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7,18)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字意双解:
最高明的存在(事物)是生存于其间的事物仿佛不知道“它”的存在,次高明的则会得到万物的亲近和赞誉,依次则是得畏惧、遭侮辱。如果诚信欠缺,随之不信任就产生了。悠哉的人多“讷”于言,事情成功后得利的民众则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与“讷”于言者没有关系)。
旁注: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无为而为、不存而存的一种理想状态,这一点对生活于世间的任何人而言都是值得追求的极高境界。但就本文来看,老子的确在侧重对为官的告诫及对“官”做了大致的层面划分:1、一任自然,与己无关却井然有序。2、克尽职守,事必躬亲得人民爱戴。3、人民恐慌畏惧。4、人民怨声载道。对于集合体的治理与个体的自我管理而言,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如果集合体与个体几乎合二为一成为统一系统了,则人们会觉得事事为个人而做已全然“无视”领导的存在了。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字意双解:
无视常规,仁义呈现;富有智慧,大伪呈现;近人纠争,孝慈凸显;国家无序,忠臣凸显。
旁注:
仁义、大伪、孝慈、忠臣是始终存在的,但在特定状态下这些品质变得更加高贵、更加值得我们去弘扬。这些品质并非是在大道废、智慧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时突然冒出来。世间万物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而相互联系很重要的一点使得它们之间有了或多或少的可比性;因为可比性的存在使得对立性的存在有了可能!
在我们讲黑白黄蓝时“黑白”可以做为比较、可以并列的颜色而已,但单独提到“黑白”时你我想到的则是“黑白分明”的对立颜色。记住:特定时期、特定状态、特定因素下原本平常的事物会因“特定”的存在而被夸大或缩小,辨证是表示动态的绝佳范本。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