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仁意,拖懒,地蹦
皖北解词︱仁意,拖懒,地蹦
仁意
方言读音:rēn yi
简明释义:待人热情实诚。
旧时颍淮人夸赞一个人的品行,老实算一个,厚道算一个;“仁意”也算一个,而且是较高的评价。
老实厚道之人,性格上说,可能有些内向了。在某一个场景中,他就是那个在旁边咧着嘴傻笑的人。让他说,他会结结巴巴,说不出来。但“仁意”的人,不一般。他待人客气,热情,而且是那种能感觉得到出自内心的热情,真心实意的客气,而不是假装出来的客套。
熟人在路上碰面,“仁意”的人会拉着人家的手,嘘寒问暖,人老几辈都能问候个遍。如果碰面的地点离他家近些,他一定邀人家去他家作客,还会谦虚地说,不过就是“凉水变热水”。到得他家,一家子人都是热情招待:搬凳子,先要擦一擦灰尘;递茶水,总是双手递过。让人一下子掉进了“热情窝”。人都评价说,他这人就是“仁意”。
在颍淮人看来,“仁意”之人,首先得有一颗仁心。发乎于心,才能动之以情。因此,他们说的“仁意”,可能不是国人推崇的“仁义”。“仁义”也许过于宏大了,而“仁意”注重的是小事小情中流露出来的仁心之意。
拖懒
方言读音:tuó lán
简明释义:挖空心思找借口,不干活。
懒,懒惰,与勤劳相反。古往今来的颍淮人,都是勤勤恳恳地务农。他们的生活信条,讲究的就是一个勤,用双手才能托起饭碗;他们最瞧不上眼的,是那“拖懒”的人。
但孩子往往是懒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睡懒觉,太阳老高了,还贪恋被窝这样嗜睡的孩子。长辈呼之为“懒虫”,或者“懒王”。实在不像话,父母是要掀被子、打屁股的,从被窝里直接拽出来。同时,“懒虫”“懒王”地喊着。言语中,有教训性质的骂,更有浓浓的亲情怜爱。
其实,颍淮话的“拖懒”,基本上跟“懒虫”们无涉,而是指那种挖空心思找借口,少干活、慢干活、不干活的人。
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单位,总有那少数的人,干起活来拈轻怕重,惜力。人家都干得起劲,他瞅着空就找借口,不是去方便,就是喝口水,或者假装身体不舒服,而歇息一下。等到他歇息完毕,事情也叫别人做得差不多了。颍淮人说,这就是“拖懒”。可见,“拖懒”需要技巧,也需要眼光。老实巴交,死做死累的人,想不到,更做不来“拖懒”之事。
在颍淮人看来,“拖懒”本质上该归于投机取巧的范畴。虽算不上大奸大恶,却也从侧面折射着一个人的品行。以勤劳立世的颍淮人,对“拖懒”的人,从来都瞧不起。
地蹦
方言读音:dì běng
简明释义:步行。
百度百科中有个词条,叫“地蹦子”。它的解释说,这是一种双人的歌、舞、戏综合表演形式。一般在村落、地头,铺一张席即可表演。表演时多唱花鼓调,故又称“花鼓子”。流传于安康、商洛一带。
与此类似,颍淮一带也有个叫“地蹦”的方言。其意思,却与前述“地蹦子”大相径庭。所谓“地蹦”,原意就是步行。就读音来说,“蹦”字,则读三声。旧时颍淮农村,人多称为“地走”。后来,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渐次开进寻常百姓家,“地蹦”的人越来越少,“地蹦”之说却越来越普及了。
我疑心,“地蹦”之“蹦”,该是“绷”。人步行,路程远了,小腿肚子长时间用力,就会“绷紧”,而且还会有一种酸疼酸疼的感觉。当然,说“地蹦”,也许还有“丈量路程”的意思在。这些,我也是望文生义,未加考证的。曾经,颍淮地方的人对步行,还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坐11路车”。可惜没能流行开来。不知何故。
现如今,不论城乡,道路上“地蹦”的人已经极为罕见。不过,有意而为的则属例外。他们是晨练一族,图的就是锻炼。工业文明的滚滚洪流中,可能不久的将来,“地蹦”就被永远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