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人格,安全感匮乏是根源
安全感匮乏的人,将产生四种病态的自我保护模式。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安全感仍然是每个人的首要需求。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包括质疑、嘲笑、谩骂、责备、攻击等等。但是对于性格敏感的人而言,外界的伤害似乎无处不在。他们对外界的刺激过分敏感,为了给自己营造一种安全感,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手段。由于他们对外界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行为,与现实相比有许多差距,所以我们把这类人称之为“病态人格”。就好像是他们生病了一样,用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来生活。总的来讲,病态人格保护自我的方式有四种。
怎样的自我保护属于“病态”?
能够称得上“病态”的自我保护方式,显然是与众不同的,跟大家都不一样的行为模式。有些自我保护方式显而易见,例如:女孩担心别人嘲笑、谩骂、伤害自己,以至于常年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没办法工作只能靠家里人照料。如果你鼓励她走出去,她会告诉你外面很危险,随时会有人伤害自己。这种情况,我们都知道这是典型的“病态”。还有一些不太容易发现的行为模式,其实也属于“病态”的,只不过大家顶多会说这个人的行为有些“古怪”。这些被认为“古怪”的行为模式,也可以看作病态的自我保护。
社恐人格属于常见的“病态”自我保护模式,他们因为害怕在社交中受伤害而远离社交。当然,想要详细解释社交恐惧还是比较复杂的。追溯到他们童年时期,由于父母对子女过度依赖、过度保护,不希望子女跟其他人来往,于是给子女灌输外人不可信的信念。可是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多么爱他们的子女,反而任凭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心情好就对孩子好一点,心情不好就任凭父母打骂。长此以往,孩子没有学习到社交能力,长大后对于社交就会感到恐惧。
四种病态的自我保护模式
第一种:过度需求爱
这一类人渴望得到他人的爱,但是他们自己却不爱任何人,他们只爱自己。之所以渴望获得他人的爱,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伤害我”。他们自己不懂什么是爱,只是单纯地想要避免伤害。正因为如此,他们可能会“爱上”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人。如果他们预判有些人会伤害自己,他们就会希望得到这些人的爱。这样的人可能习惯把“爱”这个字挂在嘴边,口头禅是“你爱我吗”“你不爱我了吗”。对爱的病态需求,其实就是过度的自我保护导致的。
第二种:过度顺从
这一类人通过无条件地顺从他人,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在他们的生存逻辑中,“如果我努力迎合他人的想法,压抑自己的需求,我就不会受到伤害。”在不得不接触他人的情况下,无论对方是什么性格、脾气,顺从型人格都要无条件迎合他人。最让顺从型人格为难的是,如果另外两个人发生分歧,他们不得不选边站的时候会十分的优柔寡断。他们总希望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不希望发生任何矛盾。他们认知中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只要自己不受伤害就会顺从他人。
第三种:过度的掌控欲
这一类人通过掌控他人的方式,让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他们凭借自己获得的实际权力、成就、所有物、尊崇和优越的智力来获得安全感。他们的生存信条就是:“如果所有人听命于我,我就不会受到伤害”。跟这样的人相处,他们会给你制定各种条条框框,目的就是让你完全受他们掌控。时间久了,你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和这样的人相处你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累。他们不会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威胁,他们会瞬间失去安全感。
第四种:过度退缩
同上文讲的社恐人格类似,过度退缩的人通过远离他人来让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这一类人的生存信条是:如果我后退,就不会有任何人可以伤害我。他们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视为威胁,并且简单地认为远离他人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自我。这一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吝啬,因为只有占有足够的财富才能够最大程度摆脱他人的影响。他们不仅对财富吝啬,对爱、对时间都很吝啬。他们不会去爱任何人,不愿意跟任何人建立长久的关系。他们不喜欢自己的时间被占用,如果有一秒时间不是自己支配的,他们就会感到紧张不安。
如何获得真实的安全感?
很显然,通过上述病态的自我保护方式,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想要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不仅要学会信任他人,还要让自己有足够应付危险的能力。一个小孩子应付危险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安全感低也很正常。可是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足够保护自己的能力,并且还可以学习更多保护自我的能力,不能够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采用病态的防御措施。病态的自我保护方式,不仅满足不了真正的需求,还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只有学会信任他人,学会合理地保护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总而言之,缺乏安全感的人始终把自己当成小孩了,不能够接纳自己已经成年的事实。只有学会信任他人,学会忘掉过去的不愉快经历,才能够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