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无奈之举,意外造就了“救心圣方”!振奋胸阳,治冠心病
现在,再给你讲一桩杏林佳话。
读者朋友,你读过《伤寒论》吗?

你别以为这部书高大上,太玄奥,实在难懂。在我眼中,它其实就是一部充满无奈的书。
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书里头,相当多的篇幅,就是在讲古中医如何应对外感病,以及在治错了、治坏了的时候,或者说在出现其他兼证的时候,怎么补救。
换句话讲,在我眼里,张仲景于书中一直在不停地纠偏。他针对当时医家犯下的种种失误,不停地进行补救。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未必准确,请您批评。
比如说,张仲景有一张方子,就是在纠偏、纠错的过程中,拟就而成的。但是他可能也想不到,就是这样的无奈之举,却意外成就了中医的千古救心良方。
这就是桂枝去芍药汤。
这是啥方子啊?
你知道桂枝汤吧?桂枝汤,基本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好,把芍药去掉,就成了桂枝去芍药汤。
咱们都知道,桂枝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就是说,你着凉了,发热、畏风、有汗、头痛、脉浮缓,这时候用桂枝汤,就挺好。
但是啊,张仲景那时候,有的医家学艺不精。在面对外感病的时候,稀里糊涂地用了下法。这一下,坏了,在体表的邪气“嗖”一下陷到身体里,直接就把胸阳伤了。胸阳受损,患者这时候就会出现诸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现象。
说实话,这样的事儿,在当时来讲还是挺多见的。张仲景看见了,心里愁得慌。他准备想出一个办法,可以对这种情况加以补救。

想什么办法呢?最后,他琢磨出一招,这就是如前所说,把桂枝汤里头的芍药去掉,变成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汤去掉芍药以后,就成了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这四味药。其中的桂枝,既能解在表之邪,还能温通心阳。生姜辅助桂枝,升发阳气。生姜和大枣配合,固护中焦,令气血生化有源。甘草配合桂枝,辛甘化阳,更好地通行阳气。
为啥把芍药去掉啊?因为白芍性偏寒,比较阴柔,有碍于阳气的升发振奋。
不过,后世医家也有别的变化,就是把白芍变成赤芍用。赤芍可以增进活血化瘀之效,对化解胸闷胸痛有利。
总而言之,这个桂枝去芍药汤,本来就是针对医生误治的一个补救措施。
但是,张仲景可能也想不到,这个在无奈之下拟就的方子,在将近两千年以后,火了。
而且啊,火得一塌糊涂。
原来,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发现,这个桂枝去芍药汤,即便在没有所谓“表证误下”的情况下,也能起到很好的温通心阳的作用。这对于一些寒性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就很适合。
给你举个例子。
经方大师刘渡舟曾经治过一个女患者。这个人啊,女的,才46岁,因为心肌炎住院了。每当夜幕降临,这个人就心胸憋闷难受,气短,必须得靠吸氧才能熬过去。所以每天晚上,她都仿佛过一次鬼门关。
结果,刘渡舟大师来了。仔细一看,脉弦缓,舌淡苔白。这是虚象啊!再联系入夜以后,患者在阳气衰微之际发病,所以就大胆诊断为胸阳不振。刘师开了一个方子: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这就是桂枝去芍药汤的原方。
结果如何?患者两剂服下去,症状大大缓解。接下来,乘胜追击,原方加入振奋阳气的制附子6克。这一回,三剂以后,人家出院了。
还有一个例子,更典型。
主人公,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高普教授。
当时,患者姓孙,才48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总是间断性地出现胸部疼痛。最近三天,症状加重了。到了入院之前的一天,胸痛发作四次。去医院的当天,还发作了三次。可见,问题很严重。

刻诊,见舌紫暗、苔白、脉细,后背发凉、气短。
当时,高教授给确诊了,就是胸痹,证属寒凝痹阻,胸阳受遏。这就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
怎么知道胸阳被遏制了啊?因为后背发凉啊。这个细节,告诉我们,患者胸阳为寒邪所伤。寒凝则血瘀,于是舌紫暗,脉细。唇舌发紫,一般都是主血瘀寒凝的。
怎么办?高师的方子如下——
桂枝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薤白10克,郁金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檀香9克,丹参30克,砂仁6克。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症状很快缓解。再用7剂,诸证悉平。
这个方子,其实也是桂枝去芍药汤变化而来啊。只不过,白芍换成赤芍,增进活血之效。当归、丹参、檀香,用于活心血止痛。薤白温通胸阳,砂仁和郁金理气,茯苓宁心。整个配伍,集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理气宁心于一体,十分周正。
总之,这些都是桂枝去芍药汤,作为一张“救心方”的临床运用。
可见,张仲景当初的无奈之举,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医学遗产。可以这么说,在善于利用经方的人眼中,桂枝去芍药汤的价值,一点不比桂枝汤本方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