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山西的大军阀阎锡山,在发迹之后,衣锦还乡,让手下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前呼后拥,而是只开了一辆旧吉普车,带着两个随从,到了村口,停下车走进村子,和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亲切交谈。
手下人很难理解,阎锡山解释道:老百姓才是根本,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就,忘了本。
这件事,虽然有些政治秀的味道,但从阎锡山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看出阎锡山的一些治国思想。
阎锡山在民国诸多军阀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可以算是一个持续时间最久的军阀,足足统治了山西三十八年。这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之王。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保持自己在山西的地位权势,可见,阎锡山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阎锡山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所以,对山西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武昌起义之后,阎锡山开始宣布独立,并一举击溃来犯的清军,从此获得了山西的统治地位。
如果从阎锡山对于山西的贡献来说,他真的是保了一方平安,但从阎锡山的政治态度来说,属于墙头草式人物。他曾经拥袁,也曾经反袁,曾经拥段,也曾经反段,曾经拥蒋,也曾经反蒋。这种反复,被阎锡山自称为中庸之道。也体现了阎锡山,并没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只是想保住山西这块根据地。
我们或许可以因此而鄙视阎锡山的为人,但如果穿越到民国时候,就会发现,在整个民国(除了抗战时期),要说战争最少的,最稳定的地方,一定是山西了。
而阎锡山的墙头草行为,让各方势力都无法染指山西,无法染指,就不会有大的战争,在当时的年代,只要不打仗,就是一种幸福。从这一点看,阎锡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阎锡山在山西的三十八年里(中间因为中原大战失败,曾经蛰伏大连了一段时间,但在蛰伏期间,阎锡山依然保持对山西的控制权),阎锡山采取了儒家治国的理念,在阎锡山击败清军,成了山西总督之后,他开始推行移风易俗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禁烟”“天足”和“剪辫子”在阎锡山的大力推动下,山西各地百姓纷纷摆脱了清朝留下来的痼疾。
接着,阎锡山开始进行乡村改革,现在看来,这些改革其实和古代里正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样的改革,让山西境内各乡村的人口很快稳定下来,并且通过儒家文化,主要是开展教育和训练民兵,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乡村流氓地痞和游手好闲之类的人物。
这些改革虽然并没有大刀阔斧,但很符合最底层村民的切身利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稳定和踏实。也让普通老百姓开始认可这个信任的总督。
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阎锡山,开始推进农业的发展,这些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比如兴修水利,鼓励蚕桑,种粮食和一些经济作物。这些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山西各地的村镇。吸引很多流民来到山西。山西一度被评为“模范省”。
从阎锡山执政山西后的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阎锡山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很大,明白老百姓的重要性,在统治山西初期,和很多其他军阀不一样的是,阎锡山并不好大喜功,也不想推到重来,他的绝大多数政策,其实是“毫无创新”的。
但就是这些“毫无创新”的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难得的稳定。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曾经说过,治理一个大国,就好像作一条小鱼,不能不翻动,也不能翻动的太频繁。
不管阎锡山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从他的这些政策措施而言,做的很实在,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踏实。其实,老百姓都很淳朴,有时候,活做的踏实点,哪怕“毫无创新”也能产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