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登州城有四大衙门,它们都在蓬莱的哪个位置? 2024-05-08 20:42:51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风云际会之下,地处胶东海隅的登州(府城驻地在蓬莱),一度成为“开阃”重地。所谓“开阃”,指的就是古代的封疆大吏在某地设置官府。按照一般的理解,至少要唐宋的节度使或者明清的总督巡抚,才够得上封疆大吏的标准。而在明末清初,以登州为驻地的封疆大吏,即“登莱巡抚”。根据史料的记载,“登莱巡抚”这一官职,设立于明天启年间,本意是为了与山海关、宁远方面东西呼应、海陆共进、抗击后金、恢复辽东。很显然,在清军入关之后,“登莱巡抚”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此,在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之后,顺治年间,清廷就下令裁撤此职。 登莱巡抚这个官职延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封疆大吏,总归要有个正式的办公场所。当时的巡抚官署设在登州城的哪个位置?笔者读史之初就有此疑问,曾尝试查询光绪版《登州府志》。然而从顺治到光绪,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登莱巡抚裁撤已久,府志对公署记载不详,一时之间没有找到答案。前段时间,笔者偶尔翻阅到顺治版的《登州府志》(顺治十七年,山东学政施闰章主持修撰),终于知道了登莱巡抚衙门的具体所在。不仅如此,在顺治版府志当中,对登州府城内其他重要官署也有详细介绍,如总兵署、府署、县署等。下面就根据府志的记载,为大家简要介绍登州府城这四大衙门的具体位置。1、县衙在这四大衙门当中,蓬莱县(登州府附郭县)署的位置最好辨认。因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即现在蓬莱市区钟楼东路路首的那片区域。对此,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为:“蓬莱县治,在府城钟楼迤东,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创。”明清两代,蓬莱县衙的门厅房屋设施时有增修,不过位置一直固定在此。 如今的钟楼路(分东西南北四条路)为蓬莱市区的中轴线,其实也是延续了古代的传统。以钟楼路上的十字路口为界,蓬莱县衙位于路口以东,而登州府署则靠近城西。两者分居城之东西,多少也可以避免时不时就遇见的尴尬。 2、府衙根据登州府城图的描绘,登州府署的占地规模要比蓬莱县衙大得多。因为知府衙门不光是知府一个人在里面办公,还有很多下官属吏,统称为“佐贰官”,如同知、通判、经历司、照磨所等。登州在唐宋元时期的级别为“州”,明洪武年间升级为“府”。府署即原来的州署,后来规模也时有增益。 对应现在蓬莱市区的地图,登州府署的位置大体在钟楼西路和府后路之间、西关路以东。实际上,“府后路”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在登州知府衙门之后而来的。3、总兵衙门(总镇府)明清时期,总兵为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镇台),二品的品级远远高于知府和知县。但在当时文武分治、以文御武的体系下,总兵的品级虽高,也不能号令知府、知县。驻扎登州之总兵,明末的正式称呼为“登莱总兵”,清代为“登州镇总兵”。后世有时都笼统称作“登州总兵”。清朝入关之初,官制有些混乱,顺治康熙时期,山东省内有临清镇、沂州镇、胶州镇、登州镇等多处总兵,时裁时设,时迁时复,令后人很有些摸不着头脑。本文姑且采用“登州总兵”这个称呼。不过从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来看,当时提到的总兵衙门,指的应该是明末登莱总兵的公署。 根据府志的记载,明末清初时登州的总兵衙门,就是原先的备倭都司府。“备倭都司府,在备倭城(水城)东北隅,……后改为都司,又改为总镇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蓬莱县志》当中,对登州镇总兵署的记载是:顺治十八年(1661)始设登州镇,由总兵统管,总兵署在蓬莱县城南门内西北。而在顺治版的府志当中,南门内西北的位置,标注的是“监军道署”。监军道是明代在地方设置的用来“监军”的机构。进入清代之后,监军道裁撤,这里成为“登州营”守将的办公地点。顺治末年,“登州营”升级为“登州镇”,推测可能是从此总兵衙门就搬到了原监军道署内。至于备倭都司府,相信去过蓬莱阁的朋友都有印象,现在作为旅游景点修葺一新,戚继光纪念馆同时也设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蓬莱县城和水城其实是两个单独的城郭,各有城墙城门。史料中一般称前者为“大城”,后者为“水城”,合称“登州城”。孔有德叛乱时期,明军收复登州时,也是先攻克大城,最后才打下水城。4、巡抚衙门(防院公署)前已言道,登莱巡抚设置的时间较晚。当时,蓬莱县衙、登州府衙和备倭都司府衙的位置都已固定。新设立的巡抚衙门,只能另寻他地。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最终相中了原登州卫的办公场所,将此改建为防院公署(巡抚衙门的书面称呼)。明初在各地设立大量卫所,有的卫所设在郊外乡野,有的卫所与府州县同城。而登州卫就与登州府同城,只不过两者互不统属,按照军籍和民籍,进行分别管理。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废弛,除了军户的职官依旧世袭之外,其他几乎形同虚设,基本丧失了明初的战斗力。巡抚虽然属于文官体系,但因为是皇帝钦差,可以节制辖区内的文武官吏,登州卫也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沦为清水衙门的登州卫指挥使司,将办公场所转给上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衙门(原登州卫指挥使司署)的位置,就在钟楼的西侧,地处蓬莱县衙和登州府衙中间。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就是蓬莱市区钟楼西路和钟楼北路交叉口附近。沧海桑田。这些数百年前的建筑,除备倭都司府(曾是登莱总兵衙门)修葺一新外,其他已难寻当年模样。不过,它们所在的位置,依然是今天蓬莱的核心地段。 赞 (0) 相关推荐 古代奇案故事:一觉醒来,枕边的老婆没了 乡宁县槐树村的轿夫杨世林早上睁开眼时,睡在身边的妻子杨范氏不知去向,杨世林没有在意,怀里揣了两个馍馍,直奔轿子铺. 杨世林晚上回到家中,依然冰锅冷灶,还是自己离家时的模样.杨世林暗想:妻子莫非回娘家了 ... 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军港,耗资5亿修复入选5A景区,就在山东 坐落在山东省烟台市丹崖山东麓的蓬莱阁,自古以"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故事起源地著称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quo ... 古代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都是谁?四人中有三人不是汉人 佛教自诞生后,大约于东汉汉明帝年间(公元57年-公元75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逐渐发展繁衍壮大,成为和我国古代道教.儒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它作为一个域外文化,进入汉地发展,首要 ... 中国四大美食之都 中国四大美食之都 联合国评选的8大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占4座城市. 1.成都,宽窄巷子里热辣滚烫的火锅.串串,锦里街头麻辣鲜香的钵钵鸡.冒菜,玉林路上的手撕兔......无辣不欢.辣中带麻. 2.顺德, ... 宇宙外面是什么的四大猜想,都有道理但都离谱,无法想象和理解 这段时间和朋友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宇宙外面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但是猜想却不少.每一种都看似有道理,可是又好像非常离谱.现在我好好整理和总结出来,希望大家看完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一下 ... 从姬发式到公主切,这款发型再度登上瘦脸榜,辛芷蕾都是它的粉丝 说到公主切,大家肯定会想到几年前流行的一个段子:渣男锡纸烫.渣女大波浪.绿茶公主切!公主切也是从那个时候火起来的,就连大明星辛芷蕾,也是这款发型的粉丝,并且以一款公主切成为2018年最流行的发型之一. ... 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最终都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四大美女",本来应该是"三大美女",可是硬拉个虚拟人物过来,凑成了"四大美女".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非常执迷于"四 ... 俗语“四大紧、四大松、四大嫩、四大蔫”,都指的是什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遗产.中国文化近年来备受推崇,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中国的汉字和文化,他们都被中国文化中的奇妙寓意所吸引,都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 三山五岳、四大道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都是哪些山? 答:简单解读 中国: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 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 河南:嵩山.山西:恒山 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 ... 一位深藏不露的上海股神告诉你:连“四大收盘语言”都不懂,趁早退市算了! 论股市的简单和复杂 股市学习的过程,一个从技术上变简单.另一个是从心态上简单.只有做到这两个简单,股市才能真正的变简单. 如果你把股市看得太复杂,那么股市就是复杂.如果你把股市看的简单一些,那么股市就 ... 娶老婆就娶这四大生肖,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老婆 娶老婆就娶这四大生肖,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老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风云际会之下,地处胶东海隅的登州(府城驻地在蓬莱),一度成为“开阃”重地。所谓“开阃”,指的就是古代的封疆大吏在某地设置官府。按照一般的理解,至少要唐宋的节度使或者明清的总督巡抚,才够得上封疆大吏的标准。而在明末清初,以登州为驻地的封疆大吏,即“登莱巡抚”。根据史料的记载,“登莱巡抚”这一官职,设立于明天启年间,本意是为了与山海关、宁远方面东西呼应、海陆共进、抗击后金、恢复辽东。很显然,在清军入关之后,“登莱巡抚”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此,在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之后,顺治年间,清廷就下令裁撤此职。 登莱巡抚这个官职延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封疆大吏,总归要有个正式的办公场所。当时的巡抚官署设在登州城的哪个位置?笔者读史之初就有此疑问,曾尝试查询光绪版《登州府志》。然而从顺治到光绪,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登莱巡抚裁撤已久,府志对公署记载不详,一时之间没有找到答案。前段时间,笔者偶尔翻阅到顺治版的《登州府志》(顺治十七年,山东学政施闰章主持修撰),终于知道了登莱巡抚衙门的具体所在。不仅如此,在顺治版府志当中,对登州府城内其他重要官署也有详细介绍,如总兵署、府署、县署等。下面就根据府志的记载,为大家简要介绍登州府城这四大衙门的具体位置。1、县衙在这四大衙门当中,蓬莱县(登州府附郭县)署的位置最好辨认。因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即现在蓬莱市区钟楼东路路首的那片区域。对此,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为:“蓬莱县治,在府城钟楼迤东,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创。”明清两代,蓬莱县衙的门厅房屋设施时有增修,不过位置一直固定在此。 如今的钟楼路(分东西南北四条路)为蓬莱市区的中轴线,其实也是延续了古代的传统。以钟楼路上的十字路口为界,蓬莱县衙位于路口以东,而登州府署则靠近城西。两者分居城之东西,多少也可以避免时不时就遇见的尴尬。 2、府衙根据登州府城图的描绘,登州府署的占地规模要比蓬莱县衙大得多。因为知府衙门不光是知府一个人在里面办公,还有很多下官属吏,统称为“佐贰官”,如同知、通判、经历司、照磨所等。登州在唐宋元时期的级别为“州”,明洪武年间升级为“府”。府署即原来的州署,后来规模也时有增益。 对应现在蓬莱市区的地图,登州府署的位置大体在钟楼西路和府后路之间、西关路以东。实际上,“府后路”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在登州知府衙门之后而来的。3、总兵衙门(总镇府)明清时期,总兵为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镇台),二品的品级远远高于知府和知县。但在当时文武分治、以文御武的体系下,总兵的品级虽高,也不能号令知府、知县。驻扎登州之总兵,明末的正式称呼为“登莱总兵”,清代为“登州镇总兵”。后世有时都笼统称作“登州总兵”。清朝入关之初,官制有些混乱,顺治康熙时期,山东省内有临清镇、沂州镇、胶州镇、登州镇等多处总兵,时裁时设,时迁时复,令后人很有些摸不着头脑。本文姑且采用“登州总兵”这个称呼。不过从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来看,当时提到的总兵衙门,指的应该是明末登莱总兵的公署。 根据府志的记载,明末清初时登州的总兵衙门,就是原先的备倭都司府。“备倭都司府,在备倭城(水城)东北隅,……后改为都司,又改为总镇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蓬莱县志》当中,对登州镇总兵署的记载是:顺治十八年(1661)始设登州镇,由总兵统管,总兵署在蓬莱县城南门内西北。而在顺治版的府志当中,南门内西北的位置,标注的是“监军道署”。监军道是明代在地方设置的用来“监军”的机构。进入清代之后,监军道裁撤,这里成为“登州营”守将的办公地点。顺治末年,“登州营”升级为“登州镇”,推测可能是从此总兵衙门就搬到了原监军道署内。至于备倭都司府,相信去过蓬莱阁的朋友都有印象,现在作为旅游景点修葺一新,戚继光纪念馆同时也设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蓬莱县城和水城其实是两个单独的城郭,各有城墙城门。史料中一般称前者为“大城”,后者为“水城”,合称“登州城”。孔有德叛乱时期,明军收复登州时,也是先攻克大城,最后才打下水城。4、巡抚衙门(防院公署)前已言道,登莱巡抚设置的时间较晚。当时,蓬莱县衙、登州府衙和备倭都司府衙的位置都已固定。新设立的巡抚衙门,只能另寻他地。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最终相中了原登州卫的办公场所,将此改建为防院公署(巡抚衙门的书面称呼)。明初在各地设立大量卫所,有的卫所设在郊外乡野,有的卫所与府州县同城。而登州卫就与登州府同城,只不过两者互不统属,按照军籍和民籍,进行分别管理。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废弛,除了军户的职官依旧世袭之外,其他几乎形同虚设,基本丧失了明初的战斗力。巡抚虽然属于文官体系,但因为是皇帝钦差,可以节制辖区内的文武官吏,登州卫也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沦为清水衙门的登州卫指挥使司,将办公场所转给上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衙门(原登州卫指挥使司署)的位置,就在钟楼的西侧,地处蓬莱县衙和登州府衙中间。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就是蓬莱市区钟楼西路和钟楼北路交叉口附近。沧海桑田。这些数百年前的建筑,除备倭都司府(曾是登莱总兵衙门)修葺一新外,其他已难寻当年模样。不过,它们所在的位置,依然是今天蓬莱的核心地段。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风云际会之下,地处胶东海隅的登州(府城驻地在蓬莱),一度成为“开阃”重地。所谓“开阃”,指的就是古代的封疆大吏在某地设置官府。按照一般的理解,至少要唐宋的节度使或者明清的总督巡抚,才够得上封疆大吏的标准。而在明末清初,以登州为驻地的封疆大吏,即“登莱巡抚”。根据史料的记载,“登莱巡抚”这一官职,设立于明天启年间,本意是为了与山海关、宁远方面东西呼应、海陆共进、抗击后金、恢复辽东。很显然,在清军入关之后,“登莱巡抚”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此,在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之后,顺治年间,清廷就下令裁撤此职。 登莱巡抚这个官职延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作为封疆大吏,总归要有个正式的办公场所。当时的巡抚官署设在登州城的哪个位置?笔者读史之初就有此疑问,曾尝试查询光绪版《登州府志》。然而从顺治到光绪,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登莱巡抚裁撤已久,府志对公署记载不详,一时之间没有找到答案。前段时间,笔者偶尔翻阅到顺治版的《登州府志》(顺治十七年,山东学政施闰章主持修撰),终于知道了登莱巡抚衙门的具体所在。不仅如此,在顺治版府志当中,对登州府城内其他重要官署也有详细介绍,如总兵署、府署、县署等。下面就根据府志的记载,为大家简要介绍登州府城这四大衙门的具体位置。1、县衙在这四大衙门当中,蓬莱县(登州府附郭县)署的位置最好辨认。因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即现在蓬莱市区钟楼东路路首的那片区域。对此,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为:“蓬莱县治,在府城钟楼迤东,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创。”明清两代,蓬莱县衙的门厅房屋设施时有增修,不过位置一直固定在此。 如今的钟楼路(分东西南北四条路)为蓬莱市区的中轴线,其实也是延续了古代的传统。以钟楼路上的十字路口为界,蓬莱县衙位于路口以东,而登州府署则靠近城西。两者分居城之东西,多少也可以避免时不时就遇见的尴尬。 2、府衙根据登州府城图的描绘,登州府署的占地规模要比蓬莱县衙大得多。因为知府衙门不光是知府一个人在里面办公,还有很多下官属吏,统称为“佐贰官”,如同知、通判、经历司、照磨所等。登州在唐宋元时期的级别为“州”,明洪武年间升级为“府”。府署即原来的州署,后来规模也时有增益。 对应现在蓬莱市区的地图,登州府署的位置大体在钟楼西路和府后路之间、西关路以东。实际上,“府后路”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在登州知府衙门之后而来的。3、总兵衙门(总镇府)明清时期,总兵为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镇台),二品的品级远远高于知府和知县。但在当时文武分治、以文御武的体系下,总兵的品级虽高,也不能号令知府、知县。驻扎登州之总兵,明末的正式称呼为“登莱总兵”,清代为“登州镇总兵”。后世有时都笼统称作“登州总兵”。清朝入关之初,官制有些混乱,顺治康熙时期,山东省内有临清镇、沂州镇、胶州镇、登州镇等多处总兵,时裁时设,时迁时复,令后人很有些摸不着头脑。本文姑且采用“登州总兵”这个称呼。不过从顺治版《登州府志》的记载来看,当时提到的总兵衙门,指的应该是明末登莱总兵的公署。 根据府志的记载,明末清初时登州的总兵衙门,就是原先的备倭都司府。“备倭都司府,在备倭城(水城)东北隅,……后改为都司,又改为总镇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蓬莱县志》当中,对登州镇总兵署的记载是:顺治十八年(1661)始设登州镇,由总兵统管,总兵署在蓬莱县城南门内西北。而在顺治版的府志当中,南门内西北的位置,标注的是“监军道署”。监军道是明代在地方设置的用来“监军”的机构。进入清代之后,监军道裁撤,这里成为“登州营”守将的办公地点。顺治末年,“登州营”升级为“登州镇”,推测可能是从此总兵衙门就搬到了原监军道署内。至于备倭都司府,相信去过蓬莱阁的朋友都有印象,现在作为旅游景点修葺一新,戚继光纪念馆同时也设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蓬莱县城和水城其实是两个单独的城郭,各有城墙城门。史料中一般称前者为“大城”,后者为“水城”,合称“登州城”。孔有德叛乱时期,明军收复登州时,也是先攻克大城,最后才打下水城。4、巡抚衙门(防院公署)前已言道,登莱巡抚设置的时间较晚。当时,蓬莱县衙、登州府衙和备倭都司府衙的位置都已固定。新设立的巡抚衙门,只能另寻他地。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最终相中了原登州卫的办公场所,将此改建为防院公署(巡抚衙门的书面称呼)。明初在各地设立大量卫所,有的卫所设在郊外乡野,有的卫所与府州县同城。而登州卫就与登州府同城,只不过两者互不统属,按照军籍和民籍,进行分别管理。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废弛,除了军户的职官依旧世袭之外,其他几乎形同虚设,基本丧失了明初的战斗力。巡抚虽然属于文官体系,但因为是皇帝钦差,可以节制辖区内的文武官吏,登州卫也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沦为清水衙门的登州卫指挥使司,将办公场所转给上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根据府志的记载,登莱巡抚衙门(原登州卫指挥使司署)的位置,就在钟楼的西侧,地处蓬莱县衙和登州府衙中间。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就是蓬莱市区钟楼西路和钟楼北路交叉口附近。沧海桑田。这些数百年前的建筑,除备倭都司府(曾是登莱总兵衙门)修葺一新外,其他已难寻当年模样。不过,它们所在的位置,依然是今天蓬莱的核心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