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欧体为啥进国展,中书协副主席刘月卯老师说出了理由……


高山流水 于秋旋 - 古筝

刘月卯导师
2017年3月“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在河北省博物院进行了展览。入展作品取法多元,反映了当前全国楷书创作的较高水平。为让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更为全面的了解此次展览作品,特邀请刘月卯导师针对此次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点评视频


点评作品

▲谢育桦 福建

▲入展作品局部(一)

写,楷书本身是相对安静、清雅的,若用特别鲜艳的纸张来驾驭它便与它的气息相悖,那种清、雅、静、逸便被纸张的颜色极大限度地削弱了,若写成大字,且字数少一些、墨浓一些可能会好很多,但如此,是一个不够智慧的选择。
宋鸿伟
行书夜饮中堂
点评:这件行书作品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写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展览体”。此作宗法颜真卿行草书,优点是线条很厚,结构结结实实的,看起来很敦厚;缺点是每个字的夸张度有些过了。聚散关系及左右揖让等关系做得很夸张,如果通篇是协调的,那还说得过去,但久之这种夸张会越来越明显,就会形成一种习气。
不是说这种方式不适合表达,而是以此作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这种书写方式变成一种“展览体”时,便没有空间的。比方说一个展览的投稿四万件作品中有两千件这样的,作为评委来说,别说两百件,就是二十件都显得多,最终最多展出四五件。那么,其他的人都白写了,所以说书法尽量不跟风,在怯弱的时候可能会受一些时风的影响,等到有驾驭能力的时候,还是要更入古一点,比如吸收一点章草的精炼,慢慢地把书法中更精髓的元素,包括人文气息等进行融合。
邱秀春
行书节临董其昌《闲窗论画》条幅
点评:这件作品临摹董其昌的行书,董其昌的优点是清雅、虚灵,有很多淡墨的成分,墨色变化很清新雅致,他的行书写得几乎没有败笔,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追求完美的人。这件作品写得很好,各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拿出来讲的目的,一是当代人写董其昌的不多,二是以此上溯“二王”一路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周运珊
行书我有中堂
点评:这件作品乍一看还是很抢眼的,有王铎行草书的书写形式,下笔也很老到,但细看其线条有些质量上的问题,比如说“手可摘星辰”的“星”字,在写法上还值得推敲;“不敢高声语”中“高声”二字都不好看,“高”的收脚太小,导致下方空间太大,整个字就“松”了,“声”的上部分还好,下部分像“3”一样的两片空间显得平均,缺失了神采。
看一个字的好坏不一定要盯着它的横竖撇捺等笔画线条,要看它的空白。还有就是字法的问题,“空郁钓鳌心”中的“郁”字在这里按繁体的写法是不规范的,这里是“郁闷”的意思,不是“葱郁”,所以在书写一个内容的时候要先了解其含义。
另外,这件作品中还有个别字的写法也存在问题,如第二行的“空悲吟”的“吟”字,右边多写了一点,好像写成了一个“令”字。行草书中,特别是草书中很多字仅相差一点点,多了或少了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
时亚珍
草书条幅
点评:这件作品的问题是选用的纸张底色太深,影响了作品的神采,作品本身是写得很不错的。很多的古代法帖纸张颜色很深是因为岁月的漶漫、时光的流逝让它变了颜色。
还有就是作品的粘贴也要细心斟酌,有的人写好一件作品后,本来是很素净的,而且写得也很好,但喜欢用线来将其隔开,此种做法不是都适用的,有时候真的是画蛇添足,本来是很雅的一件作品,但给了它太多的装饰之后,反而将其整个气息给打乱了。
原文发表于2020《书法报·书画教育》

▲入展作品局部(二)

▲入展作品局部(三)

作品源头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道因禅师碑》局部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唐龙朔三年(663)镌立,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

《道因禅师碑》局部

欧阳通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杨士奇)。

《道因禅师碑》局部
清何绍基称此碑“险劲横铁,往生育突过乃翁”。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点事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

E N D -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大美书画 微信:zgdms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