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云教授谈“五脏六腑与皮肤病的关系”

在中医临床实践和教学中,始终强调中医的整体观,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四时的协调统一关系,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内在联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肝为牡脏,其色青……;心为牡脏,其色赤……;脾为牝脏,其色黄……;肺为牝脏,其色白……;肾为牝脏,其色黑”,在五色分属五脏的基础上,《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进一步指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说明了肌肤的色泽相合与五脏精气的旺盛、气血的充盈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小肠三焦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说明脏腑的功能与人体的面色、毛发、爪甲、皮肤、四肢、肌肉的健康有密切的联系。

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属筋肉、皮肤、五官,特别是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故有“头者,诸阳之会”之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这些论述充分说明经络将人体脏腑、筋脉、肌肉、皮肤紧密联系在一起。脏腑精气和气血通过经络与十二筋脉、十二皮部的联系、输送作用,使关节舒利、肌肉丰满、皮肤润泽。相反,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的失调必然会影响到人体肌肤、毛发、形体的协调美观。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肢体、五官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协调一致是健康的基础。皮肤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皮肤病不仅仅是皮毛之疾,而是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在皮肤上的反映,即“有诸内必形诸外”、“没有内患不得外乱”。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实践,按照中医的理论,我认为:皮肤病是五脏六腑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分别清浊,吸收营养,下输水液于膀胱。心主血脉,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心气旺盛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虚则面色㿠白,失去健康的面色,甚至出现青紫的病色。心主神志,若情志抑郁化火,或过食辛热、炙煿,使心火炽盛,则常导致口舌生疮、糜烂;或皮肤红斑成片,灼热而痒,心烦不宁。若心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常导致尿少、热赤,皮肤肿胀、水疱等。

皮肤疖肿、毛囊炎,急性湿疹、皮炎等急性化脓性、瘙痒性皮肤病多与心经火热有关。

2.肺与大肠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的宣发功能使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滋养周身的皮肤、毛发、肌肉。若肺气虚,或外邪入侵,由皮毛而犯肺,宣发不力,使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营养肌肤,则皮毛憔悴、枯槁。肺经起于胸中,上行过胸,开窍于鼻,若肺经热盛,常循经上扰,可致胸、面皮肤红斑、脱屑、灼痒。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或肺经风热常会影响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热毒无以排泄,走窜肌肤。

临床上,面部的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口周皮炎、皮肤疖肿等多与肺经的风热有关。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以及具有结节性损害的皮肤病等,多与肺失宣降、气机不畅、痰湿凝结有关。

3.脾与胃

脾主运化,脾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的正常受纳,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水湿的运化、排泄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旺健,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全身肌肤失去水谷精微的滋养,肌肤枯槁无泽、萎黄干燥;爪甲苍黄不荣;毛发干枯、脱落。若水湿运化不力,停留体内,内困脾脏,外淫肌肤,则皮肤肿满,糜烂渗出。若脾气虚,无力统血,则可见血不循经,游溢脉外的皮下紫癜。

湿疹、天疱疮、带状疱疹等水疱性、糜烂渗出性皮肤病多与脾虚湿盛相关,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病、色素性皮肤病以及鱼鳞病等干燥、瘙痒性皮肤病则多与脾虚运化不力的“藜藿之亏”,肌肤失于水谷精微的荣养有关。

皮肤紫癜、牙龈出血等血溢脉外之病常是脾虚脾不统血之故。

特别是皮科大夫,湿疹是最常见病,也最缠绵,除掌握脾胃的生理、病理外,更要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方药的应用。

4.肝与胆

肝主藏血,主疏泄,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胆为“中精”之府,主决断,参与人的精神活动。肝胆互为表里。对于肌肤、毛发来说,肝藏血的功能正常,肝调理疏泄气机的功能正常,对维持气血的顺畅运行,保证肌肤、筋脉得到充足的血液荣养是十分重要的。若肝藏血不足,则肌肤得不到阴血的滋养,常致肌肤甲错、粗糙,毛发枯槁、脱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导致气机紊乱,气血悖逆,则皮肤斑驳、无华;肝不藏血,血不荣筋,则使筋失所养,筋气外发,爪甲失荣。若气机郁滞,郁而化火,常致肝经热盛,肝风内动,常引起神志、情绪的变化,在皮肤则常引起皮肤急性泛发性的红斑、瘙痒等症。

临床上,凡急性、泛发性的皮炎、湿疹,或疱疹性疾病,多与肝经的风热或湿热有关;而色素性、肥厚性、结节性皮肤病如黄褐斑、扁平疣、甲营养不良等,又多与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肝不藏血、阴虚血燥致筋脉、肌肤失养有关。

5.肾与膀胱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膀胱州都之官,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可化气行水之功。肾主藏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精血互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因此,肾又称为“先天之本”。人从父母禀赋来的先天之精的多寡、性质,常常决定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发生、转归。肾精充盛,肾气就充实。否则,肾气亏虚,肾的功能活动低下,常常导致生长、发育的迟缓;或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在肌肤则出现皮肤暗黑不润,毛发细弱稀疏等。

许多具有遗传性质的皮肤病大多与肾精不足或禀赋不足有关。一般先天性、色素性、遗传性皮肤病常由于肾阴虚或肾阳虚所致,如雀斑、黄褐斑、色痣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亦多与肾精的亏损,肾阴、肾阳的虚衰有关。

虽然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但五脏中起更重要作用的是肾、脾二脏。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所在,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此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肾气盛”、“肾气实”而“齿更发长”、“而天癸至”、“精气泻溢”、“故有子”;由于“肾气平均”而“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发长极,身体盛壮”、“肌肉满壮”;由于“肾气衰”,而“发堕齿槁”、“面焦,发鬓颁白”、“天癸竭,地道不通”、“精少”、“形坏而无子”;“肾脏衰,形体皆极”。充分说明了肾气与毛发的茂盛、筋骨的健壮、牙齿的坚固、皮肤的润泽、形体的健美有密切关系。

脾主运化,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人的饮食水谷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之所以有生机、有活力,全赖脾胃的滋养和健运,脾胃的盛衰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故中医素有“阳明胃脉荣于面”的论述,脾气的盛衰对面部气血起着决定性作用。肾精秉承于父母,又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化生和滋养;脾运化水谷精微又需要肾中阳气的温煦,正如明代大医张景岳所说:“人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指出人的生命的孕育,身体的成长、发育、衰老,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

所以中医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脾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肾的生理功能对维持人的形体、五官和肌肤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持青春的活力而不衰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在临床实践中,特别重视对肾精、肾气的填补和对胃气的保护。

弘扬中医·传承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