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逛博物馆 | 千年古都赏文物,令人大开眼界的珍品
时隔四年多,故地重游,对洛阳是既熟悉又感到新奇。当年来洛阳,主要是奔着牡丹花而来的,都说牡丹花开时的洛阳最美,那么对于一名爱花的旅行者来说,这又怎能错过呢?
第二次再来洛阳,把重心放在了好好去了解这座城市上面,所以在行程安排里,把洛阳博物馆排在了首位。
去到一个地方,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是一件有趣的事。现在有太多的游客,宁愿追求各式各样的网红打卡点,去到现场拍个照片,发个自拍,打上到此一游的标签,就算大功告成了。
其实到了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去一趟旅行并不是什么难事,打个卡发个圈什么的,早已不值得炫耀了。
于我而言,慢节奏去享受远方,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在不经意间发现有趣的东西,亦能成为一天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游博物馆,是需要有耐心的。动辄几十万件藏品,虽说展出的文物只是冰山一角,可一圈逛下来,哪怕走马观花,也要耗费不少时间。
位于洛龙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旁边的洛阳博物馆新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整整十年。这个63岁的博物馆,是河南省首批获得“国家一级”称号的博物馆之一,还是洛阳的第一家,可见其地位不低。
馆内有多个展厅,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这次和你们分享的,是位于二层的唐三彩馆和珍宝馆。展出的多是精品,若时间有限,建议你先从这两个馆逛起。
前段时间,河南省的春晚出了一档火遍大江南北的节目《唐宫夜宴》,讲述的是一群唐宫小姐姐精心打扮,盛装出席宫中的夜宴。
这群小姐姐最早的原型,就是唐俑。唐俑毕竟是静物,而这群小姐姐活灵活现的表演,把大唐随性又自信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来到洛阳博物馆,自然是要来参观唐三彩馆的。该馆展出了各种类型的唐三彩雕塑,十分丰富。
比如见得最多的这些头戴小冠,身着长袍阔袖的文官佣,以及披着盔甲,表情严肃的武官佣。
仔细看来,每一副表情都像是活脱脱的表情包。我佩服的不只是古人对这些陶俑的热衷,而是他们能够把这些表情刻画得非常认真。
这不也是一种匠心吗?
见到如此精美的唐俑,断然赞不绝口。雍容华贵的姿态,胖嘟嘟的面颊,还有那极具辨识度的唐朝发饰,配合着一身宽松飘逸的唐装,看着赏心悦目。
看着这些小陶俑,想象着《唐宫夜宴》中活起来的形象,两者的形象很接近,可以看出节目组真的用心了。
马和骆驼作为古代重要的出行工具,对古人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存在。所以在唐三彩的作品中,这些动物的身影也较常见。
有一个三彩马格外引人注目,通体上了蓝釉,身体还点缀着白色的斑点,显得与众不同。
虽说这并不是孤品,可数量也并不多。想着自己逛过的博物馆不算少,三彩的展馆也多有参观,可在印象中,这是我见过的第一匹蓝釉三彩马。
物以稀为贵,想来这身价也是更高的。
洛阳唐三彩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周,大量的天王俑被发现,可见其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我想到这么一个词,“向死而生”。
古人相信去世后只是去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把现世的东西带走,那么在新的世界里,还能继续陪伴。
从不语的文物里,读懂古人的生活哲学观,也是不错的收获。
珍宝馆是洛阳博物馆最精华的部分,我会建议你把珍宝馆放在游览的首位。这里边展出的古迹文物,绝对能让你大开眼界。
先来轻松一下,看看这么一个活泼的画面。这是洛阳唐墓出土的一对陶马和驯马俑,两者之间的互动很有意思。
虽说是静物,可马儿和驯马人的动作极具动感,马儿看着不羁,不愿被束缚,而驯马人又镇定自若,似乎胸有成竹。
矛盾的两者,构成了张弛有度的画面。
通体黑色,四蹄似雪,这尊唐三彩黑釉马是博物馆中的其中一件镇馆之宝。
“三彩”并不是说只有三种颜色,而是以“黄、绿、褐”为主。所以我们常见的唐三彩,无论是马儿、骆驼,还是陶俑,多由这三种颜色相互组合。
蓝釉白斑马是珍品,而黑釉更是珍品中的极品。黑釉无法直接烧制出来,而是通过多次的烧制,每次添加或减少氧化铁的含量,直到出现黑釉。黑釉的烧制更为随机和繁杂,所以更难得一见。
矫健的马儿,精气神十足,如此的一件艺术品,怎能让人不爱呢?
看到这三彩灯时,我的脑海里想到的,却是宝莲灯。
莲花式样的灯盏,还有那精美的如花纹覆盆式的灯座,这和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中的宝莲灯,还真的有几分神似。
谁说逛博物馆就一定是枯燥乏味的,看到这么多精致的物件,理应是赏心悦目的呀,这不亚于看见一处令人动容的风景。
再来看看三国时期的白玉杯,通体温润,洁白如雪,雕工可谓细致,就连边缘都是十分平滑光洁的。
很显然这是用来喝酒的,看造型如此,有没有觉得和如今玻璃酒杯的造型很相似?
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件鎏金铜羽人,“鎏金”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就是把金和汞混合涂于物体表面,再进行加热,使汞挥发掉,剩下的金子便牢牢附在了物品表面,完成“着色”过程。
不过,汞在挥发的过程中是有毒的,所以这门技术现在已比较少见,如今常见的多为镀金,技术赶上来了,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细细看来,这个小人长得既像人,可面容又显得很怪异,估计并不是寻常之辈。不过古人脑洞那么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呈现在作品之上,兴许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吧。
又到了个人觉得非常精彩的一个展品,就是一个泥塑佛像的残像。佛像的头部从眼睛处以上,都已被毁,只剩下半张面相。
虽然过去了一千余年,可人类的情感表达是不会改变的。这尊泥塑面上带着的笑容,使人感受到其温和可亲。
面容丰腴的模样,又显得清美秀丽,流露出了一种超神脱俗的神秘感。
我从几个角度都拍了照片,古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从这尊泥塑中,你能强烈感受到那种残缺美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这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方鼎,兽面的纹饰,威严自露。可定睛看久了,又多出了一番可爱之意。
常见的“鼎”主要有三只脚的圆鼎和四只脚的方鼎,因为后者锻造的工艺远比前者难度大,故数量并不是太多。到了西周中期以后,方鼎的产量更是不足。
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一定知道,“鼎”多用来烹煮食材,或用作祭祀。
近三千年的历史跨度,面前这尊精美的方鼎,再得以重现在公众面前。感慨古物的魅力,突破时空的限制。
接下来这个便是三脚的圆鼎了,是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
“错金银”,听起来有点拗口,这是一种古代精细的镶嵌工艺,就是把金银丝或者薄片,镶嵌于器皿的表面。
这和贴片是完全不一样的,贴片重在“贴”,而错金银工艺既要在表面依据纹饰刻画出凹槽,还要将金银丝嵌于其中,再打磨平整。
“错金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数千年的工艺流传至今,中华文明的承上启下,这就是身为华夏儿女最为骄傲的一点。
再来看看另一尊圆鼎,整个造型十分逗趣,三只脚好像大象的腿一般,支持起了整个身躯。
你能想到吗,如此可爱的一个作品,来头可不小呢。这是现存于世少见的是由天子自作的铜鼎,也是洛阳发现的唯一一个周王自作铜器。
虽说相比馆内的其他青铜器,这尊铜器纹饰相对比较简单,精美说不上,可这奇妙构想,赋予铜器独特的形象,倒是也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个商朝的母鼓铜方罍,罍,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这个字有点生僻,不过对于安徽合肥的小伙伴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吧。之前我去过那里的一条夜市街,街名就带有一个“罍”字,叫“罍街”。
合肥人好喝酒,性格豪爽,碰杯畅饮的时候,喜欢喊一声“炸罍子”。看来,合肥人对这个“罍”文化,可是传承得很到位呀。
和“鼎”一样,方罍的工艺比起圆罍更为繁复,所以方罍的使用者的等级自然不会低。
和母鼓铜方鼎比较相似的另外一个器物,就是这个“叔牝方彝”。
“彝”,也是一种盛酒之物,古时达官贵人对吃喝特别讲究,这器皿丰富多样,名字又是相当别致,而且还要考量等级、场合等各种因素。
如今想来,这样的生活虽说考究,可太过于累人了。还是活在当下轻松,自由自在的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了,洛阳博物馆内的展品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珍奇古怪的文物,安静地躺在展柜中,等待着远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