奇怪的无法使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人人都有过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一个词能够形容那种不幸一不小心从中午睡到傍晚,然后醒来,看着暮色渐起城市涂上黯淡的金黄色,昏昏沉沉又空虚懊恼,但更主要的是对人生陷入怀疑和失望和沮丧,好像一群鸟从心里飞走了的那种时刻。

我就想起来前面那个表演,每到临终场,在山头上竹楼里放飞孔雀的工人,每次放飞孔雀,看着那些孔雀扑楞着翅膀往下飞的时候,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人有时候会被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一类的宏大空旷的词汇给罩住,变得虚无。就像一只鸟,被一个巨大的玻璃罩罩住,你尽可以在罩子里飞,却永远也飞不出来,令人绝望。

就像阿城说的:

一般所谓的“深刻”、“悲壮”、“深沉”等等,从脑神经的结构来看,是由痛苦中枢放电而影响到快感中枢,于是由苦感与快感共同完成满足感。如果痛苦不能导致快感,就只有“悲惨”而无“悲壮”。这就像巧克力,又苦又甜,它产生的满足感强过单纯的糖,可是我们并不认为巧克力比糖“深刻”。

04

昨天晚上在澜沧江边的酒楼里吃饭,窗外望去,是滔滔不尽的江水。

我突然想起来傅雷译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头的句子: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