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心理健康需要健康的饮食和均衡的营养

近些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在我们的身边,每六个人中也许就有一个人在他们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抑郁,每15-20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人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抑郁发作。现在,抑郁症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正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我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以上,这个数字预计还会上升。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据估计,抑郁症很快可能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脏病。与抑郁相似,焦虑也像瘟疫一样在全世界蔓延。据信,全球约有2.75亿人患有焦虑症。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急剧增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呢?

虽然各路媒体正在努力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但是讨论的重点主要是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然而却忽视了精神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

肠脑轴与心理健康

肠脑轴是大脑和肠道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双向交流通道。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细胞所产生的信号分子沿着肠脑轴向大脑发送信息,影响我们的大脑功能、情绪和行为。当然,信号分子也以相反的方向传播,我们的精神和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肠道功能。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大脑实际上是从肠道发育而来的。地球上首次出现的生命体是单细胞生物,后来慢慢进化出多细胞有机体,在进化过程最先出现的器官不是大脑,而是“肠”。最早的神经系统是出现在水螅等腔肠动物的肠内,它们没有大脑,所有生命活动都是由肠子控制的。以腔肠动物为起点,最终进化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从进化历史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肠”是所有器官的起源,包括我们的大脑。

从一开始,肠道神经系统对所有的行为负责,包括接近或躲避其它动物的能力。这一功能最终由大脑边缘系统负责,这是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部分。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大脑从肠道神经系统那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最后,大脑负责一切与外部世界有关的事情,除了消化。大脑是由肠道神经系统进化而来的这一事实证明了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肠道微生物会产生一系列惊人的代谢物,包括:神经递质(比如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短链脂肪酸(包括丁酸和丙酸)、吲哚(从色氨酸衍生而来的化合物,具有促进焦虑的特性)、胆汁酸、胆碱代谢物、乳酸、维生素(包括生物素和维生素B12)等等,它们会向大脑发送信息,最终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

当肠道微生物产生这些代谢物后,它们最终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与大脑相互作用,来调节情绪和行为:

  • 微生物代谢物会激活起源于肠道并连接肠道和大脑的迷走神经纤维。

  • 微生物代谢物进入身体循环后,会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和循环在血液中的免疫细胞。

  • 微生物代谢物可以直接被吸收到血液中,并与包括大脑在内的其它器官相互作用。

许许多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许多精神健康疾病的病程。当肠道菌群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比如抗生素和超级加工食品,可能会产生异常的微生物信号,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等。

一些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被发现会破坏肠道菌群,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和心理健康不良的恶性循环。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会减少抗炎细菌的数量,比如约氏乳杆菌和拟杆菌S24-7,同时增加小鼠的菌群失调和焦虑样行为。乳酸杆菌可能会受到SSRI类药物的不利影响,这是由于它们细胞膜上存在生物胺转运体,使它们能够无意中吸收氟西汀,这是一种似乎对它们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比如氯氮平、奥氮平等,也可能通过减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同样,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也被发现可以通过改变5-羟色胺的可利用率,在小鼠中诱发焦虑和抑郁相关行为。

由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所吃的食物和营养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就不足为奇了。确实,营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就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营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就由肠脑轴所调节的。

早期营养影响心理健康

营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生命的早期就开始了,事实上,在出生前可能就开始了。胎儿的大脑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因为它极具可塑性,它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能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研究表明,父母的营养状况在塑造婴儿大脑发育和未来精神健康障碍的风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比如,父亲缺乏甲基供体营养素(比如胆碱、叶酸和甲硫氨酸等),会通过改变精子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加后代焦虑和抑郁行为的风险;孕妇孕前营养状况也有显著影响,叶酸和胆碱的缺乏会显著增加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相反,孕妇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摄入过量的叶酸,也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出生后,婴儿的大脑对营养输入仍然高度敏感。儿童生命的前1000天是优化营养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时间窗口期。母乳喂养通过在婴儿肠道中“播种”有益细菌并提供支持肠道和大脑发育的营养物质,减少儿童时期发生精神健康障碍的风险。婴儿时期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对认知发育产生表观遗传改变,并可能使婴儿在未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饮食和营养因素

在出生后和整个生命周期中,各种各样的饮食和营养因素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1、西式饮食与心理健康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认为,高脂高糖高度加工的西式饮食与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心理障碍有关。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不健康的食物。西式饮食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 它会导致一个促炎症的肠道菌群,从而导致肠脑轴功能障碍。

  • 它会导致一些促进最佳心理健康的营养物质的缺乏,包括omega-3脂肪酸和镁。

  • 它会增加肠道通透性,这与焦虑和抑郁有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西式饮食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加工食品的摄入与精神健康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

西式饮食的某些成分会破坏肠道菌群,进而通过肠脑轴影响心理健康。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酯80是许多加工食品中广泛使用的乳化剂,它们可以通过引发肠道炎症来增加焦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果聚糖、淀粉)会导致促炎症的肠道菌群,进而可能诱发脑部炎症。慢性压力会通过改变神经细胞膜上的omega-6/omega-3脂肪酸比例,从而加剧西式饮食对心理健康的有害影响,损害神经传递。

饮食炎症指数是衡量饮食的整体炎症潜力的指标,较高的饮食炎症指数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因此,在治疗心理健康问题时,食物不应是次要因素,而应放在治疗的最前沿

2、素食饮食与心理健康

素食饮食是一种拒绝动物性食物(包括肉、海鲜和蛋类)的饮食模式,虽然素食饮食似乎在短期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但是这种拒绝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有可能导致重要的营养物质的缺乏,包括铁、锌、胆碱、维生素D、维生素B12、维生素B6、omega-3脂肪酸等等。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

确实,一些研究将长期素食饮食与抑郁症状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些研究发现,素食饮食者比非素食饮食者有更高的抑郁评分,而营养缺乏就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其实,任何食物的排除都与抑郁风险的增加有关,素食与抑郁之间的联系可能只是抑郁症状与食物排除之间更广泛联系的一个特例。

更有趣的是,许多素食者发现,当他们的饮食中重新加入动物性食物时,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消失了,他们的情绪也稳定下来。因此,对于素食饮食者,应该注意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

3、血糖控制与心理健康

当大多数人想到精神疾病时,血糖管理可能不是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甚至是压根不会考虑的一件事。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糖代谢障碍是许多精神健康障碍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程度与抑郁风险呈正相关。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会通过增加肠道和脑部炎症,从而损害心理健康大脑中的胰岛素抵抗可能通过增加对多巴胺的清除来促进情绪障碍

一些抗抑郁药物治疗可能在短期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但是从长期来看会使其恶化,增加一个人患前驱糖尿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这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吃出健康的心理

饮食和营养是调节炎症、肠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相互作用的强有力的工具。虽然饮食和营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早在生命之初就开始了,但其实,改善饮食和维持心理健康甚至整体健康永远都不晚

维持心理健康需要健康的饮食和均衡的营养。为了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可以参照以下饮食建议:

  • 每天至少吃三到四份非淀粉类蔬菜,除非有肠道问题

  • 适量的淀粉类蔬菜,比如红薯,土豆、山药等

  • 多吃水果,直接吃而不是榨成汁

  • 适量的肉类、家禽、海鲜和蛋类,前提是对它们耐受

  • 适量的坚果和种子类

  • 如果耐受的话,吃一些轻度加工的全谷物和豆类 

  • 适当吃一些乳制品,如果可以耐受的话

这一饮食是比较全面的,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几乎所有营养,以帮助支持健康的大脑和平衡的心理健康。健康的饮食中添加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反式脂肪和过度加工的食品也很低,而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含量很高。长期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有助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助于改善已经存在的情绪障碍

当然,虽然饮食和营养对建立最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因素,比如睡眠、压力管理和锻炼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就健康的心理。

(0)

相关推荐

  • 营养精神病学是啥?食物与情绪间有多大关系?

    这是<肠道产业>第 640 篇文章 编者按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有的话就两顿".美食所带来的愉悦早已暗示了饮食与情绪之间的关联.然而,直到最近,精神病学才 ...

  • 应该如何保护肠道健康?肠道不健康,多是这4个原因导致的

    肠道有多重要? 在中国传统医学对此认识极为深刻--"肠道(即消化系统)为后天之本",说出的道理是: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必先拥有健康的肠道. 肠道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其重要性对 ...

  • 科普 | 菌群是如何影响你的睡眠、情绪以及压力水平的

    我们的肠道不仅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在肠道里安营扎寨的细菌还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睡眠,体重增加以及对某些食物的渴望等.这个系列研究相关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以及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肠道健康 ...

  • 焦虑抑郁凶猛,口腔菌/饮食/肠菌都是祸根?

    这是<肠道产业>第 690 篇文章 编者按 没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或许并非毫无依据.随着肠脑轴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组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那么 ...

  • 有一种东西,大家只要天天都吃,就能够很大程度地增进肠道的健康

    有一种东西,大家只要天天都吃,就能够很大程度地增进肠道的健康 Consumption of one day-to-day food is best for your gut health 大家要关注自 ...

  • 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微生物群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

    围产期营养是健康生长和长期发育轨迹的早期决定因素.关键发育时期的营养不良可以显著.持续地改变许多身体系统的发育过程,包括神经系统. 营养不良 是指热量.大量营养素或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过量或差异比例的改 ...

  • 体态科普:肠道里的益生菌

    本文作者:米图 录音:太子爷 编辑:田田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里就约有10万个微生物细胞,病毒.真菌.细菌这些微生物 ...

  • 金锋——爱护共生微生物,促进身心健康

    在2018年肠道微生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金锋研究员做了精彩报告. 金锋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就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与肠道微生物的联系,该团队调查了各种生理疾病患者共病的心理异 ...

  • Nature子刊 | 饮食与肠道菌群关系的最新综述!!

    以色列学者Eran Elinav等人于2018年9月27日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题目为<You ...

  • 藏于肠胃

    ​衰老和心脏病的 秘密就藏在肠胃 人体内部 外部生物的细胞数量 多达人类的细胞数量 的10倍 微生物栖息在我们 身体的内部和外部 特别是居住在: 肠道.消化道.生殖器. 口腔和鼻子等区域 大多数人认为 ...

  • 2021,吃出大脑健康,预防抑郁和痴呆

    [英国<每日电讯报>2021年01月02日文章]题:2021年如何通过饮食让大脑更健康. 作为人体最容易感到饥饿的器官,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在休息时却提供了20%至25%的卡路里.伴 ...

  • 杨瑞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可以帮助减肥吗? | 搜狐健康课·精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和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脂.高钠.高糖饮食与"快餐文化"的交织是现代人的时髦,国民营养观念的落后.知识的匮乏.健康意识的淡薄.为此,搜狐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