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臊子面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臊子面   

陕西 草坪  

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说起了美食臊子面,朋友说“我在你妈家吃过臊子面,王姨做的臊子面太好吃了”。

母亲已经去世四年了,至今大院的叔叔阿姨、同龄的朋友们还在怀念母亲,赞美母亲的善良仁慈、贤惠干练,也会念叨母亲做的臊子面。母亲是西府人,而臊子面又是西府著名的美食,可想母亲做的臊子面一定是很正宗的味道。母亲做臊子面的手艺,几十年前在我们大院就尽人皆知。此时,那岁月的回忆瞬间任性的向我倾诉,撇开了我矜持已久的思绪,键盘敲打流淌如山涧清泉,从心底一涌而出,忘情地亲吻那段的历史,温暖,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

父亲、母亲的热心好客、乐于助人也是出了名的。经常邀请自己的下属和徒弟们到家里做客,再做一锅热乎乎,油乎乎的臊子面,让一帮年轻人吃得心满意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猪肉是有定量的,每人一个月半斤。父亲就想办法,到当地关系好的村民家,分点他们自己饲养宰杀后的猪肉。星期天一帮小青年来到我家,父亲一边和小年轻的说着话,一边切着肉。说话间肉切好了,父亲将切好的肉丁,倒入锅中,加入生姜、大料、花椒、桂皮等,翻炒均匀后分别加热水、香醋、酱油,盖上锅盖焖至大约半个小时,香喷喷的肉臊子就出锅了。

母亲在擀面,那一刻,母亲是勤劳的更是温柔的;那一刻,母亲厚厚的嘴唇紧紧抿着不说一句话;平时挺得笔直的身子,微微前倾着,手里的擀面杖娴熟地一招一式将面一推一展,一团面在母亲的手里越擀越大,越擀越薄,擀好后就是犁面了。只见母亲迅速地一滑一划,一条条又细又长宽窄相同、薄厚均匀、仿佛机器压的面展现在大家面前。那帮小青年说“师傅犁面可以搬到教科书上了。”

下来炒素臊子,锅里倒入油,油微热加入胡萝卜丁翻炒,再依次加入木耳、豆腐、黄花菜翻炒,加五香粉香,最后加入盐炒匀后关火。最关键的是做臊子酸汤。锅里重新倒入油,油热以后加入葱姜沫爆香,然后加入稍微多一点的香醋进去。最后再加入开水,再加入几勺肉臊子和刚炒好的菜臊子,加入盐、味精搅拌均匀,这个酸辣酸辣、油汪汪的臊子面汤就做好了。小青年其欲逐逐地看着锅中面条翻滚着,急不可待地自己动手就捞起面条。母亲给他们一个个在碗里浇上刚做的酸汤,再撒上鸡蛋皮和韭菜,好了,开吃。父亲母亲看着年轻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在一旁微微地笑着。

每年的麦收季节,厂里从各车间抽出的工人坐上厂里的大卡车,就到附近的乡下支援农村夏收。我们来到只有几户人家的一个生产队,大家热情高涨地开始割麦子了。休息的时候,田间地头,大家讲故事,说说笑笑,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一会儿就到吃饭时间了。

山里的农民特别朴实,一大盆油乎乎的肉臊子,一大盆红彤彤的酸辣汤,一大盆白花花的面条,放在院子地当中,随便吃,平时哪能吃上这样正宗的臊子面,这时大家一涌而上,南方的小青年也饥不择食,拿起筷子就往自己的碗里抢面条,浇汤,那一盆肉臊子瞬间就见底了。大家大口大口地用筷子往嘴里塞饭,饭到了嘴里还没有经过细嚼就囫囵吞下肚去。我们队伍里最瘦也是最能干的小青年吃了八碗。

厂宣传队参加完地区文艺会演,就到农村和各个工厂巡回演出。宣传队到了农村,也许是山里平时文化生活活动少,宣传队的到来特别受欢迎。山里的农民特别淳朴,对宣传队招待特别好,招待饭臊子面特别好吃。肉臊子不限量,有的男演员一次吃了八碗,肚子撑得演出服快扣不上了。

……

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的传承,他们优良品质嫡传再现。我也爱做臊子面,尤其是西府臊子面,喜欢展示母亲的招牌绝活。做饭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且不等到香喷喷的臊子面出锅,只看那飘花菜的颜色:黄--鸡蛋片、黑--木耳、白--葱花、绿--香菜,就已经身心愉悦。

我曾经工作单位的老板主动要求上我家吃臊子面,我满足了老板的夙愿,没成想老板给员工到处说我做的臊子面好吃极了。没想到这广告效应给我扬了名,也给我带了“麻烦”,员工都要来我家吃臊子面,这下把我愁坏了,我家小锅小灶百十号员工这饭怎么做呀。后来我想到一个极好的办法,到公司职工灶亲手为员工做一顿地地道道的西府臊子面。

那天,上夜班的员工也来帮灶,大家一起择菜、洗菜、和面、切菜、切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我也一边忙一边说着臊子面的来历。传说臊子面有三千多年历史呢,做臊子面烹调臊子最为考究。关于臊子还有个传说故事,在西周时期,有一条恶龙兴风作孽,伤害百姓。一天,周武王正带兵巡查,碰巧遇见了这条恶龙大肆伤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队,举箭齐发,击毙恶龙。为了庆贺胜利,令军中伙夫抬来一口大锅,将切成小块的龙肉炒做,由于肉少兵多,只能给每人在碗里放少许臊子,结果使面条倍增美味,后来也成为文王时期的“国宴”。

如今农村红白喜事餐宴都少不了臊子面。它的特点可浓缩为九个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薄、筋、光”指面条,薄——指面条用手擀的很薄;筋——面条薄而不烂;光——面条光如游鱼;“煎、稀、汪”指配汤,煎——汤料温度很高;稀——每碗面汤多面少,面条只够吃一口,一般人要吃几碗,小伙可以吃到十多碗;汪——汤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汤的热气,即使数九寒天也不容易放凉。同时底菜和漂菜也很讲究,在菜色上分红(红萝卜)、黄(黄花)、白(豆腐)、金(鸡蛋片)、黑(木耳)、青(韭菜);“酸、辣、香”指调味之美。酸——用老陈醋使汤料突出酸;辣-用煎油泼辣子面,使其汤料辣里透鲜;香——臊子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一切准备就绪,就看我调酸汤了,随着炝锅“嚓”的响声,一股酸辣味道飘香四溢。大家说“我今天要吃四碗”,“我要咥八碗”,“小心撑死你”。哈哈哈……

开饭了,员工“呼呼”的吞咽声,一个一个满头大汗、红光满面,几口下去,满口丰饶。大家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都在夸我:今天的臊子面好吃!

此时我的心情借改古人的诗形容:

山暖以无梅可折,

河清犹有蟹堪持。

此羹赢得好声赞,

安得醉美沁心吃。

臊子面的故事,历史的脚印,时代的记忆,留有我们逝去的芳华,留有岁月的痕迹,留有人间的情怀。

往事不堪回首,母亲做的臊子面仿佛就浮现眼前……今天我就吃西府臊子面,这就做去!

草坪,有本名,曹少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咸阳市诗词学会、咸阳市作家协会、陕西散曲学会、咸阳市散曲研究会、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秦都作家协会理事,《检察文学》杂志编辑。出版《草坪园》诗集、文集、纪实文学书籍三部,多次荣获市、省级奖项。作品见于《今日头条》《百度网》《咸阳日报》《咸阳诗刊》《检察文学》《河南科技报》《长江诗歌》《中华散曲》等多家公众平台和省市级刊物。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滋水 · 散文】 刘春凤: 手擀面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6期︱ 审稿︱肖祎娟  编辑︱梁甫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

  • 家乡的榆面饸饹

    这次回老家,母亲特意给我制作了榆面饸饹.老家河北最具有特色的面食小吃就是榆面饸饹,小时候只要一听说吃榆面饸饹,口水立刻就会流出来. 榆面饸饹又称为河漏,是北方汉族的民间传统面食小吃,说起老家饸饹的渊源 ...

  • “年”题征文 || 李 敏:家乡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陕西千阳县燕伋小学   李敏 梁实秋先生说:过年须要在家乡才有味道.这话果真不假,在外工作谋生的人一旦到了岁尾年关的时候,总会在心中不由得涌出那浓浓的乡情,想起自己家乡的年.不管行程多么遥 ...

  • 一年卖出150000碗?这面让吃货着迷的原因究竟是啥

    "宝儿,今天我去吃面了.吃的啥面?想见你一面!"这是最近一段时间超流行的网络情话.但在吃货看来,情话甜不甜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到底吃的什么面! 想吃面?那还不简单!这不,有吃 ...

  • 因为一勺肉臊子恋上一碗面,太香了

    [做法] 1.锅中倒油,放入花椒小火炸出椒香,大概十秒的时间即可,千万不要炸糊会变苦. 2.放入三分肥七分瘦的肉馅小火炒香后加入量多些的姜末和蒜末翻炒. 3. 依次放入葱花.一勺郫县豆瓣酱.生抽.少许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最爱家乡臊子面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最爱家乡臊子面    陕西 吴利强  在陕西关中,流传着一句老话:"三天不吃面,门上打乱转,五天不吃面,见活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  周乐凯 南京路是天津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面宽阔.高楼林立,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光好似奇妙的幻境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隔代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隔代亲 河北 王友明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抚摸着我的头用亲昵的口吻说:"孙子孙子,奶奶的命根子."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爷爷的故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爷爷的故事 宁夏  罗万军 有时侯,我们怀念一个人,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为了炫耀吹嘘,而是为了念本,为了感恩,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龙多村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龙多村 重庆 文贵杰  一 "潘家湾的土,合坎院子的田,李家湾的豌豆.胡豆不需放油盐.&q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的天津缘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天津缘 天津  张曼君 我的籍贯是河北省丰润县,而我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天津人,和平区陕西路144号是我住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