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变现的风口到底在哪里?
1
小密圈,饭团,很多人一个又一个都开了。
许多人把这个当内容变现的工具,我是反对的。
小密圈也好,饭团也好,本质就是一个微论坛,无非谁开通,谁就是这个论坛的版主。
小密圈和饭团的优势是:
1、不需要彼此关注,就可以加
2、可以装很多人,不限制人数
3、有门槛,通过收费拦住不合适的人
4、可邀请嘉宾主持,等于是发展有发帖权限的坛主。
5、大家可以话题下互相交流讨论
6、和微信捆绑,借助公众号可以实时发消息提醒
看清楚这些产品特点,答案就出来了。
做过论坛的人就知道,维系一个论坛活跃度的运营成本非常高,要好用,就得有人自发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引发大家话题讨论,盖楼,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
好的内容在论坛时代,不担心没有人来,因为大家会自觉来论坛玩。现在的网络已经不是泡论坛的时代,论坛要制造话题,盖楼,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小密圈和饭团通过和微信绑定,通过付费加入和消息通知机制,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付费的人参与意愿度会高一些,但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钱没有多到让自己非要参与下去。消息通知的机制也是个坑,要是一个饭团人多达几万人,消息通知机制肯定得改进。
什么人愿意维系一个论坛,留住粉丝?
不是做自媒体定位的账户。
为什么自媒体开饭团自己运营不合理呢?因为一开始觉得好玩,后来就发现耗费时间精力却没有足够的回报,有这时间不如好好打磨一篇广告软文,得到的回报远远超过运营饭团的回报。
何必收真爱粉丝的钱,给自己挖个要服务一年的坑。钱一旦一次性收了,后续努力输出的动力会持续减弱,这才是人性。
除非你像V先生一样,把输出变成了日课修炼。
但像V先生一样的人是极少数,至于跟着开小密圈、饭团的人,赚了一点点小钱蛮开心的朋友,开开心就好,如果可能的话,把大家组织起来一个微信群,反正人也不多,聊起来比饭团还热闹,还亲密。
或者你像萧秋水,有持续输出,包括碎片化输出的习惯,而且输出类型多元化,内容多元化,作为内容创业的前沿去研究,还是蛮好的,大家关注她的小密圈,等于节约自己研究产品的时间,从这个逻辑上,关注教主的饭团,说得通。
如果没有足够的规模,是饭粒,不是饭团。能做起规模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大明星。
给粉丝什么内容?窥私。
过去有类似的东西吗?贴吧。
如果不是大明星呢?
第二种:做教育的,或者做复杂产品的,比如手机发烧友。
给订阅者什么内容?深度交流。
我们这些做教育的,如果希望把精准学员汇聚在一起,那么一门课就是一个主题,开一个主题论坛,培养一轮轮坛主,然后一起互动。
如果你有在线课程,希望汇聚学员,并装在自己手里,方便直接互动,便于后续导流,降低管理成本,这是刚需。
小密圈、饭团这就特别适合不想开训练营,又希望把学员吸引到一起,不那么高运营成本的在线课程。
第三种:畅销书作者
给订阅者什么内容?与自己喜欢的作者互动的机会。
这个反而是有想象力的,书友互动是有天然基因的,关键是作者如何运营。
现在的问题是,有几个产品经理想清楚了自己该做什么呢?
2
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司机,又自带产品经理属性,我更乐意通过观察,对比产品细节差异和运营逻辑去思考这个产品是否需求研究,抢注,甚至是卡位。
我这么做有我的原因:
【1】我分析能力还不错,想清楚可以避免浪费资源;
【2】我自带流量,不需要着急平台导流,小平台很难导流,都是你帮它导流,更需要谋定而后动;
【3】我对不能持续变现的模式,都会尽量避免投入精力去做,要做就要考虑持续运营,持续变现的模式。
但如果我一发现这个趋势很难避免,我不但会下手,而且会下重手,真正做平台去卡位是要投入,而不是要变现。
凡是一开始去的人都谈如何变现的,那么我基本上看低这个平台,有潜力的平台都是刺激大家投入时间、才华或者金钱的。——你们琢磨一下这个道理。
所以我现在花很多精力在玩今日头条,根本不是冲着广告分成这点钱去的,我是做更大的布局需要下这一手棋,我对整个互联网内容创业的思考,肯定不止于大家看到的部分。
我思考和运营的后手,属于系统策划的结果,现在先努力做牌,我要把捞水的木桶先围起来。
如果你想知道我是怎样思考整个内容创业的途径,或者相信我这个老司机的直觉和判断力,扫码,我们带你们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