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渠水注》所涉博浪泽、官渡等考略

A4

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沈清亭,古地名,在中牟县北部。但具体不详。

博浪泽,在今中牟县北。《水经注》卷二二《渠水》:“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历博浪泽。”[1]

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县城东关有古博浪沙碑,但系清代遗存;碑高1.90米,宽0.80米。清康熙二年(1663年)阳武知县谢色京立.碑额篆书“张子房击秦处”,碑中书“古博浪沙”四字,以纪念公元前218年张良遣力士狙击秦始皇之事[2]。而按上述郦注“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处在博浪泽(今中牟县北)”;故本文姑从郦氏所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良为韩报仇……以金椎击秦始皇处在博浪泽(非博浪沙)。

又北分为二水,枝津东注役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又北分为二水,枝津东注役水。

“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熊会贞认为清水应是新郑小清河。(会贞按:今小清河自新郑县东北流,至中牟县西。《一统志》谓入丈八沟,据此注则入八丈沟者[3])

渠水又左迳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迳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基并存。

阳武县故城,秦置,属三川郡。治今河南原阳县县城东南14公里黄河河床处(约郭庄村)[4]。西汉属河南郡。西晋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汴水南一里(今河南中牟县西北)[5]

中牟台, 一名官渡台。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水经·渠水注》:渠水“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径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寰宇记》卷2中牟县:“中牟台在县北十二里。一名官渡台,又名曹公台。故基在河南,是为官渡城。即曹公与袁绍相持处。”[6]

图片摘自网络

渠水又东迳田丰祠北。袁本初惭不纳其言,害之。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

田丰祠,杨守敬推析在中牟县东北。(守敬按:祠当在今中牟县东北。[7])

又东,役水注之。水出苑陵县西,隟侯亭东,世谓此亭为却城,非也,盖隟、却声相近耳。中平陂,世名之泥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经》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东北流迳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迳焦城东,阳邱亭西,世谓之焦沟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俗谓之驿城,非也。役水自阳邱亭东流,迳山氏城北,为高榆渊。《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者了。又东北为酢沟,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泥沟水出焉。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津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

隟侯亭,杨守敬认为“隟侯亭”应校正为“璅侯亭”;suǒ”古同“琐”。”按此亦即春秋郑琐邑。在今河南新郑市北。《续汉书·郡国志》河南菀陵县:“有琐侯亭。”[8]

苑陵县故城,详前。

焦城,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南。《水经·渠水注》:役水“东北流径焦城东、阳邱亭西,世谓之焦沟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9]杨守敬认为在中牟县焦城寺一带。((焦)城在今中牟县西南五十里,今有焦城寺[10]

阳邱亭,杨守敬认为在新郑东北一带。(守敬按:亭在今新郑县东北。[11]

山氏城,战国初郑地。公元前354年秦公孙壮伐郑时所筑。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四十四里。[12]

高榆渊,又称榆渊,在今尉氏县西北。《水经注》卷二二《渠水》云:“役水自阳邱亭东流,迳山氏城北,为高榆渊。”熊会贞疏云:“《书钞》引阚驷《十三州志》,山民(氏)城北为榆渊。”[13]

八丈沟,熊会贞认为八丈沟应校正为“丈八沟”。(会贞按:《名胜志》引《东京赋.注》以丈八沟为九沟之一,盖俗传误倒。)

沈城,熊会贞认为沈城即之前的沈清亭。(会贞按:沈城即前沈清亭也[14])

役水,在今河南新郑市、中牟县境。《山海经·中山经》:役山“役水出焉,北注于河”。《水经·渠水注》:役水“出苑陵县西隟侯亭东……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清一统志·开封府一》:古役水“在新郑县北,流经中牟县南。今湮”。[15]


[1]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253页。

[3]《水经注疏》,第1883页

[4]《原阳县建制沿革》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7]《水经注疏》,第1884页。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0]《水经注疏》,第1884页。

[11]《水经注疏》,第1884页。

[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3]张文华著,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11,第56页

[14]《水经注疏》,第1885页。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开封府[二] 古蹟故东京城[今府城故基五代梁建东都後唐罢晋复曰东京宋因之赵德麟侯鲭録开封旧城即汴州城唐建中二年节度使李勉重筑宋初号曰阙城亦曰寰城周显德三年诏别筑新城号曰外城亦曰罗城皆韩通 ...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联通水系(图)

    隋朝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隋朝大运河 ...

  • 城市冷知识5: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市冷知识40条,你了解多少条?

    郑州简称郑,是河南省的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全市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辖6个区.1个县.5个县级市.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郑州被称为&q ...

  • 河南省的区划调整,17个地级市之一,郑州市为何有15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找那个,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河南省的洛阳市.漯河市.南阳市.新乡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河南省会郑州市.郑州市目前下辖了9个区.5个县级市和1个县,总计15个区县,人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启封县故城等考略

    A8 渠水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亭县也.役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泥沟水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 ...

  • 《水经.渠水注》所涉大梁城等考略(修订稿)

    A5 又东迳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曹公垒(曹太祖垒),按前文应在中牟台(官渡台)南.当地学者称今中牟官渡古战场旅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中牟地域等考略

    A3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 ...

  • 《水经.渠水注》所涉京县、管邑、黄渊等考略

    A2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 不家沟水,简称不家水.俗称管水.隋以后称郑水. ...

  • 《水经.渠水注》所涉鸿沟、荥泽、圃田泽等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 ...

  • 《水经注》里的鸿沟---《水经.渠水注》考略

    A1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漯河市、临泉县等地域考略

    A6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㶏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沈丘县、太和县等地域考略

    A5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商水县、项城市等地域考略

    A4 颍水又东,㶏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㶏水,即今河南商水县南沙河,为颍水支流.[1] 博阳县故城(乐嘉城),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商水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