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山西之忻州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积淀生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血脉相承的华夏之根

到感天动地的黄河之魂

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

到无与伦比的古建宝库

从忠义仁勇的关公故里

到汇通天下的晋商家园

从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

到血火浇铸的抗战风骨

……

山西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世间罕有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介绍忻州。

忻州市

山西省地级市

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

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

南抵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

忻州市下辖1个市辖区(忻州),1个县级市(原平),12个县(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另设有1个风景区(五台山)。

这里有

佛教圣地:五台山

中国古建第一国宝:佛光寺

中国现存最早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

华美的金代彩塑:洪福寺

金代彩塑、壁画:岩山寺

极具元人味的元代彩塑:广济寺

明代彩塑、壁画:公主寺

唐代石窟:静居寺石窟

晋北奇观:宁武悬棺

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

一鸡鸣三省之地:老牛湾

……

五台县

(点击图片查看)

佛光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唐至清

地址:五台县城东北25公里的佛光新村

寺内保存唐代墓塔4座、经幢2座及唐、金彩塑等珍贵文物。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建。现存建筑有北魏遗物祖师塔,依山而建的唐代建筑东大殿,前院的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建筑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皆为明清所建。

大殿抱框及板门背面保存有唐咸通七年、咸通八年、乾符五年、天十八年、同光三年等游人墨书题记。四椽下留有唐人墨书题记“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大殿檐头不加飞椽,无飞檐翘起之感,平直古朴,殿顶举折较平缓。金代建筑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山门内前庭院北侧。殿宇坐北朝南,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重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式屋顶。殿顶仰覆板瓦铺盖。正脊翘起显著,鸱吻卷尾剑把式,脊刹为黄绿釉琉璃制品,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建于北魏。

(点击图片查看)

南禅寺大殿(第一批国保)

时代:唐

地址: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

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据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时重修法显等谨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证。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大殿为唐代原构,殿内坛上满布唐代彩塑。主像释迦,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弟子、菩萨、天王、仰望童子(被盗)及撩蛮、佛霖等共计17尊塑像,分列两侧,面容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虽经后代装修,依然保存了唐塑风貌,为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广济寺 (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五台县城内西大街北侧

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间,明清两代局部予以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为元代原作。正中佛坛为一佛二菩萨,扇面墙背塑三大士坐骑兽一字形布列;两山砌长形砖台,分塑十八罗汉。殿前有唐代八角形石经幢一座,高约4米,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殿前筑月台,前檐当心间和两次间皆装隔扇,后檐当心间辟板门一道。檐柱柱头作覆盆卷刹,柱身侧角生起显著,屋顶举折平缓。檐下斗简洁疏朗,柱头斗四铺作出假昂。殿内使用减柱造,前槽不设柱子,后槽仅用两根粗大的金柱,殿内空间宽敞。梁架彻上露明造,制作较为规整。殿内梁架、斗、驼峰与柱网配置依然保存着典型的元代手法。

尊胜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民国

地址:五台县城东北茹村乡龙王堂村东

西域尊者往东来,却被文殊化引开;东土若无尊胜咒,众生难以脱尘埃。据记载,始创时称“翠山院”。唐仪凤元年(676年),改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予以重建,称“真容禅院”。明万历年间改名尊胜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期遗物。

延庆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

始建年代不详,前后两进院落,院内中轴线上现存二门、大佛殿、东西配殿。大佛殿为金代遗构,余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寺前经幢一座,高7米,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尊胜陀罗尼经。

胡家庄花塔

时代:金

地址:五台县陈家庄乡胡家庄村南

两座花塔相距约16米,为金代(1115-1234)建造。造型基本一致,均为砖混结构。

五台山建筑群

显通寺(第二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北侧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所建的早期寺宇。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随后寺僧分裂,塔院寺与菩萨顶分庭独立,自成格局,显通寺仅留中心部分,东向另辟山门,清代又予重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七进殿宇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依次分布,左右两侧厢房、配殿、僧舍、厩库、禅堂、方丈院等殿宇楼阁共400余间。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全寺主体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重建,面宽七间(实则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佛坛上主佛三尊并列,山墙下为十八罗汉,与殿宇为同期遗物。

无量殿即七处九会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砖结构建筑,上下两层组成。面宽明七间暗三间,进深四间,高20.3米,砖券重檐歇山顶。殿宇正面每层设七个门洞,上嵌砖雕匾额,外檐砖瓦雕斗花卉,内雕藻井悬空,是中国砖石建筑的优秀作品。殿内供无量寿佛,存八角十三层木质古塔,高约10米。

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青铜铸造,三间见方,高8米,重檐歇山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工精,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以铜铸勾勒而成。殿内布满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左右两侧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造的青铜塔两座,高8米,八面十三级,满铸佛像,极为精致。

碧山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

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寺创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间改名碧山寺。宣统二年(1910年),乘参、恒修两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广济十方僧人食宿,又称“广济茅蓬”。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间,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后依次为毗卢殿(雷音殿)、戒坛殿,东西配殿、厢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弥勒佛,背后塑护法神韦驮,两侧塑四大天王。毗卢殿正中供毗卢佛,两侧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戒坛殿为前院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青石砌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戒坛,为僧侣受戒之地,戒坛基座为早期遗物。坛上塑释迦佛,佛前又置玉佛一躯,结跏跌坐,高约1.5米,系民国18年(1929年)江西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供奉于此寺,雕工细致,姿态庄严。殿两侧为脱纱十八罗汉像,塑制精美,神情各异。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藏经阁上下两层,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塑观音像一尊。

塔院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隅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饰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

菩萨顶(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灵鸳峰上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称为真容院。唐时僧人法云重修殿堂,并塑文殊像。宋景德年间,真宗敕五台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曾予改建,称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清康熙年间,寺内改住喇嘛,遂成黄庙。清代菩萨顶香火鼎盛,康熙、乾隆朝台时多宿于此,书匣碑刻遗存丰富。

寺分前后两部,前部居高,并列三院,中院为主体,建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山门前有四柱七楼三门的木牌楼,楼下设一百零八级石阶至山脚下,逐级而上。东西院为僧舍禅堂。后院地势较低,有后殿一座,余皆为僧舍,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有殿宇21座,禅房90间,建筑皆为清代遗构。寺内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蓝三彩琉璃瓦布顶,前檐置重檐抱厦。文殊殿亦为三开间殿宇,单檐四阿顶,四面出廊,均围以石栏杆。木牌楼立于山门之前,四柱三门七楼,上下三层,斗拱重叠,黄绿琉璃瓦相映。寺内还保存有钟、鼓楼各1座,石碑8通。

圆照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北处

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修,宣德年间(1426-1435年)再行修建,清代曾予补葺。寺坐北朝南,一进三院,中轴线上依次布列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都纲殿,山门三间,掖门两道,称为五朝门,为五台山诸寺庙中独特布局。寺内主体建筑为明代遗物。毗卢殿最大,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无斗,彩饰贴金。殿宇梁架规整,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帝释天、大梵天和护法金刚等塑像。寺内明建喇嘛塔,位于寺后塔院,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敕命修建。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高约17米,藏式风格。塔基正方形,中间主塔高耸,四角各建一小塔,形成五塔共峙。

南山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至民国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南2公里山腰间

南山寺为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处合称。寺始建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明称大万圣佑国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扩建,称极乐寺,民国年间,东北姜福忱等人进行改建,总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明至民国年间遗构。

寺址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共有院落18处,亭台楼阁、殿堂房屋300余间,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山门下筑石阶108级,门前影壁砖雕细致,门上钟楼建造精巧,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整个寺院共由七层三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寺左侧四合院内,大雄宝殿位居正中,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殿内塑释迦及二弟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分置其前,雕刻工艺尤精。两侧分列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佳品。墙壁上满绘佛传故事,是明代原作。中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寺内存有慈禧所书“真如自在”石刻一方。

罗睺寺(第七批国保)(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南侧

喇嘛庙,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初创于唐,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屡加修葺。相传唐时名为“落佛寺”,清时改为“罗寺”。寺内主体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藏经阁,东西两侧配置有厢房、配殿、廊屋、禅院,呈一进院落分布。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塑有四大天王,色彩与造型均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制。大佛殿,面宽五间,庑殿顶。殿内奉有三世佛及八大供养菩萨,亦按《度量经》中形制塑造。文殊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塑有文殊像,卧于莲台上。藏经阁,面宽五间,重檐硬山顶。寺内还有一座藏式砖塔,位于寺内东南角,高约3米有余。

殊像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杨林街西南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故名。据载,寺始建于唐,元延年间重建,后焚毁,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现存建筑、塑像皆为明代遗物。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50余间。山门、天王殿为前哨,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左右分列钟楼、鼓楼。文殊阁是五台山中心区内规模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斗七踩三昂,殿顶素面筒板瓦覆之,三彩琉璃剪边。殿内佛坛宽大,文殊菩萨驾狮立于坛上,高9.3米,像塑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像背面塑有药师、释迦、弥陀三世佛像,东、西、北三壁悬塑五百罗汉,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亦为明代所塑。

龙泉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民国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

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

寺院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

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影壁,影壁八字形。

金阁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西北15公里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唐大历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诏高僧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饰佛阁为金阁,故名金阁寺。五代后几经重修,虽基址末变,但建筑风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国年间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间。寺内建筑布局分两进院落,前院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左右分为钟鼓二楼,院之正中为观音阁,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阁内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观音铜像一躯,后人于铜像之上覆盖泥皮一层,将铜像隐于泥层之中。观音像西南隅,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

定襄县

(点击图片查看)

洪福寺(第五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

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康熙四十七年碑载:“宋宣和、金天会年间,此院已称古院”现存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东西配殿为清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建在高7米的土台上,寺域由周长400米的堡墙环护。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总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柱础石为方形,上无雕饰,檐下斗除柱头斗外,补间斗每间一朵,华两侧皆出斜,是典型金代形制。柱头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外拽计心,里拽偷心。当心间、两次间为格扇,稍间为直棂窗。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三椽前后对乳用四柱,三椽后端置于内柱柱头大斗之内,前端插入内柱,与下平后尾的搭牵相交。三椽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合沓、叉手、脊,用材较大,砍削规整,保留了金代建筑规制。殿顶皆为筒板布瓦覆盖,琉璃脊兽保存完整。殿内佛坛上塑有9尊塑像,为明代作品。大雄宝殿左侧有东配殿,面宽五间,悬山顶。殿内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均保存完整,与配殿同为清代作品。

定襄关王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定襄县城北关的定襄二中

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均有修葺,现仅存无梁殿。

无梁殿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明间稍宽,平柱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是一座外观似庑殿,但顶部特征为歇山顶琉璃脊饰的建筑。梁架彻上露明造,斗结构形制多达八种。关王庙为我国北方现存较早的武庙之一,无梁殿的奇特建筑结构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阎家大院(第七批国保)

时代:民国

地址: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

阎锡山(1883-1960年)的住所。大院始建于1913年,停工于1937年,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西花园等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约23148平方米。建筑围绕阎氏老宅逐步扩展而成。规模最大的东花园,由东西并排三座一进院落组成,斗拱飞檐,是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都督府为东西一进二院,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硬山卷棚顶,配以砖拱门券,顶部仿西式山花,且嵌饰有异国情调的钟表绶带等雕饰图案。其余建筑亦均按北方民宅的传统营造格局。

白村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定襄县受录乡白村村西约1公里处

遗址坐落在滹沱河东岸台地上。地面暴露陶器有罐、盆、、三足瓮、细瓮。陶质有夹砂、泥质以灰陶居多,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篮纹等。遗物中石器较多,有石球、斧、凿、三棱尖状器等,以石球居多。石器大部为刃部磨光,二次加工较粗糙。遗址现保存较好,未发掘。

白佛堂(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定襄县河边镇继成村五仙山巅

始建于宋代,元代兵焚,现存寺庙为明清所建。主要建筑有正殿(石殿)、东西配殿、关帝庙、钟楼等。

正殿,又名石殿,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坐北朝南,开凿于千仞绝壁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整个殿宇全部为石雕仿木结构,所有飞檐斗、滴水脊兽均利用崖岩雕凿而成。殿内中央镌造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弯窿式的殿壁上,以殿顶为核心,分层雕出大小不等的佛像104尊。整个石殿、石柱、石佛连成一体,浑然天成。

西社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东500米处

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遗迹有半地穴白灰房址、陶窑及同时期墓葬等。采集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残片。遗址北部为墓葬区,葬式有多人合葬和单体葬。遗址东部因河水冲涮破坏严重。

留晖洪福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定襄县南王乡留晖村

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四角亭(攒尖阁)等。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

繁峙县

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第七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忻州市繁峙县滹源大街与鼓楼巷交叉口北50米

寺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赐名正觉禅院,明代时属于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寺院原址位于滹沱河南岸旧城西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将正觉寺迁到现址。寺内仅存大雄宝殿,主体结构应为金代遗物。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建筑面积 243平方米。前檐设斗栱,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重栱计心造,琴面昂,昂状耍头,衬方头出做蚂蚱头状,横栱抹斜,扶壁泥道重栱。补间铺作及转角铺作均用斜栱;里转五铺作出双杪,单栱计心造。室内构架采用减柱和移柱造做法,金柱上承托通檐大内额,内额两端置于两山面斗栱之上,前檐乳 后尾斜插入额枋上蜀柱,四椽与大内额上蜀柱垂直相交,下平槫下吊垂莲柱,角部用抹角梁,叉手与丁华抹颏相交直抵脊槫。殿内保存有明代绘制的壁画,共计 120平方米。

秘密寺(第六批国保)没意思

时代:清

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

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远近闻名的禅宗道场,金代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称秘魔岩。主体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经阁遗址。寺东1公里处有中庵,原有建筑已毁,石壁上现存雕像17尊,从中庵向东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负盛名的龙洞。

公主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

据记载,寺建于北魏,为北魏文成帝第四女诚信公主所建,故名公主寺。明弘治十六年(1505年)落架重修,清代、民国期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过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伽蓝殿、马王殿、财神殿、二郎殿,寺院东南隅有奶奶庙、戏台,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无斗,梁架结构简洁,用材规整。在脊檩下有题记:“明弘治十六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修葺”。殿内四壁存有内容为佛传故事的壁画,共233.6平方米。殿内佛坛上塑有三世佛及侍者像5尊,与壁画均属明代作品。另一座明代建筑过殿,亦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奉释迦佛,背面为观世音菩萨,左右两侧为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两山墙塑有悬塑,与殿同期,为明弘治十六年(1505年)作品。

三圣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繁峙县东35公里砂河镇西沿口村北

始建年代无考,可考之建年为元代,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势较高,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与禅堂。西侧为清建五谷神庙和奶奶庙。

大雄宝殿(即三圣殿)为寺内主体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翼角起翘圆和。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计心造,补间出45度斜及斜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椽通达前后檐外。殿内有塑像14尊,其中6尊为元代所塑,8尊为明代所塑。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明清作品。寺内还保存元代石狮和唐代石雕小狮子各1只。

(点击图片查看)

岩山寺(第二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五台山北麓天岩村

原名灵岩院。据寺内碑刻记载,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延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屡有补葺。现存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余皆为明清遗构。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及东侧的钟楼一座。钟楼下设门洞,为寺之旁门。殿内宽大的砖砌佛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共8尊,均为金代原作。四周墙壁上保存有壁画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是我国金代壁画中优秀作品。

寺内主体建筑文殊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檐下斗一周,前后檐两稍间未设补间斗,柱头斗四铺作出单昂,后尾交于大额枋或四椽上。补间斗亦为四铺作,后尾不设杠杆,砍制成蚂蚱形耍头。柱头无卷杀,柱子生起、侧角显著,石质柱础,素平无饰。大殿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殿宇采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大额枋上架四椽,两端与襻间斗相交承下平。殿内四椽下侧留有:“大元国延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题记,是大殿修葺年代的重要佐证。

狮子窝琉璃塔(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庄子村

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尊,故称万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

作头天齐庙(第五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繁峙县繁城镇作头村

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二进院。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为戏台、山门、过殿、正殿。

忻府区

秀容书院(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忻府区旧城内西南

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4年)。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 “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

元好问墓(第一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北一公里处

墓区分墓地和野史亭两部分,坐北朝南,面积约4096平方米。封土高3米,直径6米,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野史亭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一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大门、野史亭、正厅(青来轩),东西建有厢房。野史亭筑于高1.7米的高台上,六角攒尖顶,亭内正中有线刻元好问像,两侧有元好问亲笔书写的石碣2方。另墓地保存有元、明、清历代碑碣25通。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忻府区)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曾任镇平、内乡、南阳县县令,后入朝为左司都事,编著有《壬辰杂编》等。

连寺沟墓地(第二批省保)

时代:商

地址: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南

1966年在村南里许的羊圈坡发现青铜器5件,其中有铜爵1件、铜觚1件、鼎3件。铜器上无铭文或族徽等铭记,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属于商代。据记载,民国27年(1938年)在连寺沟村东约半里的牛子坪沟崖上也曾发现过同一类型的铜器,一部分铜器已遗失,一部分铜器建国后被太原文物商店收购,共5件,有铜鼎1件、铜瓿1件、铜1件、铜爵1件、铜簪1件。从这两个出土地点自然环境看,应属于墓葬随葬品,因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品的位置、葬具等不甚清楚。从铜器纹饰和造型风格初步判断该墓时代为商代。

向阳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忻府区豆罗镇向阳村东500米处

遗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1957年发现,未发掘。文化层堆积厚0.5-2.5米,包含有仰韶、龙山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遗址有半地穴及白灰地面等。出土遗物有盆、罐等,陶片有红陶,灰陶、夹砂陶等。现被牧马河水冲刷一部分,余皆保存完整。

金洞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

据寺内经幢铭文记载,始建于北宋元八年(1093年),明清时期进行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51平方米。两进四合院布局,依地形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奶奶殿、文殊殿,西侧有转角殿、僧舍,东侧为普贤殿、三教殿。寺内转角殿为北宋元八年(1093年)建筑;文殊殿为明嘉靖七年(1558年)重建,两壁存明代壁画4.9平方米,其余均为清代建筑。

代县

阿育王塔(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代县人民政府院内

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边靖楼(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县城十字街心

又名谯楼、鼓楼,是历史上以边靖楼为中心的古代州城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为守望了敌、指挥作战之军事设施,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据清《代州志》载:边靖楼建于明洪武(1374年)七年,成化七年(1471年)被焚,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维修,现存结构仍为明代遗构。

边靖楼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木结构歇山顶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高13.3米。中券门洞南北贯通。楼身通高26.7米。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一层檐下不施斗,斗仅施於二三层上。二层檐柱之上施五踩双翘斗,三层檐下施五踩重昂。每层四周搭交形成上下重叠柱网布局,别具特色。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周围廊用四柱。楼南第一层挂有“晋北形胜”四字牌匾;第三层挂有雍正十一年雁平兵备道唐豫诚立的横匾,上书“声闻四达”四个大字,匾高3米,长9米;第四层挂有道光二十七年知州陈鼎雯的横匾,草书“雁门第一楼”五个大字,匾高2.7米,长7.3米;楼北面第三层挂雍正十一年知州杨弘志立的高3米,长8米的巨匾,上书“威镇三关”四个大字。楼内设有楼梯,登梯可达顶层远眺,北望雁门,南腑滹沱。整座楼身结构精巧,气势宏伟。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第五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门关村

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

代县文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代县城内西南街

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前设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皆以石雕栏围护,前设雕龙御路,左右为台阶踏道。檐下斗九踩单翘三下昂,殿内中设藻井,设计精巧,造型华丽。前檐设置隔扇,棂花图案12种之多,与殿内藻井同为明代小木作精品。

洪福寺砖塔(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峪口乡政府院内

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为八角五层五檐楼阁式砖塔,通高18米。塔基为方形石砌须弥座,由三部分组成:底层为石条砌边的正方体;中层为小于底层的正方体,正南面开券洞门,踏旋转楼梯可通塔顶;第三部分砌以雕花砖栏杆,栏杆内三层莲瓣承托塔身。塔身工艺更为精湛,平面呈八角形,每层檐均砖雕仿木构椽飞、斗等构件。塔顶为攒尖顶。

代县钟楼(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城内东大街

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通高18.5米。砖石台基高4米。台基之上为木结构楼身,面宽、进深均为五间,宽11米。一层副阶周匝,设有回廊,二层出平座。二层内悬大铁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上铸铭文“金大定八年岁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

洪济寺砖塔(第四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代县磨坊乡东若院村

始建于隋仁寿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明天顺年间均有修葺。

晋王墓(第四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

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归顺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被封爵晋王。天五年(908年)卒,葬于此。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第四批省保)

时代:汉、隋、唐、宋、明

地址:代县沟注山雁门关下

历史上重要军事设施之一,为边塞第二道防线。始建于汉,宋明兴盛,元清衰落。东西绵延约40公里,与雁门关长城几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设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庄。三十九堡中较大的十二堡(俗称十二连城)为:阳明堡、马站、七里铺、东关、西关、北关、平城、十里铺、二十里铺、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

杨忠武祠(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代县枣林镇鹿蹄润村

俗称杨家祠堂,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杨继业后代为祭拜杨继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立的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分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有戏台、祠门、过厅、正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牌楼、石狮、旗杆,现存建筑、塑像多为明清遗物。

赵杲观(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代县交口乡洪寺村东3公里的天台山

观创建于北魏,明成化、万历年间重修,清康熙年间增修。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洞,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曰赵杲观。

观分南北两洞。现存北洞中正殿为明代,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系利用天然石窟,外部采用木结构修建而成。殿内塑有观音像、十八罗汉,以及观音老母救八难石刻画像8块。北洞较大,共分三院,随山就势依地形而建。一院为东西走向,有山门,北侧有佛殿、碑房;二院东南有二门,北侧有僧舍,西面有佛殿;三院南北走向,中轴线上为韦陀殿、正殿,东侧有东配殿,依山而建的五层楼,名日“朝阳洞”,西侧有西配殿、禅房。观外东南,半山腰中筑有三层楼阁,下悬20米铁索可攀。三层后倚山洞,前筑木构建筑。上层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中层塑关帝像。北面依山洞建殿三间,塑九仙女,殿阁外塑赵杲像。

东段景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至战国

地址:代县聂营镇东段景村东南100米处

遗址位于滹沱河南岸,未调查发掘。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质有夹沙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遗址东段发现四处灰坑,宽两米,深一米五。遗址中的遗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还有少量动物骨骸、牙齿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三角棱纹等。

原平

(点击图片查看)

原平惠济寺(第七批国保) (第二批省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忻州市原平市原平市东北15公里练家岗村

寺庙创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 36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南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钟楼,寺内现存彩塑、木雕等文物。

朱氏牌楼(第一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原平县城西阳武村

是由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坊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牌坊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坊落于村中,配坊建于村外,两坊均为石建。

主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为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总高10.54米,面宽15米,正面比例为三比二。坊基座高0.96米,为束腰须弥座,上置栏板望柱一圈。栏板内剔底雕刻成一幅幅人物故事图案。正前为四等身力士,分布均匀,与须弥座同高,栩栩如生,牌坊面宽三间,明间较宽,两次间较窄。额坊下四柱为方形霸王柱,由四块雕刻精细的夹杆围抱,上套擒口将夹杆与霸王柱联为一体。霸王柱正面、背面各有四根戗柱,其上端插于霸王柱,下端立于须弥座上,明间的两霸王柱间用镂雕的二龙戏珠雀替联接,上置额坊。柱头坊上浮雕人物故事、花鸟走兽等图案,两次间霸王柱间镂雕丹凤朝阳。匾形走马板上书“柏舟矢志”“竹柏流芳”各四字,上额浮雕人物、花卉等图案。牌坊下檐明间置匾一块书“圣旨”二字,两次间匾书分别为“懿范”、“徽音”。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及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坊前设有石狮、旗杆各一对。

配坊位于该村的南部,高8米有余,为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规模略小,造型风格与主坊皆为石雕艺术精品。

佛堂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原平市西镇乡前沙城村

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有过殿、佛殿,两侧有神棚、罗汉殿、关帝庙等,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佛殿为元代建筑,殿内塑有三世佛。过殿为明代建筑。

崞阳文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原平市崞阳镇文庙街

始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主要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

土圣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金、明

地址:原平市阎庄镇水油沟村

始建于唐朝,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正殿(新建)、东西廊庑、南楼、钟楼以及万佛塔等。万佛塔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年),为八角密檐式砖塔,通高15米。基座为砖砌束腰须弥座,塔身四层,一层塔东北面置拱券门,内有泥塑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二、三层四周有砖雕小佛像;第四层四面设拱券门,内置铜佛八尊,塔顶部为铁制塔刹。

普济桥(第二批省保)

时代:金

地址:原平市崞阳镇南门

俗名南桥,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

河曲县

海潮庵(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河曲县城东南40公里旧县乡南门外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末毁于兵火,后于清代顺治、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年间屡加修葺、臻于完善。寺庙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临大涧,左右水绕山环,楼阁依崖而立。海潮庵深隐山腹,寺庙的整体布局,以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一线为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

岱岳庙(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河曲县城关镇东6公里岱岳殿村西

据寺内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记载,创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庙内共保存壁画104平方米,塑像15尊,碑碣11通(块)。

河曲白朴公园文笔塔

时代:清

地址:河曲县城东2.5公里白朴公园内

河曲文笔塔,河曲县城标志性的建筑。建于乾隆五十九年,“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其中土墩高三丈,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1226-1306)。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静乐县

静乐文庙(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静乐县城内鼓楼东街

始建于宋大观年间,明洪武二年(1545年)迁建于此,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建,万历九年(1581年)增建岑山书院(即明伦堂)、文庙,后历代屡有维修、增建。

静居寺石窟(第二批省保)

时代:唐

地址:静乐县南7公里丰润村南山崖下

窟坐东朝西,凿于离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据窟崖间凿刻的石碑字迹“……岁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乙亥建立”可知,该窟雕造于唐仪风二年(677年)。窟因寺而得名,现寺已不存。

五寨县

武州城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辽、金、元

地址:五寨县小河头镇大武州村西

据记载,东周的赵惠王置武州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武州城系历代兵家屯兵要塞,也是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遗址有城址两处,小城平面呈长方形,大城平面呈正方形。现存城址地表散落着大量瓦片、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宋辽时期的瓷片。城址的西北坡地有约4-5平方公里墓地,近年来发现有许多砖、石券的壁画墓,墓内出土有宋辽瓷器,有碗、罐、梅瓶、陶仓、铜镜、铁铧、铁炉等。壁画内容有侍女图、墓主宴饮图、狩猎图、出行图、和尚说法图等场面。

五王城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东周-汉

地址:五寨县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

遗址四面环山,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依山而建,沿城墙四周共建有六个瓮城,西面瓮城保存完好。瓮城平面呈半圆形。城内的建筑集中于城南,发现有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等。遗址断面发现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城西北发现有大片墓地。

偏关县

护宁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偏关县天峰坪镇寺沟村

创建年代不详,寺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依地势而建,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东西配殿、痘神庙、山神殿、文昌阁、关帝庙、地藏殿、罗汉殿、比丘庙等。其中南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

吴城遗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至汉

地址:偏关县东20公里吴城村北侧

又名“吴王城”,文化内涵包括庙底沟二期、龙山晚期、东周、秦、西汉。地表采集物有陶片、瓦和瓦当,可辨器型有罐、盆、鬲、瓮等,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城周围有秦、汉时期墓地,出土物有铜镞、铜镜、印章、剑、弓盖帽、鼎、薰炉等。

宁武县

宁化古城(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宁武县城西南70公里宁化乡宁化村

据史书记载:古城初建于隋,唐代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开始向军事城堡演变。朝廷不时着重兵守卫,曾为山西“卧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式置宁化县。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宁化县升为宁化州。古城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后历代均有修葺。

汾阳宫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宁武县余庄乡天池

汾阳宫筑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分外城、内城,环天池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隋炀帝曾四度来此避暑游览。隋末,刘武周造反起兵,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将宫城焚毁,后再未修复。遗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的老马沟东侧,长170米,宽14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柱基石直径一米左右。宫城遗址内随处可俯拾残砖断瓦,调查发现陶瓷残片及建筑构件等均为隋代遗物。

万佛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宁武县城关镇西关

又称万佛禅寺,背依万佛梁山,前临桑干河支流恢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予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

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楼、山门、钟楼、过殿、正殿、毗卢殿、观音楼,左右为东西配殿、僧房。现存建筑除牌楼、钟楼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外,余皆保存完好。正殿为主体建筑,砖石混砌窑洞式无梁殿,宽16米、深8米、高10米,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卷棚抱厦,檐下置仿木构砖雕斗,门为石券式,殿顶琉璃瓦覆盖。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弥陀、文殊、菩贤等坐像。主尊佛后壁及左右小龛内立佛像数十尊,高约0.3米。毗卢殿为后院主殿,面宽三间,硬山顶。其后为观音楼,重檐楼阁式建筑,悬山顶,下层为砖砌窑洞式,上层四周设廊,周设栏杆,游人可凭栏远眺。寺内保存清碑数通。

宁化万佛洞

时代:明、清

地址: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宁化村对面

据宁武县志记载,万佛洞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五台山显通寺高僧妙峰主持兴建,系人工依山崖开凿岩石而成。据说,明万历十九年,妙峰云游芦芽山,路经宁越山,见此间石壁耸立,浑然天成,气象不凡。遂萌凿洞立佛之念。当年开工,历时数载,于万历二十二年粉妆完毕。

万佛洞整体建筑于悬崖石壁之上。洞前有月台,台基内筑有四券洞,三洞为僧人的食宿之处,一处为攀万佛洞的券通道。主洞内呈方圆状,长宽高均约10米。正面佛龛有神像,据传铸于光绪年间,于宣统年间被盗。石洞四壁和顶部悬塑万尊石佛,故名“万佛洞”。这些石佛圣相天成,姿态各异。每尊高约五六寸,工法相当细腻。洞中两条支顶石柱与洞主体系整体结构,粗可两人合抱,石柱上彩绘有护法神像,仪态端庄,栩栩如生。主洞门外两侧石壁上凿两碑文言。南碑题头为“铭佛碑记”,北碑题头为“古今流芳”。石碑铭文清晰可辨,记述了万佛洞的兴建始末。主洞正面门楣上文书刻有“万佛洞”三个隐文言楷体大字,每字一米见方,字迹浑厚刚劲,远观分外醒目,周边雕有二龙戏珠和菊花浮雕。两侧石壁有对联一幅。左为“真空方广现森罗而不隐微毫”,右为“智海圆充合万象而不遗纤芥”,落款为“兴县石匠牛建位、牛绍礼、陕西石匠吴宗奇共刻,松鹤道人大立书”。整个建筑形式采用仿南北朝晚期石窟寺结构法,包括仿木石门框、天窗、匾联、撑洞柱、藻井等建筑构件,均为一次性整体刻就。

悬空村

地址:宁武县涔山乡五花山村

悬空村,原名“王化沟”,是深匿宁武林海中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居于半山腰上,顺崖就势而建,从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楼阁。整个村子面向峡谷,前半部分多以木柱支撑,悬空而建。在其前面加宽,铺就木板,便是村中唯一长约不到一公里的道路,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仿佛是一处现代的世外桃源景象。

石门悬棺

地址: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

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

岢岚县

北寺塔(第五批省保)

时代:明、清

地址:岢岚县北门外的塔院寺内

岢岚北寺塔建设于明正统年间,塔院寺已毁,仅存砖塔,为明代风格。清康熙四十九年、道光二十七年重修。系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

保德县

林遮峪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商

地址:保德县城南35公里林遮峪乡林遮峪村南5

该地背山面水,地势平坦,1971年在此遗址内清理出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了30多件青铜器,有铜鼎、铜爵等随葬品。为商代代表性器物。

以上部分照片来自同路人、感悟山西、来福居,谨表谢意!

忻州推荐线路

洪福寺-南禅寺-佛光寺-广济寺-公主寺-岩山寺-三圣寺-五台山-惠济寺-朱氏牌楼-静居寺石窟-芦芽山-万佛寺-宁化万佛洞


文物看山西之大同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朔州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晋中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运城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阳泉地区

文物看山西之太原地区

——————————  END  ——————————

(0)

相关推荐

  • 五台山旅游促进大会即将召开,契机不等人,你准备好了吗?

    2018年4月11日至4月13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将召开"忻州·五台山旅游促进大会". 2017年,五台山旅游总收入72.22亿元,同比增长23.5%,接待国内外游客568.6万人次 ...

  • 梦里五台 | 毗卢真境洪福寺

    距离南禅寺不远有两处非常精彩的古迹不容错过,一个是延庆寺,另一处便是本文所述及的定襄洪福寺.定襄县还有一处洪福寺,在留晖村,故又名留晖洪福寺. 定襄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洪道镇北社东村.寺坐北向 ...

  • 梦里五台 | 水陆法会公主寺

    公主寺在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十五公里杏园乡公主村,其地距五台山北台未远,属于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繁峙县古来有之,据<山西通志>记载,开皇十八年置县,原名繁畤,金贞佑二年升为坚州,隶属 ...

  • 带你了解中国最古老的二十七座千年古刹,少林寺都排不进前十位

    两千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两千年来,佛教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座座人文荟萃.香火缭绕的佛教寺庙正是这一切的最好体现. 1983年 ...

  • 五台山究竟有什么特别,每年那么多人前往

    五台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为什么如此出名,是因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为文殊菩萨的道场.那么其中有哪些山峰.寺院是比较出名 ...

  • 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6)

    本篇目录: ********************************** 351.王渔洋故居 明至民国                      山东省桓台县 352.安阳永和桥 北宋     ...

  • 珍贵的唐代佛寺大殿遗存

    唐代佛寺大殿的经典实例 大殿梁架结构中国最早,斗拱形式多样壮观 大殿壁画和梁下的题记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唐塑30余尊,都是珍贵的唐代优秀作品 佛光寺东大殿 时代:唐至清 地址:山西省五台县豆村佛光山中 ...

  • 五台山这座寺庙,被金庸写进小说里,皇帝在此出家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鉴古  |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山西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庙林立,历史悠久.五台山因有五座山峰而 ...

  • 梦里五台 | 五峰咽喉尊胜寺

    尊胜寺位于五台山南面虎阳岭上,虎阳岭西望卧牛山,东俯蒋场川,扼思阳之水,据龙湾之咽.历史上,凡到五台山朝山拜佛,这里是最主要的通道,故有" 五峰咽喉" ."台山门户&qu ...

  • 文物看山西之运城地区

    华夏文明看山西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中 唯一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 表里山河 物华天宝 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 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 在漫长的历 ...

  • 山西之行(三)——五台山

    山西之行(三)--五台山 孙江林 05-25 阅读 1105 2021年5月18日,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团友从山西太原出发,2个多小时到达第一站--五台县茹村镇尊胜寺.尊胜寺始建于隋代,至今已 ...