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43,44)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字意双解:

天下最柔弱的自由“行走”于最坚硬的物体中;无形的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我从这里认识到“无为”比“有为”更具优势。自然而然教导,顺其自然的好处,普天之下少有能赶上它们的。

旁注:

人们常讲“以柔克刚”,为什么?无数“柔”的“积累”形成了“刚”,也就是“柔”是构成“刚”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要素。有无之辨也大略如此!不少人认为不言是无言、不为是无为,这是极其偏颇的。不言是指不需言,无为是指无需为。因为还有比“言”与“为”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既能自然而然又能顺其自然的“不言不语、无所事事”。

“不言”与“无为”不能一概而论,其背后的根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育人或做事,以尽最大可能调动事物(包括人)潜在的有利因素为主旨。否则将陷入不切实际的偏执中。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字意双解:

声名和生命,哪一样更应珍惜?生命和财富(偏重物质),哪一样价值更大?获取和丢失,哪一样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大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到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的人内心才不会受到“冷落”;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见(大的)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啊!

旁注:

“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这里面涉及到标准中的价值观问题。在某些人看来认为非常值得的事或物,在另外某些人看来可能会不以为然!(部分含义与45章近似)宇宙间的平衡非常难,而平衡的关键则是“度”的把握。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

人如何才能做到知足避辱?如何才能尽量避险?同样与“度”的把握有关。事实上有些“度”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从A到B(A——B)。对于象“段”此类的“度”无疑比象“点”此类的“度”要好把握的多!也就是“度”越精确,我们越容易发生错误,也越应注意才是。当一个人在“度”的把握上越优秀时,此人所取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