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何匠心描写三次闹元宵?
古人称夜为宵,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因元宵节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夜间放灯,故又称之为“灯节”或“灯夕”。据说吕后病逝后,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平了吕氏之乱。自此,汉文帝每年元宵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庆,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民俗活动突出了就是一个“闹”字。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较多进入小说家写作视野的岁时节日。我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中均可见元宵节身影,其中《红楼梦》中描写了三次“闹”元宵,每一次“闹”都是独具匠心的,成为烘托小说中“盛”与“衰”的重要时间表。曹雪芹没有直接写悲,而是寓悲于喜,把那些潜藏的悲剧埋伏在喜庆热闹的节日之后。我们不妨以红楼梦里的几次元宵节为例,来看看曹雪芹是如何在欢庆热闹的节日背后,伏下那些事后的悲剧。
《红楼梦》中第一次闹元宵。小说开篇,甄士隐命一个下人“霍启”带英莲看社火花灯。社火与花灯是古代元宵节两种最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又称“耍灶火”,是北方风俗,人们扮演各种角色在街头表演,常见有舞龙舞狮、彩船高跷、扭秧歌等等,热闹非常。但正因观看“社会花灯”,英莲走失,甄士隐夫妇痛失爱女。此次元宵节,无论对英莲抑或甄士隐夫妇,皆为命运的分水岭,因此也成为元宵节叙事中的第一个情节点。薛蟠打死冯渊正是源于英莲,贾雨村也因此案获得了向上爬的机会。在小说开篇即有如此不幸之事发生,使整部小说笼罩在悲凉气氛之下。(丽华心语)
《红楼梦》描写的第二次闹元宵。因为有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与元妃省亲,庆元宵节而非比寻常。将元妃省亲安排在元宵节,绝非偶然。原因,作者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元宵节为一元复始,此时春回大地,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消散,相对来说,元宵节少了春节庄重的仪式感,具有万众同乐的性质。元春之晋封及元妃省亲,对于贾府来说,是“天大的喜事”。这样的喜事,或许只有元宵节这样带有某种狂欢化,特性的节日才能与之相匹配,双倍的富贵风流,缤纷的花灯明艳,把这一天的热闹和繁华推向高潮。
元春看到“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灯火通明。对元春而言,仿佛踏入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提醒着她这可能是终身只有一次的团圆。
同时,元妃元宵节省亲的巨额花销,使原本已开始走下坡路的荣国府的经济雪上加霜,成了加速贾府衰败推手。
《红楼梦》描写的第三次闹元宵。描绘了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的种种娱乐活动,有摆家宴、行酒令、看戏听书、放烟火等等,为后人展现了贵族家中“闹元宵”的风俗画卷。(丽华心语)
吃元宵是在家里过元宵节的大事儿,放烟火则是一项奢侈的庆祝方式,到了明清时期,烟火技术逐渐成熟,逐渐成为节日的固定节目。《红楼梦》中的烟火是贡品,有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
家宴是庆祝的主场,而行酒令是其中重要的助兴方式。《红楼梦》中所行酒令,有赋诗、拇战、击鼓传梅、射覆、猜拳等。第五十四回中,凤姐提议行“春喜上眉梢”令。“春喜上眉梢”利用“梅”和“眉”的谐音,将“传梅”雅称作“喜上眉梢”。一人击鼓,众人传花,鼓声乍止之时,花在谁人之手,此人即作表演。这种游戏至今流传。除此之外,更有看戏、说书、弹曲等等娱乐活动。这次元宵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但这次参差不齐的团圆,也成为整个贾府最后的团圆。
这两回“闹”元宵的行乐图,是《红楼梦》中最为热闹繁华的正面描绘,也正是在贾府经济已经开始捉襟见肘的时候,浮华奢侈也难掩家中败相,透出由盛极衰的气象。在《红楼梦》中三次出现的元宵节,因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各有侧重,不但无重复之嫌,还因作者在情节设置中的匠心独运而各具特色。(丽华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