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都没有说透的奢摩他修止法门,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运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开始在大陆出版,《圆觉经略说》一书,就是最早在大陆出版的书籍之一,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神秘文化研究丛书”而出版的。
记得第一次看到《圆觉经略说》这本书,还不是在新华书店里,而是一位道友作为礼品送的,这位道友当时还问我是不是本地户口,如果是的话可以参加一个“南怀瑾禅学研究协会”,还可以请南怀瑾先生亲自批注修行的日记,只可惜由于户口问题,此事也就没了下文。
纵观《圆觉经略说》这本书,可以说这是对《圆觉经》讲解得最好的一本书了,完全是一个过来人的真知灼见,绝非某些自己没有多少修行,只会依书讲书的人可以相比。
如果仅从修证这个方面来看这部书,其重中之重无疑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种方便法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止、观、禅。
按理来说,经书中已经把这三种方便法门,讲得非常清楚了,南怀瑾先生对此也有详细的解释,但是仍有不少道友,对这三种方便法门不是很理解,甚至还有不少误解。
就有道友问道:“如果观想的时候,能够长时间观想一尊佛像,是不是就是止?那如何才能达到止的境界呢?”另有道友也问;“持咒的话,一个咒语至少也有几个字,观出入息的话,也有一呼一吸,如果要止的话,那又该止在哪里呢?又如何才能止在那个点上呢?”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其实,这些道友们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止、观、禅的含义,而是错误地理解了止、观、禅,然后就想让自己达到那个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境界,那当然就问题百出了。
至于如何才能正确理解止、观、禅的含义,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要把《圆觉经》的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结合起来看,因为在《圆觉经》的第七章中,虽然已经讲了什么是止、观、禅,但是不能只看第七章,而要把第八章中的单修止、观、禅和第十一章的具体修法融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止、观、禅的含义及具体的修法。
以修止为例,《圆觉经》第七章说: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在第八章中又说: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在第十一章中还说: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南怀瑾先生在《圆觉经略说》中,也对这三段内容分别作了详细讲解:
一,“悟净圆觉”,就是悟到了心就是净土,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圆满,反过来说,任何的起心动念,都是不清净的,都是对清净圆满的破坏,如果能够不起心动念,也就是澄清了身心客尘,就能领悟到能知能觉的那个觉识,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二,“唯取极静”,就是只求静,由静的力量也可以永断烦恼障,证得阿罗汉果。
三,如何先取至静呢?就是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头压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话,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对不起!没有方法。若还有方法,已经不是至静,还在闹中。如何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静!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说。
如果把这三段经文及南怀瑾先生的讲解结合起来,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止的关键就是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就能达到至静。
这就是连南怀瑾先生也不曾说透的地方,听到这话也许有人会不服气了,会说南老师怎么没有说透?在《圆觉经》中不是也说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吗?而且南老师对这一段经文也有详细的解释:
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我有一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诗曰: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诗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因为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知道妄想的那个“知”,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说白了,“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也就是不起思念、不起妄念,也就是止的意思,由止来达到至静。
南怀瑾先生的话,初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现实社会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坐在那里不起妄念?又有几个人能够不起思念?又有谁能够让妄念自己来又自己空掉?
那会不会是南怀瑾先生有所保守而没有完全说破呢?还是南怀瑾先生传授的这些方法都不对呢?还是我们没有领会他老人家的方法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凭着南怀瑾先生的修为,他是巴不得每一个人都能开悟,所以他才会写了这么多的书,还尽可能详细地讲了这么多的课。
那是不是我们都没有领会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呢?当然也不是的,就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息灭”这句话,就算一般人只看了经文也都能理解,不就是要人不起思念、不起妄念吗?
很多人,包括不少的读者网友,动不动就拿“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息灭”这句话来教训别人,却不知道教训别人的话人人都会说,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问题是,该如何才能做到不起妄念?如何才能做到让妄念自己空掉呢?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知道大家都注意到了没有?
就是南怀瑾先生的天赋非常的好,他能够在第一次读《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就很轻松地观想出了经书上“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的境界,这话可是在南怀瑾先生的书上,不止一次地讲过的,但我们一般人,恐怕读上一千遍,也难以观想出“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境界,对不对?
这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最艰难的第一步,对于南怀瑾先生来说,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达到了,我们大家都难以跨过的第一关,南怀瑾先生却早就过了,当然这是他的福报,我们也只有羡慕顶礼的份,但反过来说,如何从一个杂念纷飞的普通人,进入初步的止的境界,这个经验体会是南怀瑾先生所没有的,南怀瑾先生是依他自己的切身经验,讲的都是第二步以后的内容,如果希望从他的身上,得到第一步入门的方法,那恐怕真是“恰如觅兔角——了不可得。”
所以,最科学有效的第一步入门方法,就是先要知道在第六意识中,包含了我们日常想东想西的明了意识,以及藏得较深的独影意识,还有一个更深的带质意识。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心内背《心经》的方法,让独影意识发起作用,只要独影意识能够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中最浮在表面的明了意识,就肯定已经停止了作用。
明了意识不起作用,就是第一步的不起思念,也就是开始入静,至于如何才能不让明了意识发起作用,就是先把一篇《心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就用独影意识在自己心内自动的背诵《心经》。
如果能够在心内让独影意识自动的背诵《心经》,就可以明显产生以下五个体会:
一,感觉到这个声音是从自己身体内的心口部位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头部发出来的,如果能产生这个体会,就是“用心不用脑”的第一步。
二,如果能够由着独影意识一句一句地背下去,就能感觉到明了意识不动是什么体会了,也就是体会到明了意识不起思念。
三,只有平时将《心经》背得非常滚瓜烂熟,才能让独影意识很顺畅的自己背下去,否则中途就会产生涩滞,一产生涩滞,明了意识就会不由自主地来帮忙回忆,一旦明了意识来帮忙回忆了,则整个境界又被带回到日常生活的状态下了,明了意识又迫不及待地发起作用了。
四,如果独影意识背得很顺畅,明了意识也没有来帮忙,这就是来而不迎、去而不追。
五,独影意识在背诵经文时的感觉,跟自己平时背课文的感觉,是明显不一样的,也跟我们日常生活时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会产生怪怪的、怕怕的感觉,或者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是精神分裂。
这时候,可不要挣扎着回到现实中来,说老实话,如果被我看到了谁在独影意识背诵《心经》时挣扎着回到现实中来,我可要拿棕榈树叶的柄做成的鞭子来抽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一般的道友们所问的止,只是让思想停留在一个点上,也就是让念头只停留在一个念头上,而《圆觉经》中所说的止,则是不起心动念、不起思念、不起妄念。
如果我们让独影意识发起作用,就是让明了意识不起心动念、不起思念、不起妄念了,用独影意识来背了经文,明了意识也就不再产生杂念了,而且用独影意识背起《心经》来是很缓和、很有规律的,那就可以找到前念已过、后念未生的中间空隙了,如果能够进入这个空隙并停在这个空隙上,那就是连独影意识也不起作用了,从而就可以进入了一个空的初住的境界,这不就是很接近不起心动念、不起思念、不起妄念的止的境界了吗?
综上所述,就是如何在入门的时候,不让明了意识起心动念,也就是让明了意识不起思念、不起妄念,而只让独影意识只有背经文这一念,这就是最初入门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从杂念纷飞到只有一念,从只有一念再到不起思念、不起妄念,并不是“对不起!没有方法”,而是有非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
至于观和禅这两个方便法门如何理解,将在以后再跟大家分享,其方法也是跟止一样,是需要将《圆觉经》的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合在一起来理解。
从道生万物的理论,到心包天地的境界,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被质疑三千年的迷信,如今证实是超科学,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文化就是智慧!只要肯学,能在一念之间得到这三种体会
若你实修了好多年,还始终杂念不断,请补习这个理论和法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