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逃避写作?这个方法可以破解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我和很多人一样,离开学校就绝少动笔写作,除非工作需要逼不得已。报名参加开智学堂「快写慢改训练营」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重拾写作的乐趣。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写作很难,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在开智「快写慢改训练营」的收获。
起点:文本细读
人人都说写作难,我们总会找各种理由来逃避写作,借口自己阅历太浅、没有思想,不能言之有物。
如何破解呢?写作的起点并不是写作,而是阅读。写作课的高阶模型——文本细读。
好作者也是好读者
好读者要有能察觉美、欣赏美的眼光。要去读经典书籍,读世人公认的经典好书,从中细品它到底不一样在哪里?
先成为好读者是成为好作者的起点。写作者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获得自己的技巧:在阅读中发现、欣赏,并对好作品进行逆向工程,破解它们好在何处。
——Steven Pinker 《风格的感觉》
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好读者,但多数时候,只要一听到经典,心里就会发怵。
习惯了快餐阅读,注意力,好奇心,容易被碎片信息占据,那些文字读起轻松,容易煽动情绪。但是读多了就味同嚼蜡,如同超市中的鲜亮的速食,看着鲜美诱人,尝到嘴里却是一口调料味道。
什么是经典?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给出了 14 条定义,其中第一条就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读物应该就像大厨煲得汤,不同秉性的食材同处一个空间,一齐酿制了美味浓郁的汤汁。
如果写作是场字词组合游戏,我们需要从日常五万字中选择三千字组合成文。这个组合有多少种?结果也许会令强大的计算机也难以负荷。
那么读经典,可以习得大师的文字组合,减少陈词滥调,增文气,承袭模因。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謦香泣」(杜甫.秋雨叹),即使隔着千年我们也能体会到杜甫感情的博大厚重。
「快写慢改训练营」将文本细读分为六个层面。在文章内,我们从字词、句法、篇章和意象角度,去探索一部作品。文本外,借助大师的经典文学评论,学习他们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最后输出自己的卡片,尝试模仿写出自己的感悟。
我如何文本细读?
熟悉内容再细读
刚开始读经典,没读几句,大脑就开始遛弯,不一会就想着:「我刚才看了啥?」。连读都恍恍惚惚,更何谈细读?
这个时候,不妨先粗读一遍,然后放下来,只要对内容有个大概就可以。当自己知道这个故事后,可以把那本书放在身边,只要一想到,随时拿出来翻到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做一个浅读。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留下更深的印象。不要强迫自己马上进入细读。
等作品读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会再次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一遍,这个时候需要对文本语义进行细致分析,发掘词句之间微妙的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组织等等。
找到自己喜欢的流派
经典太多,如何选择呢?
可以从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探寻他的阅读轨迹,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经典」。其中暗含一种逻辑,即你与所爱的作家的「文学品味」是相似的,通过探寻,能找到一类与其相似的作家。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会发现《红楼梦》和《金瓶梅》是张爱玲极其推崇的两部作品,甚至被她称为是自己「一切的泉源」。《诗经》也是张爱玲爱读的书,从她作品中的诸多引用就可以看出来。外国作家,张爱玲特别喜欢毛姆的作品。
找到你喜欢的作家,浸淫一段时间,模仿他/她的文笔不断练习。
这个假期,我重读《小王子》,书中反复出现「驯服」、「爱」、「责任」、「幸福」、「选择」、「孤独」、「占有」、「死亡」等主题。小王子的故事代入感强,轻易就把自己过去或当下的经历对应到情景中,从而产生内心共鸣。
面对焦虑,让自己安静下来,远离手机,读一些经典。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一根火柴,连接光明和温暖。
积累:卡片
文本细读的最后一步就是输出卡片,可以把文中好的片段、字句要及时摘抄出来,便于后续使用。
也可以记录阅读的灵感。好作品会与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唤醒自己过往经历里的细节和故事,或召回此前阅读其他作品时留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
这样的阅读会在作品的原意之上同时叠加出一层层的联想,共鸣也好,反驳也罢。我们需要及时记录这些片刻感受和思考,不然就会转瞬即逝。
相比于大笔记,百来字的卡片更容易启动,也更方便,随时调用手机、电脑的程序就可以输出。
做卡片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先开始做。
凡读过的书,觉得有参考价值的,便摘抄下来,卡片上列明书名及页数,隔段时间,便对卡片主题分类排列,日积月累,写卡片多至数万张,无异构成一种最完备而切于实用的百科全书。
——王云五
写卡片更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
用卡片来写作可以改变创意密度。传统的写作从头写到尾,我们面对的是整篇文章,密度极大,容易放弃。
而卡片式写作,由于每张卡片上的内容不多,我们更容易聚焦注意力。后期对卡片进行修改时,可运用远距联想能力,使文章更加丰富。
卡片降低了对写作的恐惧,那些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一旦动笔开始,真的没那么难。提醒自己,如果准备睡觉,就先写一张卡片。
快快写,慢慢改
快,一定要快启动
传统写作中,学校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写文章立意要高,罗列大纲,文字优美等等。光想这些就已经头大。还没开始就已经害怕。
这里有个反常识,你要让自己写作启动更快。丢掉这些条条框框束缚,立马动笔,记录下脑中涌现的文字。运用自主心智,寻找你的头脑中的意象,一鼓作气写成。
如何启动快写?
给自己一个固定不被打扰的时间,用意象启动。写作读书笔记时,从最反常识的点开始。比如之前阅读巴瑞特《情绪》时,我会问自己书中最大的反常识是什么?我最想和其他人分享知识点是什么?
「情绪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大脑创造,因人而异的!」,找到这个点,快写出来。读书笔记的组块构成,可以是「一张反常识卡+ 三张术语卡 + 一张人名卡 +一张行动卡」。
比如现在这篇写作课收获的文章,我启动时,想到疫情期间,写作带给自己的平静,犹如寻找光的人。联想到用「火」和「光」来启动
除此之外,主要注意的是,组块内容不要超过四个,信息量不能过于庞杂。
慢,一轮一轮修改文字
快写只是开始,当你完成第一轮写作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慢改你的文字。要像一名匠人,细细雕琢。
慢改,需要语言与认知的知识,双管俱下。
语言学告诉我们,在字词层面,要注意字词的搭配,多使用新异词汇、多用四字词等;句子的连接要有连贯之弧,用相同的主语形成主题链… … 刚开始练习,会发现自己的文字有一堆的毛病,不要着急,可以给自己罗列一张写作清单。
把课程知识中,印象最深的写作技法挑出十条最重要的,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你写作时自然就会规避这些问题了,这就是内隐了,然后再更换,久而久之,就可以掌握好的写作技能。
另一方面,认知科学家提醒我们,文字篇章的结构,要符合大脑的认知结构,让文字看起来不累。
平时写作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写作是对话」,要让读者感觉到你是和他交流,站在读者的角度,带他看世界,不是一个人唠唠叨叨。
如何与读者对话?
我们需要善于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用词简明、调动读者的感官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表现出你希望向读者展现某些东西的热情,就像饶有兴致地跟朋友聊天一样。
一起写,连接你我
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行动,在还没养成习惯之前,一旦碰到懒惰了任性了,就容易放弃,一放弃,就前功尽弃。
除此之外,刚开始写作,不知道自己的进步如何?我们也需要给自己一个积极反馈,不断提高技能。否则容易陷入写作的自嗨。
怎么办呢?要不,找一群人一起抱团吧。
快写慢改训练营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热爱写作的小小伙伴们,仍在阳老师的「快写慢改知识星球」练习,定期输出卡片和千字文。
生活如此多变,单纯地做一件事,很难。一群志趣相同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单纯的事,不难。持续做事不单单是意志力的体现,更可以提高可控感,增加信心。
只有写,才能让你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得到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